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中心完小龚春梅内容提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并贯穿学校教育的始末,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改变观念,示范并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本文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的事项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一、引言情感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
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夏丐尊先生指出:“在许多学校教育中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花似的变更迎合,而对于教育的生命的东西,从未有人培养顾及。
”犹如挖井,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井之所以为井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上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井。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
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注重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这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性质特点,因而教学中把思想性变成外加的东西。
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往往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上成肢离破碎的“知识课”。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
戈尔曼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人的知识、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的教育信息相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学有专长”外,还要求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良好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就学生的个性而言,拥有良好的个性、和谐的情感,也将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的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
他还进一步指出:“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见,实施枪杆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手段。
从学校教育来说,所有科目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都可以实施情感教育。
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其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工具性特点决定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
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经指出:“语文的性质,主要就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无论是在自然科学中还是在社会科学中,应用都十分广泛,从而奠定了语文学科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决定了他的德育功能。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礼仪之帮,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
“问以载道”、“文道合一”是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教材中有大量的名家名篇,许多人物形象。
如果加上语文教师至诚至精的讲解,学生便不难体会出“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
”的忧国忧民之心。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
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教育学生体会舐犊关爱之情……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丰富的人文载体。
(三)、语文学科的交流性特点,决定了其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性何和多样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词汇修辞、逻辑、文体知识等都是为之服务的,在达到该目的的过程中,无时不体现着教师对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因为学生在练习听说读写的时候,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而语文教师正是学生模仿的一个范本。
教师只不过告诉学生模仿什么,怎么模仿。
所以学生对认识对象输入模仿的知情到输出自己个性化的知情意,实际上就是把教师的知情意完成转换。
只要教师做到以情传意,情景互融,就能创设出较多的故事情景,审美情景和问题情景等等。
这样就能较好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以至形成共鸣,多形式,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和人的关系的感情训练。
”情感教育在现代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语文学科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其基础性和时效性毋庸置疑,但具体体现多少,实现多少却要看教师观念和行动够不够示范,技能和手段能不能引导。
因为在教育教学中的三个主要环节教师、教材、学生,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环节。
也就是说,教师是情感信息的发出者和示范者,教材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学生是情感信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
三、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真正负担起情感教育的重任。
第一、树立现代教师观念,提高自身情感素质修养。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扭曲和影响,“师道尊严”仍然在左右着很多教师的言行。
教师“金口玉言”以“传道者”自居,学生就只能“人言亦言”,唯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倘若稍有违逆,就会遭到教师“居高临下”的批评,甚至冷嘲热讽。
如此,便人为地割断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更不必说进行情感交流了。
有人曾经做过统计测试,学生最受不了的是教师的挖苦讽刺。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多组织学生讨论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并加入学生的讨论之中。
绝对不能说“你怎么连这个问题都不懂?”之类的语言,多启发、诱导学生,多鼓励学生。
尽最大努力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学生。
现代教师观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
可见,教师观念的转化是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传递渠道通畅的重要保证。
然而,观念的转化一定要以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启迪,无声的教育。
所谓观念外化,就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外化,产生特殊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强大的鼓舞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家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
”是的,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切实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不但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敏锐细致的洞察力,还要具备民主平等的宽容精神。
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体察学生情绪的变化,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自然而然地对学生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强烈的爱憎和鲜明的是非观。
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修养,才能学情于心,寄情于文,在教学过程中随文随语,随情随景地实施情感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第二、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提高挖掘教材情感素材的能力。
教学观就是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与语文教学中“少慢差窄”的痼疾有着莫大关系。
教学中教师说这篇文章很美,何以见得?这个字犹如点睛之笔,妙在何处?这些问题的解决,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知、体会、思考,才能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但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大部分教师的中心和唯一任务。
以练代讲,以教代学,,统包统揽,一讲到底。
即使偶尔提几个问题,答案已限定为“对”、“错”。
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
除了少数“精英”,多数学生成了听不懂话、说不清话、读不通文、写不出文的呆板现代“八股”式人才。
这不能不说是目前语文教学的失败。
我们常说,知情意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情意是知行的保证。
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体会多种情感。
语文教材所隐含的大量情感素材正是互通的桥梁。
因为教材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方可以情传文,以情传意,学生整理后才能体其情、明其意、会其文。
从而促进知识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的能力,使学生在多种情感交流中选择、提炼、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和谐全面的感情和良好个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第三、树立现代学生观,提高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是“制造者”与“复制品”的关系,教育管理和教师意志放在了第一位,学生很少有机会质疑问难,其主体地位发生了错位,学生变成了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
可想而知,在这种学生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是不可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原则的。
冰心曾经说过:“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不能给孩子以思想。
”这深刻地说明了学生作为独立完整的人,有其独立的人格和情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任何教育措施将无法实施。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坚持民主作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情感体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
要树立现代学生观,首先是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
学生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去进行的心灵接触。
其次,要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要完成从“主演”到“导演”的转化,创设师生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发表各种见解,充分将个人的主体力量释放出来。
再次,是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体系,形成一个情感交流的网络,真正做到“言为心声”、“书以明智”。
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为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有利的条件,比如成立图书阁,写作兴趣小组,开展朗诵、演讲等兴趣活动。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推卸实施情感教育的责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情感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补充,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语文学科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必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而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化和能力的提高将成为情感教育成败的关键,其责任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