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阳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惠阳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惠阳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镇域经济是县(区)域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是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

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构建和谐惠阳就更无从谈起。

因此,全面审视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对策,对于我区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争当排头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镇域基本情况惠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香港,与深圳、东莞相连。

全区下辖8个镇和1个开发区(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土地面积920.2平方公里(不含大亚湾)。

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地区。

200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3.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6.9%。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谋划“一心三轴”的经济发展构想,进一步凸现镇域经济的核心地位,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镇域经济已成为推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4年,全区9个镇(含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亦称为镇)共完成生产总值58.6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16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7.67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97.8%;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4.9%;完成税收收入2.74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46.1%;完成财政收入1.12亿元,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0.4%。

2004年我区镇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一)、以新圩、淡水为龙头的南部镇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1、经济发达镇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

2004年,GDP在10亿元以上镇有2个,分别是新圩、淡水;GDP在5-10亿元的镇有2个,分别是三和和秋长;GDP在2-5亿元的镇有镇隆;GDP在2亿元以下的镇有4个,分别是平潭、永湖、沙田和良井。

从下表可以看出,位于南部的新圩、淡水、三和、秋长和位于中部的镇隆5个镇的GDP、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3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镇域前列。

2、南部经济板块对镇域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从三大区域的2004年生产总值来看,南部镇(5个镇)合计50.42亿元,镇平均10.08亿元;中部镇(2个镇)合计4.89亿元,镇平均2.45亿元;北部镇(2个镇)合计3.38亿元,镇平均1.69亿元。

南部镇的GDP、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所占比重均超过85%以上,分别为85.9%、86.3%和91.7%(见上表)。

显示南部镇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中部镇次之,北部镇最低。

3、GDP列前5位的镇,其财政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排在前5名中。

2004年,GDP列前5位的镇分别是新圩(19.88亿元)、淡水(17.74亿元)、三和(5.80亿元)、秋长(5.41亿元)、镇隆(3.22亿元),5个镇GDP合计52.05亿元,占镇域GDP的88.7%;财政收入列前5位的镇分别是淡水(0.36亿元)、新圩(0.31亿元)、秋长(0.13亿元)、三和(0.12亿元)、镇隆(0.09亿元),5个镇财政收入合计1.00亿元,占镇域财政收入的8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列前5位的镇分别是新圩(5098元)、镇隆(4863元)、淡水(4702元)、三和(4682元)、秋长(4680元),均高于全区4653元的平均水平(见下表)。

表明新圩、淡水、三和、秋长和镇隆5镇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还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基地化、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区切实把加强农业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各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因地制宜地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力度,通过建基地,育龙头,创特色,树品牌,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带,推动了农业逐步向基地化、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

1、建成一批规模化、区域化的种植基地,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

2004年末,9个镇共有200亩以上的菜场21个,100亩以上的果场20个,初步形成农业“四大区域”布局,分别是以平潭为中心的优质稻和甜玉米生产基地;平潭、良井为中心的优质西瓜生产基地,年种植近万亩;平潭、永湖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年出口15万吨以上;镇隆为中心的优质荔枝生产基地。

西瓜、蔬菜、荔枝三个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成为镇域特色农业发展的亮点,全年共完成总产值3.26亿元,占镇域农业总产值的42.5%。

从下表可以看出,位于中部的镇隆、永湖和北部的平潭、良井4个镇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带。

4个镇完成农业总产值合计5.10亿元,占镇域农业总产值的66.5%;完成农业增加值2.83亿元,占镇域农业增加值67.2%。

2、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2004年末,9个镇共有农业龙头企业8家,其中年内新增4家。

在8家农业企业中,市级2家:惠州市惠阳区绿兴开发公司(平潭)、惠州市金果湾农庄有限公司(永湖);区级6家:平潭镇蔬菜公司阳光分公司(平潭)、惠州市海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平潭)、惠州市惠阳区泰荣农牧实业有限公司(良井)、惠阳区淡水镇古屋利加多养猪场(淡水)、惠州市川龙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沙田)、惠阳区欣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淡水)。

全年8家农业龙头企业完成农业总产值1.58亿元,以签定合同、合作合股等形式带动数0.95万户,与2003年相比,均有两位数的增长,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增产增收。

3、农业品牌战略稳步实施。

2004末,全区已注册的农业品牌有金穗香米、镇隆优质荔枝、梅姑梅菜、金果湾蔬菜、粤圆珠鲜果等6个,并已形成品牌效应,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我区各镇坚持实施“工业兴镇”、“工业强镇”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总体上形成了以新秋公路、惠淡大道和惠澳大道沿线园区为组团,以东威电子、中建电讯、东亚电子等16家产值超亿元企业为龙头的工业发展格局。

1、工业是支撑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004年9个镇完成工业增加值30.94亿元,比去年增长11.8%,占镇域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达到52.7%。

各镇的工业增加值和分别占GDP比重按增加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新圩16.21亿元,占81.5%、三和4.81亿元,占82.9%、秋长3.74亿元,占69.1%、淡水3.54亿元,占20.0%、镇隆1.32亿元,占41.0%、沙田0.67亿元,占42.1%、永湖0.25亿元,占15.0%、平潭0.20亿元,占10.3%、良井0.20亿元,占14.0%。

显而易见,工业是镇域经济的支柱,是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力量。

2、南部镇成为镇域工业发展的亮点和主战场。

2004年末,南部5个镇共有工业企业857家,占镇域工业企业的8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0家,占镇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7%。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合计28.97亿元,占镇域工业增加值的93.6%。

镇域工业前四强全部集中于南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均超3.5亿元以上,4个镇工业增加值合计28.30亿元,占镇域工业增加值的91.5%,其中新圩占52.4%,三和占15.5%、秋长占12.1%、淡水占11.4%。

3、构筑起以电子为主导,工艺品及其他、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品、文教体育用品为辅的五大产业体系。

2004年,镇域工业企业(不含个体工业,下同)完成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73.77亿元,占镇域工业总产值的50.9%;完成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总产值7.10亿元,占4.9%;完成纺织服装制造业总产值6.59亿元,占4.5%;完成皮革及其制品制造业总产值6.18亿元,占4.3%;完成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产值5.40亿元,占3.7%。

五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99.04亿元,占镇域工业总产值的68.3%。

4、外源型经济在镇域工业中唱主角。

2004年末,9个镇共有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719家,占镇域工业企业的69.4%,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2.25亿元,占镇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5.7%。

从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值按区域分布比重看,南部镇112.96亿元,占92.4%、中部镇7.66亿元,占6.3%、北部镇1.62亿元,占1.3%。

从各镇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镇域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值比重看,从大到小排位分别是:新圩54.6%、三和19.1%、秋长8.4%,淡水8.0%、镇隆5.8%、沙田2.2%、良井0.9%、永湖0.5%、平潭0.5%。

5、以东威电子为代表的产值超亿元企业是镇域工业的脊梁。

2004年末,9个镇共有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合计75.59亿元,占据镇域工业的半壁江山,比重达53.0%。

从产值超亿元企业在各镇的分布看,新圩7家,三和6家,淡水3家。

三、新圩、淡水两镇经济发展的四点启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圩、淡水两镇在镇域经济建设中坚持培育支柱产业不动摇,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一条镇级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的新路子,成为我区经济的两大“增长极”。

2004年新圩、淡水两镇合计以占全区27.5%的土地面积和47.6%的人口,创造出全区55.3%的GDP、全区24.1%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全区31.6%的税收总额、全区59.4%的出口额。

在2004年全国千强镇测评中,新圩、淡水分别以66.2%和55.1%的综合发展指数排名第463位和第848位。

分析和研究新圩、淡水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启示:启示之一:工业立镇是谋求发展的关键。

新圩镇坚持实施“工业立镇”发展战略,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工业在GDP增长中占主导地位,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了由传统农业镇向工业强镇的跨越。

2004年新圩镇完成工业增加值16.21亿元,占GDP比重达81.5%。

启示之二: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培植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大投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是新圩、淡水发展的共同举措。

新圩镇重点围绕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的目标,先后引进和兴办了以东威电子为代表的6家年产值超亿元电子工业企业,建立起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成为我区乃至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奠定了我区工业老大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