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方标准《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一、修订DB13/T 2489—2017的目的和意义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发布实施以来,较好地指导了我省梨种植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该标准规范性引用的QX/T 45、QX/T 50、QX/T 51、QX/T 52、QX/T 56、QX/T 61等6项气象行业标准均已在2019年1月9日被中国气象局公布废止,致使其无法继续实施。
为此,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国标委近年新发布的相关标准,以及标准实施以来的有关反映,抓紧修订该标准,对于尽快使其恢复实施功能,进一步加强梨种植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梨种植的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进而利于提高全省梨果产量、品质,增加梨农的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河北省地方标准《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修订DB13/T 2489—2017)》根据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年河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冀市监函〔2019〕727号,以下简称《通知》)修订,项目编号为FWA201928,由沧州市气象局负责起草。
(二)主要工作过程沧州市气象局河北省地方标准《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成立于2019年1月。
工作组成立后,成员按照分工相继开展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调研工作,于2019年6月完成了河北省地方标准《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修订草案工作组讨论稿的起草工作,并提交申请2019年河北省地方标准修订项目计划。
接到《通知》后,修订工作组在前期申请立项工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于2019年10月完成了《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三)修订工作组成员及其分工情况李连祥,河北省吴桥县气象局局长、工程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组长。
负责标准修订项目计划的申报和标准修订草案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王琼,河北省沧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副研级高级工程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副组长。
参与标准修订草案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史世军,河北省泊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级园艺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成员。
参与标准修订草案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孙爱良,河北省黄骅市气象局副局长、副研级高级工程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成员。
参与标准草案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王淑云,河北省沧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成员。
参与标准修订草案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彭洁文,河北省沧州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工程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成员。
参与标准修订草案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熊险平,河北省沧州市气象台台长、工程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成员。
参与标准修订草案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李丙科,河北省魏县气象局局长、工程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成员。
参与标准修订草案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郭云辉,河北省赵县气象局工程师,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项目修订工作组成员。
参与标准修订草案及其附件的起草工作。
三、标准的修订原则、起草依据和内容的确定(一)标准的修订原则1.修订后的标准内容,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的相关要求。
2.认真总结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实施以来,全省梨种植地区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情况,充分考虑梨种植分布范围广、南北气候差异大、地理环境复杂的特点,积极汲取现有科技成果和总结以往开展梨种植气象服务的经验,确保修订后的标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3.修订后的标准,内容全面,规定具体,语言通俗,易于实施。
(二)标准修订草案的起草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三号1999年10月3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2012年12月28日);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2010年1月27日);4.《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四条(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号2013年5月30日)。
(三)标准修订内容的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有关规定,标准实施以来的有关反映,参考2018年12月新发布的DB13/T 2922—2018《冬小麦种植气象服务规范》,对DB13/T 2489—2017《梨种植气象服务规范》的以下内容进行了修订。
1.将“气象灾害”术语的定义,由引用“DB13/T 2018—2014,定义3.2”的“由干旱、暴雨(雪)、连阴雨、雷电、冰雹、高温、低温、寒潮、霜冻、冰冻、冻雨、大风(沙尘暴)、台风、龙卷风、大雾和霾等气象因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事件或现象。
”修改为引用“DB13/T 2922—2018,定义3.1”的“由干旱、暴雨(雪)、连阴雨、雷电、冰雹、高温、低温、寒潮、霜冻、冰冻、冻雨、大风(沙尘暴)、台风、龙卷风、大雾、霾和干热风等气象因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和社会功能、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事件或现象。
”(见3.1,2017年版的3.1)2.将“空气温度”术语和定义由改写“QX/T 50—2007,定义3.1”,修改为“改写GB/T 35226—2017,定义3.1”(术语、英文对应词和定义均无变化。
见3.2,2017年版的3.8)。
3.将“最低气温”术语和定义由引用“QX/T 50—2007,定义3.8”,修改为引用“DB13/T 2922—2018,定义3.4”(术语、英文对应词和定义均无变化。
见3.3,2017年版的3.9)。
4.将“空气湿度”术语和定义由“改写QX/T 50—2007,定义3.2”,修改为“改写GB/T 35226—2017,定义3.2”(在注1的原表述之后,增加了“空气湿度通常用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比湿、混合比和露点温度等表示。
”见3.4,2017年版的3.10)。
5.将“风向”术语和定义由引用“QX/T 51—2007,定义3.2”,修改为引用“GB/T 21984—2017,定义2.11”(术语、英文对应词和定义均无变化。
见3.6,2017年版的3.11)。
6.将“风速”术语的定义,由引用“QX/T 51—2007,定义3.3”的“单位时间内空气移动的水平距离。
”修改为引用“DB13/T 2922—2018,定义3.8”的“单位时间空气移动的水平距离。
“注:风速用米每秒(m/s)表示。
”(见3.7,2017年版的3.12)7.将“风力”术语的定义由“风的强度,气象上常用风级表示,国际上常用蒲福风级表示。
“注:蒲福风级是由英国人蒲福(Francis Beaufort,1774—1857)于1805年拟定的,并于1946年又作了扩充。
风力等级特征及与风速的换算表见附录A。
”修改为引用“DB13/T 2922—2018,定义3.9”的“风的强度。
“注:风力用风级表示。
有关风力等级的特征及与风速的换算表见附录A。
”(见3.8,2017年版的3.13)8.删除了“降水”术语及其定义。
(见2017版的3.14)9.将“降水量”术语的英文对应词和定义由引用“QX/T 52—2007,定义3.2”的“precipitation amount“某一时段内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
”修改为引用河北省地方标准《枣种植气象服务规范》定义3.10的“amount of precipitation“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
“注:降水量用毫米(mm)表示。
”(见3.9,2017年版的3.15)10.将“霜冻”术语的定义由引用“QX/T 116—2010,定义2.10”的“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到0℃或0℃以下而使植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不管是否有霜出现。
”修改为引用“QX/T 116—2018,定义2.10”的“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到0℃或0℃以下而使植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见3.12,2017年版的3.2)11.将“寒潮”定义的注由“按照GB/T 21987—2008《寒潮等级》中的有关‘采用受寒潮影响的某地,在一定时段内日最低气温的下降幅度或日平均气温的下降幅度和日最低气温值两组指标来具体划分寒潮等级’的规定,可将寒潮划分为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三个强度等级。
其中将‘使某地的日最低(或日平均)气温24h内降温幅度≥8℃,或48h内降温幅度≥10℃,或72 h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或日平均)气温24h内降温幅度≥10℃,或48h内降温幅度≥12℃,或72h内降温幅度≥14℃,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2℃的冷空气活动’称为强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或日平均)气温24h内降温幅度≥12℃,或48h内降温幅度≥14℃,或72h内降温幅度≥16℃,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0℃的冷空气活动’称为特强寒潮。
”修改为“按照GB/T 21987—2017《寒潮等级》中的有关‘采用受寒潮影响的某地在一定时段内日最低气温降温幅度和日最低气温值两个指标来具体划分寒潮等级’的规定,可将寒潮划分为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三个强度等级。
其中将‘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h内降温幅度≥8℃,或48h内降温幅度≥10℃,或72h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h内降温幅度≥10℃,或48h内降温幅度≥12℃,或72h内降温幅度≥14℃,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2℃的冷空气活动’称为强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h 内降温幅度≥12℃,或48h内降温幅度≥14℃,或72h内降温幅度≥16℃,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0℃的冷空气活动’称为特强寒潮。
”(见3.16,2017年版的3.7)12.将“长期天气预报”的定义由“某一区域未来1个月或更长时段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