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2、童年期,即学龄初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
3、在儿童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4、一个身心正常的儿童其心理发展总是符合发展的总趋势的,但在发展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的最终水平上,每个儿童有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个体间发展的差异。
1、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的具体表现。
1)心理活动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
2)心理活动从无意性为主到有意性为主。
3)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4)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稳定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3、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表现。
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1)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后来发展实现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2)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水平并不是简单的消亡,而是被高一级水平包容和整合。
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心理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在量变阶段心理发展相对稳定,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质变,不同的质变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4、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婴儿期(1个月-1岁)、幼儿早期(1-3岁)、幼儿期(学龄前期)(3-6岁)、童年期(学龄初期)(6-11、12岁)、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17岁)。
5、怎样理解年龄特征这个概念。
年龄特征是指…年龄特征不是个别儿童或少数儿童表现出来的特征,而是从许多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概括出来的普遍事实,是各年龄阶段中大多数儿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征。
6、心理发展定向性的含义。
1)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是不可逆的。
7、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速度。
8、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和环境因素。
(2)主观因素,是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其中最积极的是儿童的需要。
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间相互依存,需要与心理发展之间相互促进。
9、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
遗传集中表现在:1.人类的遗传素质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同时也限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幅度。
2.遗传素质是形成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潜在因素。
因此儿童心理的发展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又有发展质量、发展程度和最终水平之间的区别。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的物质前提,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生理成熟受遗传物质的制约,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物质环境为儿童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直接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情况、全部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风气等社会生活条件。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10、简述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潜在的可能性化为现实性,必须依赖环境条件,当环境有利于发展时潜在的可能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发展的上限,否则,就只能在低水平上得到实现。
正确的树立相互作用的观点,便能在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才服务。
双耳听力损失>=41Dbhl或一耳>=91Db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