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之阳关雪》读后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
带着几分思考,随着余先生匆匆的步伐,奔赴阳关。
余先生说,他是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阳关的。
正如文中老者所说,阳关没什么好看的。
那里沙丘纵横,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滩。
虽然不解但我能了解这份执着,就像我欢喜《傲慢与偏见》而去看遍简•奥斯汀的著作和所有续集。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姑娘,对水乡自是情有独钟,说实在的对西北荒漠真真是没什么兴趣。
余先生的执着也让我对阳关提起了一丝兴趣,今日且随着他去一瞧。
之前随余先生的见识了莫高窟的圣洁和玄秘,但是同处西北的阳关给我的只有沧桑和悲壮。
茫茫一片的雪白,什么也没有,除了空旷还是空旷。
这里的雪没有中原内地的柔美,显得凄迷和厚重。
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碾过,赋予了它特有的沧桑与悲壮,就连胡笳和羌笛,也悲凉,成了士兵们的心头哀音。
那地上凹凸的沙堆铺陈的有点令人惊骇,这都是古战场留下来的坟堆啊!余先生在文中问道:“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自然是没有,厚厚的二十五史只是沉埋了这土堆。
这土堆下的人啊,都是艰苦守卫边疆、抗御外侮的英雄啊,在腥风血雨中,在战士来不及回望一眼故乡而化作沙坟一座,没有人立碑,没有人祭拜,甚至没有人记住他们。
站在这样一个西北风呼啸着迎面扑来的荒原上,看着这铺天盖地的沙堆,余先生有点踉跄,冷的牙齿打颤,鼻子通红,更别提我一个见惯了山清水秀、温润的江南的女子了。
其实寒得是身也更是心。
但就是这样一个阳关,王维却能望着客舍外的青柳,温厚地举着酒杯而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到阳关的文人墨客大多是遭贬谪至此的,王维也不例外。
但是他们大多自信豁达,沉着安详的,带着唐人的那份风范。
他们才华横溢却不受当权者的重用,像王维这种诗画皆称一绝的文人,也只能在长安的宫殿中制造点娱乐供王公贵族消遣,并不会得到重用,更甚者最后惨遭贬谪。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最鼎盛的时候,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像李白、杜甫这种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在唐朝都没有的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惨惨淡淡度过余生。
当唐朝在赵氏王朝的兴起之时轰然倒地的时候,阳关见证了历史的一切。
纵然才情万丈的文人比比皆是,中国的文化,在保守腐朽的封建王朝是得不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再看,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闹腾的时候,不知是在唐朝的多少年之后了,但是今天的欧洲文化发展的是何其灿烂,光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就震慑了海内外多少人。
而中国呢,本应该为中国文化的灿烂添砖加瓦的文人骚客却流落至凄迷的阳关。
阳关依旧是阳关,但终因那么多的哀怨而在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倒塌。
这里有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但终究被人们隐在心底。
阳关,气魄壮丽,夺人心魄,在历史中继续沉默下去,背负着沧桑与哀怨。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_800字读后感
【第1篇】
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记录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但是与其他游记不同的是,《文化苦旅》中,作者写下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富有哲理,但同时又太过苍凉、沉重。
如同作者在《自序》中的直白: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年岁徒增。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素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全书的主凋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
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物构成。
或许在常人眼中山水仅是高山流水,不无特别之处,象征大自然的美好。
但在作者心底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他超越了现实中的诗情画意,还回顾与历史,欣赏着了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在游历的途中,再翻开历史的长卷,叠加自身的观念,呈现给读者新的文化之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可以象秋雨先生这样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
可以这样冷静而痛苦地揭露,历史留给我们的大多都是疼痛和伤疤,即使有时光这样的良药,也难以痊愈。
有些人可以把时光当成忘忧草,有些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们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涩,而这份苦涩还会一代一代地遗传。
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境。
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苦苦求索。
读《天一阁》那一章时,我的心再一次疼痛起来,那些书籍,那些心血,那些积攒了几百年的财富,最终都变成了遗憾,如果是黄金或者玉石这样地丢失零落也决不会使人这样地疼痛。
特别使我感同身受与心神向往的是《江南小镇》。
我曾亲眼看见过小镇上的生活与人文风格。
周庄、同里、乌镇我都去亲身体验过,看了这篇文章,如同找到了知心(想法一致)。
说到江南大家的第一感觉:秀美、清秀。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梳髻少女,洗衣、涴纱女,这些画面会是头脑的首映。
的确,江南小镇就是如此。
安静是这里的特产气氛,民风淳朴无可厚非,以至于无数艺术家在此安家、创作。
从作者的言语中无不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无不流露出喜爱与向往之情,诗人从这里得到归隐,文人墨客这里从不缺。
小镇是那么得充实。
这里自然也少不了藏书阁、书堂,朗朗读书声飘然入耳。
小巷里没有一句粗话脏话,怪不得那些高素质的艺术家会选择这里。
或许,生长在大城市中,学习的压力,城市的喧闹,是我特别钟爱这种宁静、朴实的生活,清新的空气吸引着我,秀丽的景色使我陶醉,悠悠文化是我所向往的。
掩卷,产生最多心灵共鸣的是《白莲洞》里的一段话:既然人们还得返回黑洞,为什么还要披荆斩棘地出来?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
这样,当人们重进黑洞,才不会对着蝙蝠和盲鱼羞惭。
读罢,我开始体会到作者《自序》中的另一段文字: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第2篇】
今年暑假,我浅读了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生平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受益匪浅。
《文化苦旅》表面是以描写中国各个地方的景点为主,但实际上是反映中华文明之兴衰,是告诉我们人生之真谛。
阅读中,让我如亲临文化古迹,如徜徉历史长河——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到了20世纪初年,它的所属者竟是王圆簏,王圆簏既是道士,也是历史中的罪人,是他从外国人的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用高价从外国人手中买来文物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愤懑。
作为一名中国人,就应该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付出我们的一切,而不是做卖国贼,把祖国的财富交到外国人手中,这不就成了中国人的笑柄了吗?
余秋雨教授笔下的都江堰可谓是“美”。
因为有都江堰,四川才会成为“天府之国”,才会使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在余秋雨教授看来,写都江堰
决不能忘了要提李冰,因为都江堰的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冰,四川有幸,中国有幸。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
《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用一个“善”字来描述最合适不过了。
他们那颗善良、为人正直、单纯的心使我非常敬佩。
虽然是西施让他们变成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责怪,而是可怜、同情西施姑娘被利用后还要被人扔到河中去,这种宝贵的想法有几个人有过。
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从来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可也曾经有人认为上海人不厚道、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
--—2010年夏天,我和爸妈到过上海,不仅游了黄浦江,也走过了上海的许多大街小巷,逛过那里的许多大小商店,我却觉得上海人热情、大方,尤其是上海人的拼搏精神与上海城市建筑的大气十分相称。
余秋雨教授在《上海人》中就写道:如果人们能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
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看到这里,我不断叫好!这难道是隐藏在我心中多年的观点与当代文学巨匠思想之间的共鸣吗?
柔情似水的《江南小镇》,潇洒自如的《寂寞天柱山》……
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就像余秋雨教授说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伤,最后总得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让我们走进《文化苦旅》,去细细品味,并努力去学着做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