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筹资风险摘要:筹资风险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风险之一,各类企业都不同程度的面对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可以为企业所用,运用与控制得当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控制不当就将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是灾难。
所以筹资风险分析尤为重要,本文从筹资风险的成因入手进行分析,探讨筹资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筹资财务风险分析评估防范目录摘要 (1)目录 (2)1.概述企业筹资风险 (4)1.1筹资风险的含义 (4)1.2筹资风险的特征 (4)1.2.1客观性 (5)1.2.2不确定性 (5)1.2.3双重性 (6)1.2.4可控性 (6)2.筹资风险产生的根源 (7)2.1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7)2.1.1负债规模 (7)2.1.2负债的利息率 (8)2.1.3负债的期限结构 (8)2.2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9)2.2.1经营风险 (9)2.2.2预期现金流入量与资产流动性 (10)2.2.3市场 (10)2.3 小结 (10)3资信评估与筹资风险 (11)3.1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 (11)3.2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及其可靠性 (11)3.3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及其稳健性 (12)3.4分析企业资金分布及其合理性 (12)3.5 分析企业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 (13)4筹资风险防范措施 (14)4.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建立防范机制 (14)4.2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14)4.3先内后外的筹资策略 (15)4.4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15)5.结论 (16)参考文献1.概述企业筹资风险1.1筹资风险的含义企业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借人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嘟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会使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
1.2筹资风险的特征主要分客观性,不确定性,双重性和可控性1.2.1 客观性。
筹资风险根源于企业内外环境及一些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也就是说,风险的存在是无法回避和消除的,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应对,从而减轻或避免费用、损失的发生。
1.2.2不确定性。
筹资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具有可变性,即是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以及发生的范围和影响程度等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结果。
1.2.3可控性。
筹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它的发生并不是纯粹的“意外”,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可能产生的筹资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关的措施防范和控制。
1.2.4双重性。
筹资风险具有两面性,既可以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又可能引起筹资风险,是一把双刃剑。
而且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例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
2.筹资风险产生的根源企业筹资风险的形成既有举债本身因素的作用,也有举债之外因素的作用。
举债本身因素主要有负债规模、负债的利息率和负债的期限结构等;举债之外的因素是指企业的经营风险、预期的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市场等。
我们把前1类因素称作筹资风险的内因,而把后1类因素称作筹资风险的外因。
2.1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1)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
企业负债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
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税息前利润/(税息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
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2)负债的利息率。
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同时,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大有影响,因为在税息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3)负债的期限结构。
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
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
原因在于:第1,如果企业使用长期借款来筹资,它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将固定不变,但如果企业用短期借款来筹资,则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波动;第2,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并将短期借款用于长期资产,则当短期借款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短期借款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展期,则企业有可能被迫宣告破产;第3,长期借款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通常较高,而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
2.2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息前利润的不确定性。
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
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
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
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
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因此,即使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
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动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而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
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不同,即各类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同,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关系甚大,当企业资产的总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
很多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只好宣告破产。
(3)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
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如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而且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
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
2.3小结筹资风险的内因和外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诱发筹资风险。
一方面经营风险、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而且负债比率越大,负债利息越高,负债的期限结构越不合理,企业的筹资风险越大。
另一方面,虽然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但企业已进入平稳阶段,经营风险较低,且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大,那么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对就较小。
3资信评估与筹资风险资信评估是指对债务发行人的特定债务或相关负债在其有效期限内及时偿付的能力和意愿进行鉴定,或者说是对一个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守信程度及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它反映的是信用风险,即企业所拥有的风险程度(表现为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
从资信评估的概念可以得知,“资信评估”是对企业今后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进行鉴定,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企业的债务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筹资风险的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一种判断。
因此,对企业筹资风险的分析是资信评估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筹资风险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
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和理财业绩的主要方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个健康企业其偿债资金一般来源于其盈利,而非负债资金,这样企业才有能力抗击各种风险,有实力迅速补偿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否则企业将弱不禁风,随时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
分析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仅看一至两个年度是不够的,它仅仅反映了企业的短期经营成果,要将其若干年度的盈利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客观地判断企业持续稳定的获利水平和创造能力。
因此,盈利能力分析是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筹资风险的前提条件,也是资信评估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3.2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及其可靠性。
企业由于自有资金不足,经常要靠举债筹集其所需的资金,企业如果生产经营活动能正常进行,能够及时归还其债务本息,就不致造成财务风险,而且企业还能从举债经营中获得盈利;但是如果缺乏按时偿还债务的准备和能力,企业便会陷入“举债——再举债——债上加债”的恶性循环之中,以致危及企业的生存。
在我国资信评估指标体系中评价偿债能力的指标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也说明偿债能力分析也是判断是否存在筹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3.3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及其稳健性。
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资本金,并通过最初资本金的运用获得盈利和积累,以扩大和增强企业的实力。
企业资本金不仅要有稳定的来源,同时要有合理的构成,且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规定,符合企业有关章程、制度的规定,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符合企业发展方向,体现稳健经营、减少风险的原则;反之如果企业资金来源及构成混乱,企业的内部功能便会减弱,各种风险便会滋生、蔓延。
如一个企业接受的投资多数为小轿车、室内装修、高级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资产,这种方式虽然增强了企业的实力,扩大了企业固定资产比重,但是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并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相对减少其盈利,进而增加其财务风险。
3.4分析企业资金分布及其合理性。
企业经营资金总是分布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筹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否将其筹集的资金合理地运用到经营各个环节,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也就是说,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以最少的资金量获得最大的收益,使企业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一旦企业的资金在某个环节出现停滞,就会引起其整体经营状况发生恶化,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3.5分析企业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
成长能力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后劲和持续力,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盈利性、应变性和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
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分析往往是对其综合能力的分析,其分析有企业市场开发和占有率、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技术进步状况、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综合素质、企业产品及其优势等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