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22个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一):快马传书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内含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

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

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能够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二):信猴传信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

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

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三):烽火通信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

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务必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

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立刻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

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务必立刻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四):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务必的长度,再破为务必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

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十分麻烦,并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五):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

之后,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头说苏武在一大泽中。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

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是: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

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感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情绪。

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所以,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六):递信息的故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青鸟传书的神话。

据说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写信,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

它把信一向送到汉宫承华殿前。

从此,青鸟也成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两句就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我期望与亲人通信和见面的情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汉朝。

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

书信上讲的是劝对方多加餐饭,同时作者也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

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

其实,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

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

之后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七):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L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之后,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齐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透过禁卒的帮忙,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状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头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十分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八):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即商代,亦称殷商。

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

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

经考证,来鼓即类似这天的侦察通信兵。

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

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应对通信的需要。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

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原先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

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

这个历史故事不仅仅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状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九):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欢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以前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向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转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Z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此刻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能够透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此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秀丽的名字飞奴。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向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一):风筝传递信息在古时也有风筝,可是它是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头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二):竹信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日电话的雏形。

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

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

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向延用至今。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三):快马传书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包含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

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

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能够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十四):报房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

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我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