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魏书生《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感想我不是学教育的,但是看了魏书生的学校管理的演讲以后,觉得自己的感触很深。
他的演讲朴实无华,但是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他是确确实实地在育人。
他没有提出什么创新,他的思想都是一些经常听到的却很少有人将他们应用于学校管理上的思想。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基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魏书生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有三个层次:第一,当个小校长的,树立给同志们服务的思想。
只有有权人给权利小或没有权利的人服务,才是真民主。
他认为当老师就要树立为人家服务的思想,不是管别人、看别人、治别人、说别人、监督别人、盯着别人的,这样反作用力越来越大,而是为别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使大家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高高兴兴、踏踏实实,不求十全十美,单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朝前进步。
我认为他的这种服务意识不能在最简单的层面上理解,不是学生的“保姆”,要什么给什么,而是为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需求而服务。
简单通俗的说,就是了解学生的弱点和短处,针对这些帮助学生改正和提高;了解学生的难处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不为难学生,让学生有安心放心宽心学习的心理。
关于服务意识,再大一点说,我认为一是校长要有公仆之心,二是教师要有自主之意。
魏书生说:“只有有权人给权利小或没有权利的人服务,才是真民主。
否则就是假民主。
”在学校管理中要多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机会;其次,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魏书生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
另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
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为了讲课而讲课,真正的了解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二,建立与学生和老师互助的关系。
他最经典的管理办法就是把大家能做的事的权限划定,责任明确,承包的事具体,实行“承包责任制”。
他班级同学有承包教字的,有承包教词的,有承包文学常识,有承包修辞方法的。
每个人都承包一份工作,在他眼里,每一位学生都是他的副班主任,每一位学生都是他的助手。
他坚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基本我不做”的原则来管理班级。
他认为替他做事的人多了,他就省下很多时间观察与思考。
这个办法是鼓励学生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的良措,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个办法只适用于还很听话的学生,比如说小学生和中学生。
我认为高中生和大学生很难按照承包责任制认真的执行。
高中生是思想行为都处于迈向成熟的阶段,并且有些学生有叛逆的心理,也有了自己以后奋斗的目标。
因此,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那一片小天地,对别人的事情很少关心,承包责任制是很难执行的。
“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我们别干。
凡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问题,老师别讲了”。
这句话,我觉得作为大学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学靠的是自己的能力。
但是回到小学中学甚至是高中,暂且不说学生是否能真的学懂所有知道,就这种想法我怕也很少有学生会接受。
在他们心里,知识是老师教的,很少有学生能自己主动的学习。
“会”是一码事,“懂”又是一码事。
也许真正的懂一个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老师的指点却让学生茅塞顿开,少走了很多弯路。
学生学的是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最终“会”一个问题的结果。
所以,在这种思想占满学生头脑的情况下,承包责任制能否得到学生的理解呢?魏书生在离开学校期间,让学生按学号轮流管理班级,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学生的责任心是在尽责任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另外,我觉得他对人的解释是建立互助关系的关键。
“人”是一长一短,上坡下坡,互相帮助而支撑起来的。
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是这样的。
每一个人都是在别人的支撑下生活着的,“你把人人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你把人人看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
”这不仅是一种领导艺术也是一种为人处世观。
第三,努力发展每个学生,每个老师的人性和个性,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踏踏实实的办好每一件事情。
简单的概括起来就是“追真向善求美”。
魏书生首先发挥了自己的个性一面,他的学校管理方法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他的个性。
然后他又提倡发展老师,学生的个性,不约束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人来源于猴子,这就决定了人不能摆脱动物性。
但原始的猴子进化为人,说明所有人都有积极好学、上进和创新的一面。
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作文,大概是说“冰”去掉两点水,我们看到了什么,正确的答案是“水”,但一个学生的答案是“春天来了”,老师的脸色马上就变了,因为这与正确答案大相径庭。
现在的老师面对试卷他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正确答案一样的才是对的,这样的发展才是对学生最大的个性发展的束缚。
学生的思维,思路被压窄,他们的思维仅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这样的发展怎么能创新呢?所以魏书生提出发展个性是对的。
他最独到的一面是他从不冲突别人从不挑别人最直接的毛病,而是先肯定,直接奔向学生心灵深处最脆弱的地方,占领那块脆弱的高地,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说到心坎里去了“,再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我知道你不想打架,不然这么长时间才打一架……既然有这么多的原因,为何还要打呢?”还有魏书生和他学生8分的故事,都可以看出他通过对学生的肯定使得学生有了自信心,才提起了孩子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兴趣。
归根到底是尊重别人的长处。
让他的长处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而他的短处没有功夫兴奋,于是就他就没有机会实现短处了。
但是也不是什么样的个性都可以发挥的,这种个性要是积极的,向上的,而不是消极的,反面的。
每个学生学习目标有个性,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个性,每个老师的科研题目也要有个性,才容易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才能够出现创新,才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民主化,而不是死板板的“专制化”。
关于魏书生的民主化还有最后一点就是学校管理、决策过程要多商量。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商量”。
他做班主任,凡是和同学们商量,没有一件事是他主观臆断的。
他们班上的班规班纪,没有一条是他定的,都是全班开会,然后同学们讨论,最后全体通过,就定下了。
想到大学之前班级中的班干部,有什么事情都要去问问老师,“老师,这件事该怎么做?那件事该怎么做?”也许当他们问老师的时候,老师的心情很烦躁,心里会想,你是班长,是班干部,怎么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来问我呢?殊不知,这是因为老师并没有真正的给过学生权力,在班级管理中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民主,才会出现有事情就会问老师的情况。
看着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那么累,那么操心,有时自己也会为老师的辛苦而抱怨一下,希望作为学生的我们能让老师少操心一些。
现在想想,如果管理的能民主一些,凡事都由全班同学来定,自己定的事情自己要照做,同学也满意,老师也轻松。
魏书生学校管理科学化有三个阶段:第一段,叫做建立计划系统。
第二段,建立监督、检查系统。
最后一段叫总结反馈系统。
,首先,他凡事都建立、完善的计划系统,做事有条理,每天都按照这个系统做事,形成了好的习惯。
比如说他向盘锦市的全体中小学学生提出了每天做到“五个一分钟”的要求。
学生每天做到的“五个一分钟”是:1. 每天在家至少做一分钟的家务。
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首先从爱父母和爱周围的人做起的习惯。
2. 每天至少写一分钟的日记。
要求学生时常劝戒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3. 每天至少唱一分钟的歌曲,鼓舞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活跃文化生活,焕发学校勃勃生机。
4. 每天至少练一分钟的踏步走。
使学生步调一致,自我约束,增强凝聚力。
5. 一个学生搞一个记忆力比赛。
从习惯入手,从行为来。
所以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那些领着学生没事喊口号,表决心的事情都是空虚的,虚伪的,只有踏踏实实的办事才是我们真正的东西。
持之以恒的行为自然就养成了习惯。
有了好的习惯,好的品质就来了。
有了好的品质,现代社会就有好的命运了。
所以现在的教育者要下决心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入手。
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行为入手。
五个一分钟,不多,但是积累的效应却是很可怕的。
我的一个舍友,她的英语很好,大家都喜欢听她说英语。
我从没见国她用大块的时间去学习英语,因为她都是用零碎的时间来学的,这样的效应就是一分钟的积攒效应。
魏书生倡导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有大家的共性,共性培养人们的一往无前的意志,没有了共性就说明这个学生搞特殊化了。
所以做事要有计划,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班级管理的自动化。
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检查系统就难将事情作到最好,也可以说,有了检查系统,事情才可以做到更好。
记得高中的时候,教务处的老师会定期的检查学生的手指甲,头发,这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因为学生自己没有自制力。
如果学生的自制力天生就很强,那么老师也不用收作业批作业了,那样学生的成绩都是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灌”出来的,那样的学生才真正的有能力。
所以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对自制力还不强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我们做每一件事时,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总结经验,总结成功的惊喜,总结失败的原因。
没有总结的习惯是很难进步的,始终徘徊不前,眼光和能力也只停留在这个阶段。
只有认真的总结每一件事情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魏书生的教育管理理念非常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文性,对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如果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结合学生了实际,实践了魏老师的教育管理理念,就会促进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建设。
其实这些东西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都很好理解,几乎没有人听不明白,也几乎没有人不能实行,但是,要做好就不容易。
正如魏书生所说的,把那点平凡的小事做好,身心浸入其中找到做事的快乐,这,不容易,是真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