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课堂教学设计——开放式教学的探究一、“数与代数”新授课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结构在以往的数学课教学之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往往把学生视为计算的机器,过分的注重反复式机械训练,以计算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要求学生算得对,而且算得快,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开放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开放式的教学,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创设问题情境——点拨——精心设计习题——指导归纳。
2、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实施因材施教——拓展思路。
3、创设情境——引导参与——巩固算法——总结体验——归纳整理。
4、激发兴趣——探究算法——深化提高——拓展延伸——迁移发展。
5、初步感知问题——探究——运用新知——整理反馈。
6、引起认知冲突——交流——选用解题方法——拓展运用。
二、“数与代数”新授课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所创设的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特定氛围,它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
它的创设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创设这样的情境,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
人有了兴趣就会对这种事物或者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乐于去探索,去接受,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他在学习上比那些不愿意学而勉强学的学生更为积极,更能坚持不懈,学习效果往往也更好。
尤其是数学课教学,以往的数学课教学往往是显得枯燥无味,教师上起来非常的难,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也是一味的重复式的机械练习,从而形成技能,这样就失去了作为数学课的真正作用,并且也失去了趣味性。
现代的数学课应改变原来只重计算的缺陷,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情境,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可陶冶情感,同时还可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境来参与学习。
情境的创设也并非胡乱编一个就行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巧妙设置。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来创设这样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我要学"的状态,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为后面更好的学习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初中阶段的学生,直接兴趣占优势,而且思维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
通过这些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师:时间:冬天的一个早晨;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生2:零下15摄氏度……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
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参与,探究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经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尝试探究的核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多种器官参与作用,突出自主性。
所谓探究是指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自己的猜测所进行的一切探索与研究活动。
它是当代教育工作者较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开始应是"尝试"着去探究,心理研究证明"尝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尝试能使学生形成敢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进行的,没有立足点的,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思想观点、善于创新,这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我们可以合理的组织教材,改变教法,这样就一定会找到它们的着力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前面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尽情的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看法,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选择出与该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再组织学生进行大胆的算法猜测和答案猜测。
在这些猜测中,也许有的是对的,也许有的不是很完整,也许有的根本不正确。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猜测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学生猜测完规律后,我们可以选择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作为探究的对象。
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自己去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内含规律。
在前面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情况。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学生可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受到创新教育。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也就是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谈话、操作,合作等活动,使自己在特定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
这样就可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交流中求得发展。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与代数的内容中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例如:“例3 完成下列计算”的教学:1+3=?1+3+5=?1+3+5+7=?1+3+5+7+9=?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
教学中,不要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
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如列出如下点阵,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进而鼓励学生推测出。
此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情形,推出,当然应该认识到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有待进一步证明。
3、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初中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例如:初一代数同类项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
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还有学生在举手)(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
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
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
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
这就是——同类项。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4、巩固方法,深化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具有生存的功能。
数学学习本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它的趣味性,使得数学变得枯燥无味。
其罪魁祸首便是机械式的反复练习,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便使学生失去了部份生存能力。
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对练习应采取大胆改革。
练习不应有繁、怪、难、偏的题目,题量也不应过多;练习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练习的形式要多样;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
我们看课堂实录: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学生讨论)生1:(-3)+(+2)=-1。
如:以正东方向为正。
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
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
因此,(-3)+(+2)= -1。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
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
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
因此,(-3)+(+2)= -1。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 -1。
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这样的课堂设计,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来源于生活;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5、总结体验,拓展延伸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把它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便于形成数学的体系,使学生能真正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计算"。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简单的说就是有用的数学。
归根结底,无论你学什么知识,最终的目的都是在自己生活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