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毒病定义: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
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一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
但也有少数为害广泛;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
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性;仅少数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残体中保持活性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少数植物病毒可在昆虫活体内存活或增殖。
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组成新的病毒粒体。
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症状识别。
田间常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使症状表现复杂。
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1、花叶型:典型症状是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退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病部除斑驳外,病叶和病果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僵化。
2、黄化型: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
3、坏死型:包括顶枯、斑驳环死和条纹状坏死。
顶枯指植株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可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病斑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型,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主要表现在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
4、畸形型: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化,枝叶丝生呈丛簇状。
病果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斑,或黄绿相间的花斑,病果畸形,果面凸凹不平。
病果易脱落。
发病特点蚜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者。
有的种类只传播一种病毒,也有的可传播多种病毒;还有某一种病毒由多种蚜虫传播的。
高温、干旱、蚜虫为害重,植株长势弱,重茬等,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可通过摩擦、打杈、邦架等作业时接蛹传播,也可通过蚜虫,机械传播。
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注意田间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
③种子消毒,用清水浸种4小时后捞出放入10%的磷酸三钠液中浸20分钟后洗净催芽播种。
2 也可用新型的病毒病诱抗剂葡聚烯糖或氨基寡糖素来防治。
病毒病应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市场上防治病毒病的药剂有植病灵、32%核苷·溴·吗啉胍(全新配方)、抗病威(病毒K)、病毒立克、病毒A、病毒B、病毒杀星等。
在通常情况下,若病毒病不严重,一般用上述任何一种药剂防治3次即可,但若病情严重并且环境条件又不利于蔬菜生长时,单靠上述任何一种药剂防治是不理想的。
病毒配方据大田试验效果,如下配方较为理想:一喷雾器(15公斤)水进行喷施。
需要说明:1.药液袋要洗净(不洗净浓度不够,而且也是浪费),尔后用一小棍搅拌2~3分钟,可激化其生理活性。
2.加尿素的目的,不只是增加氮肥,更重要的是尿素可松弛细胞角质层,利于药液被植物细胞吸收,尽快发挥效益。
以上方法,可先小试。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对病株及病株周围的果树在萌芽期5天左右、花露红期、谢花后7天、夏至后至秋分前、4个时期,分别使用《病毒1号》每40克兑水15公斤,开花前后可适当减量,同时每桶水添加纯牛奶0.5Kg,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果树病毒病。
注:病情严重的果树,在萌芽时期使用病毒Ⅰ号40克兑水15Kg进行灌根,主要灌毛细根区,每株浇灌药液50-60斤水左右。
,使植物周身发病。
蔬菜病毒病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蔬菜病毒病是由于寄生于蔬菜自身细胞内部病毒而引起的病症。
由于病症的主因是由于蔬菜细胞内部的病毒而引起,故不能够通过外施农药进行完全有效治理,只能早期进行病毒预防。
病毒是专性寄生物。
常与蔬菜活体共存亡,它只能在活的植物体内过寄生生活,并复制自己,不能吸收利用死的物质,寄主植物死亡、分解,病毒也会随之钝化或死亡。
所以绝大多数蔬菜病毒病不会由残体传播,故已发生病毒病的大棚,再种菜时不必顾虑病毒病会通过残体和土壤传播到下一茬蔬菜上,可照栽不误。
蔬菜种子内部带有病毒的可能性极小,因种子的生理构造可以起屏蔽作用。
病毒病与其他病害的区别病毒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主要区别是,病毒病没有菌脓或菌膜:和真菌性病害的主要区别是,病毒病不产生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丝状物和粒状物等。
但它们都属于传染性病害,有发病中心,且从发病中心向四周蔓延。
非传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多为片群发生,没有发病中心。
病毒性病害为零星分布,病株附近有健株,有发病中心。
生产实际中病毒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症状有时很相似,应注意区别。
发生原因高温干旱的气候:近几年冬温,早春温度偏高一直持续到秋季,而且少雨干旱,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
连续重茬的种植:由于菜农所持有的菜田面积有限,所以连续重茬种植一些都会感染病毒病的蔬菜,有利于病毒病发生。
化肥大量的使用:蔬菜的种植目前主要使用化学肥料,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含量底、有益微生物少,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
多种害虫的发生:菜田内有多种传播病毒病的害虫如蚜虫、蓟马、粉虱、特别是近几年发生较重的烟粉虱更带来了病毒病的大发生。
化学农药的抗性:对病毒病的防治一直以来还是使用化学防治,农药单一,防治效果较差。
危害症状病毒在侵染蔬菜植株后,不仅与蔬菜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株的养分输导,改变植株某些代谢平衡,使蔬菜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致使蔬菜生长困难。
植株受害后整体表现畸形,明显矮化,长势受抑制,节间簇生小叶片;后期花梗茎秆上出现深褐色枯死斑纹、条块;叶片受害后表现为颜色不均匀,呈黄化或斑驳、花叶、畸形、皱缩不伸展、叶小、增厚等症状。
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或条点;果实褐色条状或团状,轻微凹陷,或有瘤状突起,变色部分不深入果实内部。
传播途径害虫传播害虫传播是大部分蔬菜病毒的特点。
一是以刺吸口器的害虫为主;二是传毒害虫具有很强的专化性,即一种病毒常由一种昆虫传播,由两种或多种昆虫传播的病毒很稀有。
如番茄TY病毒就只有烟粉虱能传播。
传毒害虫与所传播的病毒关系非常密切,很多能在虫体内生存和复制。
有的传毒害虫一旦吸食了病毒植株的汁液,就长时间带毒,有的会终生带毒,有的则会把病毒传给下一代,这常使病毒的传播复杂化。
种子传播与嫁接感染植物病毒包括蔬菜病毒在细胞中存在和进行复制。
许多蔬菜种子在种植时就因为花粉污染等各种原因而受到病毒感染。
病毒可从蔬菜根茎、块茎、鳞茎、砧木、接穗等感染病毒病,嫁接传染是很常见的。
菜农在培育嫁接苗时就要避免使用病毒母株,要淘汰有病毒的砧木。
化学药物要进入细胞杀死病毒,又对细胞无损,实难做到。
所以防治病毒的药物抑其发展能做到,但杀灭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要听信某种药物完全杀灭蔬菜病毒的宣传。
化学防治药物抑制病毒就达到了顶点,这也就要求我们在防番茄TY病毒时要注重用抗病品种和杀灭烟粉虱两项措施而不是单靠喷药。
微小的伤口是病毒入侵的条件。
伤口能小到只伤及细胞的一处而不使细胞死亡,才适合病毒侵入的需要。
昆虫的口针能达到刺破细胞而不致死细胞的要求,所以有些刺吸口器的昆虫能传毒,而大口吃叶子的昆虫就难传毒。
通常人为的伤口也多不能传毒。
接种弱病毒防病毒病,如用大头针也是难以接种成功的,原因就是大头针造成的伤口实在太大了。
蔬菜的病毒病对作物的品质和风味有影响,对消费者安全无害,防治的化学药剂也低毒。
比如采收辣椒和辣椒叶,基本不会传播。
防治上最好是土壤补锌为主。
尽早使用病毒病农药喷施。
[3]防治方法增强植株抗性,选择抗病品种这是很多菜农朋友容易忽视的一点,大家总是认为,防治病害就要用药治疗,但是对于蔬菜病毒病来说,增强植株抗性应该放在第一位置,这一举措可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例如叶面喷施增强抗性的调理剂,甲壳素、芸苔素类,经过试验一些生物茵直接可以明显增强植株抗性,预防病毒病。
这一点与我们人类的病毒病性感冒有相同之处,只要我们自身身体健壮,抵抗力强,感冒的几率就小。
这就是我们有的人容易感冒,而有的人却不感冒的道理。
并发症时药剂混配效果好大田病毒病容易混发细菌,容易出现并发症,比较难防治这也是大家不明确的一个方面,如蔬菜条斑病毒病经常混发细菌,在防治时候要注意病毒药剂与细菌药剂混配效果好。
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在病毒病防治中,有些类型的病毒病发生与植株营养元素的缺乏有关。
如例黄化病毒、蕨叶病毒类与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有关,所以在防治中要增施对应的微量元素。
注意用药疗程蔬菜病毒病属于系统性病害,需要选择高内吸性的药剂,但是当前市场上的药剂很难满足生产上的需求,所以只能选择一个用药周期来满足。
如果病毒病发病严重,建议连续用3遍药,每间隔5至7天一遍,同时尽量选择内吸性强的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
减少人为制造出伤口蔬菜的病毒病大多通过伤口侵入,故田问农事操作是造成温室病毒病大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也是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例如吊绳、摘果、摘叶等,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动作要轻,尽可能避免制造出伤口。
如有发病植株做好标记,活做完后最后管理,直接拔除带出棚外。
不宜在近棚室内外种植易感染的蔬菜品种菜农习惯在棚室前后种植大量无关蔬菜,以方便家庭食用,例如番瓜(吊瓜)等,或者在棚室内种植容易感病毒病的其他蔬菜,比如种植黄瓜的温室内种了几株辣椒,都能容易造成病毒病大发生。
抓住预防适期,及时做好预防生产的实践证明,苗期以及生长前中期都是病毒病的容易发病阶段,所以要提起预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种植抗病毒品种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择适宜的抗病毒品种蔬菜。
如早春反季节栽培大白菜、萝卜等,应选择早熟、抗抽薹能力强,抗病性强,前期耐低温,后期耐高温的春白菜、春萝卜类型;夏季栽培的大白菜、萝卜应选择耐热、抗病毒病和其他主要病害能力强的专用品种,而且应注意控制播种期。
早春栽培花椰菜应选择中熟或晚熟的春季生态型品种,如果选择早熟品种就会出现“早花”现象;秋季宜选择早熟的秋生态型品种,如果选择春生态品种就会造成花球出现晚,甚至不出花球。
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株根系在蔬菜采收时,要将植株拔出干净,不要让大量根系留在土壤中。
在拔园之前要先将土壤浇水,二三天后再将植株拔出,否则会有大量根系残留在土壤中。
因为病毒病属于系统病害,根系中可能病毒病菌源存在,虽然病毒病不是通过土壤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