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黄病毒病
坦布苏病毒最早分离于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伊 蚊和库蚊。尽管鸟类及家禽曾经被认为该病毒的 自然脊椎动物宿主但该病毒所引起的禽类动物疫 病的报道却很少,已报道的引起家禽感染的黄病 毒主要包括以色列火鸡脑膜脑炎病毒、西尼罗病 毒、司提阿万病毒,其中司提阿万病毒是第一例 通过库蚊传播鸡并从鸡中分离到的坦布苏病毒株 。此次我国多地区鸭场爆发严重的产蛋下降甚至 停产,传播之迅速给我国蛋鸭养殖带来了巨大的 威胁。
囊膜蛋白 E 大约含有 501 个氨基酸残基, 基因约由 1503 个核苷酸残基构成,其分子量为 54.2KDa,囊膜蛋白 E 构成了病毒的主要毒力 抗原,病毒的很多复制过程都需要它的参加,其 中包括病毒与受体蛋白的结合、病毒与细胞膜的 融合以及病毒粒子在细胞内的包装等。病毒特异 性中和抗体位点主要是在 E 蛋白上,中和抗体的 产生主要是该位点诱导生成的。鉴于黄病毒属多 数成员的研究,病毒宿主范围、保护性免疫、毒 力、膜融合以及组织嗜性等大都与 E 蛋白有着极 其重要的关系。
NS3 即作为 RNA 酶复合物的一部分,又是蛋 白酶、解旋酶的一部分,同时它还构成了裂解聚 合蛋白的大部分。根据乙型脑炎的研究,NS3 蛋 白可与 RNA 结合并表现出 ATP 活性,它是病毒 最主要的交叉反应蛋白。这一点对于坦布苏病毒 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对于黄病毒来说,在 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中,NS3 对病毒 RNA 的复 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安 徽 农 业 大 学
鸭 黄 病 毒
内容
1 2 3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原
4
5
病理解剖变化
诊断方法 与防治
2010 年,在中国南方主要养鸭地区的产蛋 鸭发生了一种导致产蛋严重下降的疫病。主要表 现为卵泡变性、变形、出血和破裂,脾脏出血、 肿大甚至破裂出血和心肌坏死。在蛋鸭开始发病 不久之后,大量的雏鸭和青年鸭也发病,以站立 不稳,倒地不起等神经症状为主。本病发病率高 、传播迅速、发病范围极广,给蛋鸭和种鸭养殖 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疫情引起了农业部的高度 重视和广大禽病科技人员的关注,最终明确导致 本次产蛋鸭产蛋严重下降的病原是一种与坦布苏 病毒关系密切的新病毒——鸭黄病毒
图2Biblioteka 黄病毒基因组结构此种属的病毒含有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其中结 构蛋白有三种:分别为核衣壳蛋白(C)、膜蛋白(PrM)、 囊膜糖蛋白(E);非结构蛋白包含七种:分别为 NS1、 NS2A、 NS2B、NS3、NS4A、NS4B、NS5。
C 蛋白的分子量大约为 11.8kDa, 总共含有 105 个氨基酸,大分子前体蛋白 经过氨肽酶切除其第一个甲硫氨酸残基从而 形成 C 蛋白,在 C 蛋白合成的部位,疏水 性氨基酸将其固定在粗质内质网上,继而装 配成衣壳,主要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包装。
防治方法
鸭黄病毒属于新发现的病毒,所以目前本病 尚无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可能出现一些自家灭活疫苗。参考其他黄病毒特 性来看,常用化学药物难以杀灭鸭黄病毒,因此 预防本病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规范常用疫苗 的免疫程序,减少细菌继发(并发)感染和使用 黄芪多糖等中草药制剂提高免疫力。针对发病鸭 群,可采用增强抵抗力的黄芪多糖和电解多维饮 水,使用驱邪、扶正的中草药制剂,同时给予抗 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可达到减少死亡和促进鸭群 恢复产蛋的作用。
prM 蛋白构成了病毒未成熟体的一部 分,M 蛋白主要是 prM 蛋白在病毒感染后期经 蛋白酶水解后形成的,从而病毒发育为成熟的病 毒粒子,保护性免疫力的产生可以由 prM 诱导产 生。prM水解后形成 M 蛋白,此蛋白参与病毒囊 膜的组成,M 蛋白在维持 E 蛋白空间结构方面有 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潜入脂质双分子层的 E 蛋 白完全疏水的 C 末端可发生相互作用。 非结构蛋白与结构蛋白紧邻,排列顺序依次为 NS1、NS2a、NS2b、NS3、NS4a、NS4b 和NS5。
NS2A 和 NS2B 两种蛋白均为疏水性蛋白, 它们的分子质量分别为 17kD 和 13kD,在黄病 毒属成员的各个蛋白中这两种蛋白的同源性最低 (Shivashankar et al., 1995)。NS2B 和 NS3 共同构成了黄病毒的蛋白酶复合体,而这种 蛋白酶复合体的主要作用是对大多数非结构蛋白 的前体进行切割和加工,而切割位点主要出现在 NS1、NS2a、NS2b、NS3、NS4a 和 NS5 蛋白的连接处。
图3 复制过程
剖解病鸭后可见病鸭脾脏明显肿大,呈花斑样 病变,严重可出现坏死点,肾脏肿大,蛋鸭可见 卵泡破裂,卵巢出血,卵泡膜明显增厚、浑浊。
图 4 肝脏肿大、发黄
图 5 脾脏充血、极度肿大
图6 卵泡充血、坏死
图7 心肌苍白
中和实验 血清学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间接免疫荧光法(IFA) RT-PCR 分子生物学诊断 套式 RT-PCR
种鸭发病初期采食量突然下降, 随之产蛋 率大幅下降,可从90%以上降至10%以内。病鸭体 温升高,排绿色稀粪,发病率可达100%,死淘率 5%~15%,个别高达50%以上。流行后期有神经症 状,表现瘫痪、翻个、行走不稳。发病期间种蛋 受精率下降10%,病程一个半月左右,可自行恢 复,恢复程度与鸭群状态、日龄相关,后期多表 现一个换羽过程。商品鸭、育雏育成鸭可在20 日龄前后发病, 主要表现神经症状, 死淘率 10%~30%。
针对健康鸭群主要是做好消毒工作,减少对鸭群 的应激,特别是在疫苗接种的时候,注意天气变化 ,尽量保持鸭舍内温度的适宜,避免突然升降温, 及时采取保温措施。 在疫苗方面,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的灭活苗、基因 工程苗和减毒活疫苗等尚在研发中。
谢谢!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它即摆脱了普通 PCR 中所存在的不可准确定量和假 阳性污染等缺点,又提升了自身的灵敏性,是一种既快速 又可靠的病毒检测技术。该方法检测范围广,可对多种样 品进行检测。从原理上看,该法主要包含两种荧光模式: 第一种为 DNA 结合染料,例如 DEBO 染料, SYBRGreen染料等;第二种为荧光杂交探针法,常见的 为分子信标、Taqman 探针等,探针的原理主要原理是能 力的共振转移,这种方法的特异性较好,但成本却很高, 因为该法不仅需要合成基因特异的引物,还需要一种高成 本的针对特异性抗原的荧光探针,相比于探针法,第一种 方法则较为经济,它只需要合成特异性引物,但此法相比 于探针法在特异性方面欠佳,容易受到引物二聚体的影响。
图1 黄病毒发生地分布
临床上该病主要以产蛋骤降和一系列明显的病理 变化为诊断依据,鸭发病后采食量下降甚至废绝、 体温升高、精神委顿,喜卧、拉绿色稀便,可见有 神经症状,部分可见有软脚现象。
鸭黄病毒属于黄病科(Flaviviridae)黄病毒 属(flavivirus),属于恩塔亚病毒群。黄病毒科主 要分为三个病毒属,分别为黄病毒属(flavivirus) 、瘟病毒属(pestivirus)和丙型肝炎病毒属( Hepacivirus),其中黄病毒属已经确定有 53 个种 ,各个种又包括多种不同的亚型和血清型,其成员已超 过 70 多个(Kuno G, et al., 1998),并且大多 数成员可感染动物和人。
NS1 蛋白是一种在感染细胞的表面表达,胞 外分泌的分泌型蛋白,其分子量约为 40kD。 NS1是病毒主要的抗原成分,它还有可能在病毒 的组装和释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NS1 蛋白 具有可溶性补体结合活性,可诱导产生非中和性 保护力,而且功能的产生可以在不出现中和性抗 体的情况下产生,这种保护力的产生主要是基于 抗体的 Fc 片段(Schlesinger et al, 1986)。 由于 NS1 蛋白不属于病毒粒子的组成部分,所以 它没有血凝抑制活性和中和活性。
鸭黄病毒具有典型的黄病毒的形态:病毒粒子 的大小约为 45-50nm,具有囊膜,主要在感染 细胞的胞浆内复制。经病毒理化性质的鉴定,发 现该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核苷酸序列表明, 该病毒基因组与黄病毒属成员一样为单股正链 RNA,核苷酸长度约为 11kb,GC 含量接近 48%,该类病毒只编码一个多聚蛋白
NS4A 和 NS4B 分子质量分别为 28kD 和 14kD,而且这两种蛋白同样为疏水性蛋白质。目 前,关于这两种蛋白的功能和结构的研究还不是 特别的清楚 NS5 是黄病毒科中最保守的蛋白,且具有最大 的分子质量。目前对坦布苏病毒 NS5 蛋白的研究 还很不清晰,未见有明确的相关报道。
鸭黄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
鉴于国际上对黄病毒的分类方法是 NS5 基因核 苷酸同源性在 84%以上的分离株被认为是同一个种 的病毒。以上试验证实本试验所分离到的病毒为坦布 苏病毒的分离株,由于该病毒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现, 根据该新发病毒的种、分离地点和时间,将该毒株命 名为鸭坦布苏病毒奉贤 2010 分离株(FX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