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顿第一定律 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 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一课时,这节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知识、说学生、说教法、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反思(预测)。

首先说教材:一、说教材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章节,第一章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学习了力。

那么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这一节的教材,我是这么认为的)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另外,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既了解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将前面两章统一为一个整体,又为后面的牛顿第二定律打下基础。

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统一起来。

这一节内容在高考中虽不单独出题,但是会融合在很多的题目以及大题中出现。

因此让学生学好这一节是很有必要的!二、说知识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有:物理学史(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的总结)以及物理学家的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贯性以及惯性的量度。

三、说学生学生大多数在14~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学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

能够理解抽象的假设和进行逻辑推理运算。

(假设)本班学生在全县普高生中处于中等水平,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认知习惯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常常采用机械、空洞地记忆方法。

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与明确指明。

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时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

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处于叛逆时期,为什么会处于叛逆时期呢?是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更多的处于希望和同学们交往的阶段。

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同时和别的学们形成一个团队。

这样,我就在上课之前让同学们去查找这一节中的相关物理学家的资料。

并且在上课时,让同学们踊跃发言!以前我自己读中学的时候,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

除了它具备丰富的知识之外,还会在人格上给我以引导。

作为一名好的老师,我会在上课的过程中添加一些故事,以引导学生们的人格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本节内容他们在初二已经学过,在教学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要加大思维密度,多提问题,尽可能让他们全程参与、交流讨论。

四、说教法(结合前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了如下内容)三维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2、(让学生明确)(评述)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存在的错误。

3、清楚地描述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质量和惯性的关系,并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1、在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以及对科学家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 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

其中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重点:1.认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这是因为:理想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推理的能力,和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对于正确认识力和运动关系至关重要)3. 知道惯性的概念及与质量关系。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和惯性的关系使学生对质量的理解上一层次)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在于)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人们从生活经验直接得到的结论只是表象,往往和本质不相符,但却根深蒂固。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之所以能延续两千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相信直觉。

因此纠正这些不正确的认识有一定难度,也不是一节课就能一步到位的,有待后续逐步到位。

)五、教学实施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和奔月的剪辑视频,说明动力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视屏一)(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如: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则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预测:大多数学生产生的第一论点和亚里士多德一样都是运动靠力来维持。

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反对。

争论后思考为什么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伟人的错误学生评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教师肯定鼓励)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近两千年?(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

当时人们普遍接受这样的基本观点,即天上的运动应该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地上的物体都应该是静止的。

即使现在,学生在对某运动物体受力分析时还是下意识的认为运动方向上一定有力的作用。

)(三)介绍科学家让同学们说一说这一节的科学家的故事。

(上次已经布置的作业)。

让同学们相互交流。

培养一个班级是一个团体的感觉!这是很重要的!教师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伽利略、牛顿的生平及取得的成就。

(四)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

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1:教师介绍斜面实验并演示。

(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设置悬念2:再演示同一物体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运动。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平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

(视屏二)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实验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物体的运动。

教师讲解笛卡尔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补充(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此完成本节课第一个重点,进入第二个重点——(五)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言之有物,意有所指)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引题:针对理想实验(斜面实验)提问。

1.小球为什么从斜面加速滚下? 2.光滑平面上小球怎样才停下来?学生解答,教师总结,引领学生细读牛顿第一定律内容:1、>承前: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举例印证。

2、>启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举例印证。

教师点拨:指出力的作用效果,赋予力新的内涵。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另一种表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A、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的性质(惯性).B、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C、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只要除研究对象外,还存在着物体,那么研究对象就一定要受外力的作用,所以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通常所看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其实都是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结果。

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这种状态虽不能实现,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指出了物体的惯性的性质。

感受前人的伟大:教师指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促使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分层次有梯度的理解概念:例题1(对牛顿第一定律一般性理解),例题2(涉及曲线运动,意在说明何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理解:②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D、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E、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五)深化惯性概念防止学生肤浅地识记惯性概念,提醒学生品位惯性定义。

可视化和具体化惯性:实验演示和实例分析1.迅速抽出压在杯子下纸片,杯子不倒——静止物体有惯性2.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仍前进一段距离——运动物体有惯性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结概括:一切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

那么提出问题,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心呢?为质量和惯性的关系引导:惯性有无大小?分析现象:用同样力踢足球和铅球。

提升对惯性的理解:物体受力而被迫改变运动状态时,惯性大小表现为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大小。

(视学生反应,实例可增减)进一步认识质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即质量是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

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学生解释生活中有趣的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结合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六)培养综述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清楚叙述人类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再次让学生体会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曲折性,钦佩科学家坚持真理,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品格。

)(七)内化巩固:基础性作业课后作业:P72 1、2、3(八)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概念学生课后阅读,个别讨论。

六、教学反思(预测)由于本节内容高度概括抽象,具有较浓的哲学意味(当时就叫自然哲学),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而很有可能死记硬背。

又因采用CAI教学,容易造成电脑代替人脑、程序代替思维,教师抓住鼠标、学生盯着屏幕,课件展示成为课堂中心,对课堂中出现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应对不足,抑制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