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对比与调和 ——平面设计基础
主讲:肖彦
教学目标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是平面设计基础课 中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是构成学生设计能力的 总要方面。本课程通过在老师带领下学生主动
学习,体验色彩对比和调和的规律和方法,提
高学生色彩搭配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思路
总体思路:案例设问+知识点总结+操作应用
教学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际的设计案例
第二组 明暗差中 对比中
第三组 明暗差小 对比弱
六种对比最典型:
高长调:( 10:9:2 ),
给人以明快、开朗、坚定的 感觉,但明暗度差较大,易 显单调。
高短调:(10:9:8),
明亮柔和有亲切感,但也
易觉得色彩贫乏,画面无 力,没有注目性。
中长调:(5:6:10),
明度适中,对比稍强,有稳 重与坚实感。
2. 色相错视
3. 明度错视
4. 彩度错视
5. 补色错视
1. 冷暖错视
2. 色相错视
3. 明度错视
4. 彩度错视
同一种色彩: 遇艳则浊, 遇浊则艳.
有彩色在无彩色的 底色上,色彩感减弱.
5. 补色错视 :
红和绿、黄和紫,都是互为补色的色彩。把它们并列在一
起时,会产生强烈醒目的效果,使彼此的色感愈加鲜明。这是
色彩对比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同时看到两种色彩所产
生的肌,叫同时对比;另一种是先看某种色彩,然后又看 到第二种色彩时产生的对比,叫连续对比。
2. 意义
单纯的一种色彩并没有美与丑之说,只有通过对比, 色彩的特点和个性才会显现出来,才能产生不同美感的视 觉效果。可以说没有色彩的对比,就没有色彩的美。这就 是对比的意义所在。 通过对色彩的比较与观察,发观和认识色彩在对比中 所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便可为我们以后修正色彩和运
Oi 型对比 (有彩色与无彩色对比)
i 型对比 (邻近色对比) 画面容易和谐统一, 具有单纯、柔和、 高雅、朴实等视觉 效果,但缺乏色感 差异,显单调、无 力。注目性不强。 V 型对比 (类似色对比) 对比的色相两方既有 差异,又有联系,对 比效果耐看,有丰富 的情感表现力。
L型对比 (中差色对比) 对比色的对比,对比的两 色缺乏共性,对比效果刺 激,鲜明,易产生兴奋感, 但处理不好,让人感觉俗 艳,是色彩组合中难度较 大的一种。
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和教师的 合理引导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 发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和再次的实验来加 深加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及其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设计实践问题+完整理论体系+设计实践问题 首先从观察一组设计来引导学生思考色彩对 比与调和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自 己得出如何对设计作品合理的应用色彩的对比与 调和的方法原理。接着由老师的带领下理出色彩 对比和调和方法,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例子巩固色 彩对比与调和方法在设计中的应用。
形状分割了画面的底色,双方的面积都缩小并且分布均 匀了,使对比向融合方面转化若分割的很碎,则发生空
间混合效果。因此聚与散是影响色彩对比的重要效果。
色 彩 对 比 与 形 状
色 彩 对 比 与 位 置
.
色形状与对比(聚散)
作业:
1、色相对比;尺寸:10cm*10cm;
2、明度对比;尺寸:10cm*10cm;
I 型对比 (互补色对比) 对比效果比L型更强烈,具 有饱满、活跃、紧张的特性, 表现出一种原始、粗犷的美, 但也易产生不协调、不安定 的效果。
Oi 型对比 (有彩色与无彩色对比)
画面色感减弱了。
灰色与纯色同时对比
邻 近 色 对 比
类 似 色 对 比
对 比 色 对 比
互 补 色 对 比
邻 近 色 对 比
类 似 色 对 比
对 比 色 对 比
互 补 色 对 比
邻 近 色 对 比
类 似 色 对 比
对 比 色 对 比
互 补 色 对 比
色 相 对 比
色 相 对 比 构 成
二、 明度对比: 因色彩的明暗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为 明度对比。色彩的明暗程度,是由加黑
或加白的分量来决定的。
• 明暗差大的对比强,明暗差小的对比弱,这是基本规律。 • 绘画上我们把复杂的色彩干系画成素描,把丰富的色彩拍 成黑白照片,都是把复杂的色彩关系还原为明度关系。
则很弱,并转化为统一的色调。(弱时比)
色面积对比
色 彩 面 积 重 构 对 比 练 习
2、色彩形状与对比
形状面积和色彩常常是同时出现的,不同的形也
能使色彩的对比强烈或柔和,紧张或放松。 • 形的聚散 • 形状对色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的聚散方面: • a、 形状越集中,色彩对比效果越强。

b 、形状越分散,对比效果越弱。这是因为分散的
4. 考核学生实践课题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增强
学生实际解决配色问题的能力。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的对比
§2-1 1. 概念
概念、意义和条件
所谓色彩对比,就是指两个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 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确饿差别时,他们的相互关系就称 为色彩的对比关系,即色彩对比.对比的最大特征就是产生比 较作用,甚至发生错觉。
对比的关键.
色彩虽然千差万别 ,种类繁多,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 ,以 明度差别为主的明度对比 , 以色相差别为主的色相对比 , 以 纯度差别为主的纯度对比,以冷暖差别为主的冷暖对比。以 及由色彩的面积、形状、位置、肌理等的异同关系构成的
对比。
§2-2
对比与错视现象
1. 冷暖错视
6. 面积错视 7. 距离错视 8. 重量错视 9. 边缘错视
色彩对比的种类
1. 对比的强弱规律 : 由色相环上的距离决定。色相之间的距 离越近,对比越弱:距离越远,对比越 强。
2. 色相对比的五个类型 i 型对比、V 型对比、L 型对比、I 型对比、oi 型对比。
i 型对比 (邻近色对比)
V 型对比 (类似色对比)
L型对比 (中差色对比)I 型对比 ( Nhomakorabea补色对比)
•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共存于同一画面同一视觉范围内时,
相互间又定存在比例关系。不同面积比例显示色彩不同量 的关系,因而又产生不同的色彩对比效果。
(1)当两种颜色拟相等的面积比例同时出现时,这两种
的冲突,就达到了高峰,双方势均力敌属强对比。
(2)如果将比例度为2:1,一方力量削弱,整体的色彩对 比也就相应减弱了(中对比)。 (3)当一方的色面积量扩大足以控制整个画面色调时, 另一方面能成为这一色调的点缀或陪衬时,色彩对比较果
比。灰色与艳色相互映衬,生动、活泼。但艳灰对比需注意
保持明度的一致,否则会被明度对比所取代。
高 彩 对 比
中 彩 对 比
低 彩 对 比
艳 灰 对 比
高 彩 对 比
中 彩 对 比
低 彩 对 比
艳 灰 对 比
四、冷暖对比
因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对比。冷暖感觉本是 触觉对外界的反映,由于人们生活在色彩的世界的经验以 及人们的生理功能(如条件反射),使人的视觉逐渐变为 触觉的先导。 冷暖对比色在色环上的两端,冷极色蓝、暖极色橙, 红、黄为暖色,红紫、黄绿为中性微暖色,青紫、蓝绿为 中性微冷色。
看看那一幅作品的配色更能够突出画面内容所传达的气氛?
教学方式
学生思考+学生教师总结+学生应用 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学生主动的思考,用来源 于实践的问题更吸引给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程接近尾声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
际解决设计问题中得到经验和能力的锻炼。
教学特色
1. 以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 2. 通过设问式教学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3. 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知识体系总结,使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更牢固;
7. 距离错视
暖色与明度高的色有前进感 —— 前进色 冷色与明度低的色有后退感 —— 后退色
8. 重量错视
暖色与明度高的色感觉轻,反之则感觉重。
生活中常把沉重的东西设计成轻快的颜色,使人心理上有轻松感。
9. 边缘错视
与暗色相邻的部分显得亮些. 与明色相邻的部分显得暗些.
§2 – 3
一、 色相对比 :
• (2)绝对中性色调――由黑、 白与大比量的中性色群互为作 用的出现 ―― 沉静、祥和,有 早春、晚秋的感觉。
• (3)中性偏冷色调 ――大量的 中性色,少许冷色。 ―― 含蓄、 具变化性,有阴凉感。
3、第三类――冷色调 (1)绝对冷色调――大比量的冷色色相,纯度不高――阴冷 神秘 (2)偏冷色调――小比量的冷色,纯度低――含蓄、清冷具 变化性。
高短调
中短调:(4:5:6), 柔和,含蓄,有沉稳感。 低长调:(1:2:10), 有及强的视觉冲击力。
低长调
低短调:(1:2:3),
厚重柔和,深沉有力度,但
明度差过小,易使画面沉闷。
低短调
高 长 调
低 长 调
高 短 调
低 短 调
4-06 孟氏色立体等色相面明度变化
明 度 调 式 对 比
9
A. 鲜调 :效果明确醒目,色彩感强,易引起人的视觉兴趣。 B. 中调(含灰调):有厚实感,丰富而稳定。 C. 灰调;效果比较柔和含蓄,组合上显得漂浮而朦胧,有超 脱感,使人想到稳重、内向,不易引起视觉兴趣。
纯 度 对 比
A. 鲜调 : • 以高纯度色为主构成高纯度基调,称之为鲜调 (高彩度).效果明确醒目,色彩感强,易引起人的
因为色彩产生的补色残像,相互重叠,增强了色彩的对比效果。 所以,补色对比被认为是在对比色一类的对比中最为强烈的一 种。
补色错视
补色残像引起的错视: 补色残像引起了连续对比。 连续对比又产生了混色现 象。先看左图数十秒,再 看右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