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杨柳青镇年画

天津杨柳青镇年画

天津杨柳青镇年画目录:一、年画1、简介2、关于年画的故事3、分类4、体裁5、工艺6、溯源7、产地二、杨柳青镇1、地理位置2、地名由来3、历史沿革4、历史文化5、民间艺术6、旅游景7、民俗文化节8、古典与现代9、运河文化三、杨柳青年画1、简介2、历史3、年画特点4、艺术特色5、传承意义6、题材7、杨柳青年画- 现状8、传人霍庆有9、传人与制作过程10、杨柳青年画产业化建议11、年画及年画出处一、年画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1、简介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

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年画由此定名。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村,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

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

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

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清代中期,尤见盛行。

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

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

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

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

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2、关于年画的故事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

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

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

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

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唐太宗时,泾河龙王违反天规,玉帝降旨斩首,执刑人乃人间宰相魏征。

泾河龙王得袁守诚指点,去太宗梦中央求,请他在执刑斩首时拖住魏征,太宗应允。

斩首日,太宗邀魏征下棋,魏征入寐,神游出外,梦斩龙王。

龙王魂魄恼怒,找太宗索命,太宗惊吓过度,夜不能寐。

后,命秦叔宝、尉迟敬德守卫在寝宫门口,龙王魂魄畏惧二将军的威相,不敢骚扰。

日久,二将军日夜不息,逐渐支持不住,不能守夜,太宗让人画了他们的像,贴在门上,恐吓龙王魂魄。

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3、分类按印制工艺分,可分为木板年画、水彩年画、扑灰年画、胶印年画。

按着色层次分,可分为单色年画、黑白年画、彩色年画。

按年代长度分,可分为古代年画、近代年画、当代年画。

按国家地区分,可分为中国年画、西洋年画。

按年度月份分,可分为年度年画、月份年画。

4、体裁民间木版年画的体裁有很多,也很讲究。

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

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

“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于窗旁,斗方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

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既用以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节日气氛。

5、工艺大抵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

制作木版年画的技艺,多为世代相传,工艺考究,镂刻精微。

年画艺人可谓匠心独具,对各年龄层次的人所居住房间适合贴什么样的年画,都有考虑。

其中有一类年画,是专用来布置新房的,此类年画习称“喜画”。

喜画多围绕早生贵子、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美满等内容来创作,字意吉祥。

这些画,有的可单独张贴,有的颇有讲究,要成双成对张贴,如“麒麟送子”图,以迎合“好事成双”的心理。

其张贴的方位,一般选在窗旁、窗顶、炕头墙壁和另一头墙壁。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年画却因为它是历史的缩影,有着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雕版工艺所表达的美感以及民俗民风的完美体现,反而凸显其市场收藏投资价值。

老年画多少年来一直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之物,然而因其创作者都是民间匠人,一直不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重视。

6、溯源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

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

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另一说:始于唐代。

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都作高客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

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当时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

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绿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

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

“牛郎织女”,“白蛇传”等。

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

及至明末崇祯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以一种幽默感。

印制方面亦有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

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之“西洋之剧场”就是。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今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

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7、产地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的寒亭;南方是在四川的绵竹年画以及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

产量和制作,都各有明朗的风格,而且市场的范围也很大。

这因为,年画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就是民间所创造、所喜爱的美术作品。

虽则年画在宋代已经具有了雏型的规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则在明代,资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杨柳青的产品。

杨柳青(原名古柳口),是在天津正西三十里的一个市镇,地当大清河的下游,风景宜人,交通便利,全镇居民经营年画生意者约占五分之二以二、杨柳青镇1、地理位置杨柳青镇距天津市中心16公里,离天津机场30公里,到天津港50公里,有西青道、津杨公路等直通市区及外环线,间有京沪铁路、津同公路、津静公路、津保高速、京福高速穿境而过,又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三河交汇,环镇而过,进津入海。

处于天津市公路、铁路、海运、航空运输立体交通网络之中。

二OO七年九月四日,杨柳青镇经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镇。

A杨柳青镇2、地名由来有关杨柳青镇名的由来之说很多,但大致不外三种:一曰“有柳说”。

即宋代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决口北流,在镇北形成“三角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再次回流东下,得名“流口”。

宋兵沿河界(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栽莳柳,此处为东端,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