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帛书五行篇校注

帛书五行篇校注

一、古佚书《五行》篇在本世纪末曾两次出土,一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另一次是一九九三年十月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

马王堆的帛书有两种发布的释文,一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九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一〉(简称七四本),一是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三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五行〉(简称八○本或帛本)。

本书以“八○本”作底本,与荆门市博物馆编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之《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简称竹本)互校;原件影印件及释文两种,见前。

二、依拙著《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一九八○年七月第一版、一九八八年八月第二版)旧例,解全文为28章,分别《经》《说》,标列序号,如【经10】【说28】等;更移《说》就《经》,以清眉目;《说》文牒《经》文句,以『』号表示。

三、凡竹本不同於帛本处,以()号标明;帛本具有而竹本所无者,加〔〕号示异;竹本独有帛本所无、或帛本汗漫缺失而见于竹本者,以〖〗号列出。

四、帛本已标明之通假字及增删字,迳作释文,不再迂回;其偶存之技术性错误,改正後加注说明。

本书对帛本释文所加之校补,以〈〉号区别,所作之校改,则缀以<>号,所除之衍误,字外加□。

【经1】〖五行〗(1):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2);不形於内,谓之行(3)。

智(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4)。

义(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礼(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德之〗(5)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6),谓之善。

善、人道也(7);德、天道也。

【注】(1)行,heng二声,读如珩。

五行(wu heng)为“仁义礼智圣”,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wu xing)有别。

仁义礼智圣之改为仁义礼智信,及其与金木水火土的配搭,是西汉时事;五行(wu heng)亦以避文帝刘恒讳而改称五常。

(2)内,心中。

形,成形。

仁,在此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或形而上的天道;经人领悟而成形於人心,是为“德之行(heng)”或一种德行(heng)。

下四句同此。

又,【经28】即最末一章之【说】文谓,仁形於内之形为“悦”,义形於内之形为“畏”,礼形於内之形为“恭”。

(3)不形於内谓之行,谓若未经领悟而未能成形於心,只是体现於行动,则叫做“行(xing)”。

(4)帛本以“仁智义礼圣”为序,竹本作“仁义礼智圣”。

查《管子·水地》九德为“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荀子·法行》七德为“仁知义行勇情辞”,《礼记·聘义》十德为“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皆以“仁、知、义”相连;而竹本《五行》篇的具体论述次序则为“仁义礼智”,《孟子》说四端亦为“仁义礼智”,郭店楚简他篇亦多“仁义”并称。

由此似可推知竹本【经1】次序在先,帛本次序受到後来习惯影响。

(5)帛本无“德之”二字。

当依竹本补。

盖“圣”乃一种德行(heng),不是善行(xing);只能形於内,不能“不形於内”。

纵或有众不能形圣德於内,亦无损其为“德之行”;故曰“不形於内,谓之德之行”。

(6)四行(si xing),即上列的不形於内的仁义礼智四者。

(7)仁义礼智四行为人道。

参见《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智也:仁义礼智,人道具矣。

”【经2】君子无(亡)中心之忧则无(亡)中心之智(1),无(亡)中心之智则无(亡)中心之悦(2),无(亡)中心之悦则不安(3),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亡)德(4)。

〔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5),无中心之圣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6)〕【注】(1)忧,非五行之一亦非四行之一,而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五行四行的前提条件。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尽心上》“人之有德慧术智者,恒存乎×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皆有以忧为智前提,无忧则无智之意。

(2)中心之悦,指形於内的仁。

参见【说28】说悦。

(3)安,心安理得。

【说13】曰:“安也者,言与其体偕安也。

”与其体,当指心与其体。

(4)德始於忧,成於乐。

(5)《孟子·离娄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後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可视为“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之一解。

又,与帛书《五行》同卷之古佚书《德圣》篇有“知人道曰智,知天道曰圣”句,可知本章谈“中心之智”“中心之圣”,乃分论人道天道,总括上章之“四行”“五行”者。

(6)竹本缺此节五句,当系误夺,应据帛书补。

【经3】五行皆形於(于)〔厥〕内(1),〖而〗时行之,谓之君子。

士有志於君子道(2),谓之志士(3)。

【注】(1)厥、其。

(2)君子道,即天之道或天道,见【说17】“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说。

(3)士与君子,道德修养的两种境界。

《荀子·哀公》:“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又《荀子·修身》:“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经4】善弗为无(亡)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1)。

思〖不〗精(清)不察,思不长不〔得,思不轻不〕形(2)。

不形〔则〕不安(3),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亡)德。

【注】(1)善,仁义礼智四行之和。

德,仁义礼智圣五行之和。

善在为,德须志(即心响往之);为与志,必先知之;知则赖於思。

儒者以思为人之五事之一,与貌言视听并列;见《尚书·洪范》篇。

(2)竹帛本“清”“精”之异,以文义言,当从帛书作“精”。

《孔丛子·说义》有云:“且君子之虑多,多虑则意不精。

以不精之意,察难知之人,宜其有失也。

”亦不精则不察之义。

又,据【经5、6】,知思之精与察,指“仁”言;思之长与得,指“智”言;思之轻与形,指“圣”言。

(3)不形,五行不形於内也。

【经5】不仁,思不能精(清);不智,思不能长(1)。

不仁不智(2)。

未见君子,忧心不能〖××,既见君子,心不〗能悦(3)。

〔《诗》曰:“未见君子,忧心××。

〕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悦。

”(4)此之谓也。

不仁,思不能精(清);不圣,思不能轻。

不仁不圣。

未见君子,忧心〖不能忡忡〗,既见君子,心不〖能降〗(5)。

【注】(1)《淮南子·人间训》有“愚人之思啜”句,高诱注:“啜,短也。

”亦不智思不能长之义。

(2)不仁不智,据【说10】句法可推知,乃“不仁则不智”义。

下段“不仁不圣”同。

(3)谓若未见君子时,并无中心之忧,则既见君子後,将亦无中心之悦。

(4)(5)《诗·召南·草虫》之篇。

诗曰:“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未见君子,忧心啜啜。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悦”。

【经6】仁之思也精(清),精(清)则察,察则安,安则温(1),温则〖悦,悦则戚,戚则亲,亲则〗不忧(爱)(2),不忧(爱)则王(玉)色(3),王(玉)色则形(4),形则仁。

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智(5)。

圣之思也轻(6),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王言(玉音)(7),王言(玉音)则〖形,形则〗圣(8)。

〔【说6】『圣之思也轻』。

思也者,思天也(9);轻者尚矣(10)。

『轻则形』。

形者,形其所思也。

酉下子轻思<思轻>於翟,路人如斩;酉下子见其如斩也,路人如流。

言其思之形也(11)。

『形则不忘』。

不忘者,不忘其所□〈思〉也(12),圣之结於心者也。

『不忘则聪』。

聪者,圣之藏於耳者也(13),犹孔子之闻轻者之鼓而得夏之卢也(14)。

『聪则闻君子道』。

道者,天道也,闻君子道之志耳而知之也。

『闻君子道则玉音』。

□□□□□□而美者也,圣者闻志耳而知其所以为□者也。

『玉音则圣<形>(15)』。

□□□□『〈形则圣〉(16)』。

□□□□圣。

〕【注】(1)温,宽缓和柔也。

参《论语·季氏》:“色思温。

”《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

”又,竹本“温”从心不从氵,意在强调其为心态。

(2)不忧,当从竹本作“爱”,【经10】“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可证。

(3)玉色,《韩诗外传·一》有云:“古者天子入则撞蕤宾以冶容貌,容貌得则颜色齐,颜色齐则肌肤安。

蕤宾有声,鹄震马鸣,及倮介之虫,无不延颈以听;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

”《尚书大传》〈皋繇谟〉篇略同;又,〈洛诰〉篇有“见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句。

则玉色,温而厉之色也。

(4)形,谓仁乃形於内也。

(5)《文子·上仁》:“知贤之谓智。

”《孟子·尽心下》:“智之与贤者也。

”(6)《礼记·中庸》所谓的“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及《荀子·不苟》:“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

”可作“圣之思也轻”之解。

又,自此句始,【经】文有【说】。

(7)“王言”当从竹本作“玉音”,【说】文可证。

《荀子·法行》:“夫玉者……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

”《管子·水地》:“夫玉……叩之,气音清搏澈远,纯而不杀。

”又,陈奂《诗毛氏传疏》疏《白驹》“毋金玉尔音”曰:“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

”(8)本章及前两章皆以仁智圣并举。

智圣在此代表善、德即四行与五行或人道与天道(参【经2】【注5】引《德圣》);仁则代表六德即人伦道德。

详见本书《三重道德论》。

(9)天,指天道;思天,志於道也。

(10)尚,上也。

《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似可释此处之“圣之思也轻”。

(11)本段含义不明。

“七四本”曰:“酉下子疑是柳下惠。

”“八○本”曰:“斩流皆喻行止之态,《商君书·赏刑》述晋文公将明刑以亲百姓,’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

”(12)思字以意补。

(13)《书·洪范》:“听曰聪。

”古佚书《德圣》:“圣者,声也。

……其谓之圣者,取诸声也。

”《文子》:“闻而知之,圣也。

”(定县汉简1193)《白虎通·圣人》:“圣者,声也。

……闻声知情。

”又,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游》:“古听、声、圣乃一字。

其字即作×,从口耳会意。

言口有所言,耳得之而为声,其得声动作则为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