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三、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 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把关人”理论 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 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最早提出“把 关人”概念。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明确提出新闻 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 量的新闻素材,大众媒介所做新闻报道不是 也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有一个取舍过程。正 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媒介组织就成了一道 “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给受众的信 息只是大量信息中的一部分而已。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过程 三.大众媒介的优点与缺点 四、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1.大众传播的概念 “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 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 中。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 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 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 生产和传播活动。
三、社会责任理论
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 20世纪40年代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在《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中提出。作 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一是防止资本 主义传媒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二是防止媒体内容进一步低俗化,保证社 会道德和精英文化不致没落。 2.社会责任理论对新闻自由的新认识 报刊应是有限制的自由;公民“知的 权利”;报刊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1.间接理论来源 达尔文的进化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论” 2.直接理论来源 杜威的“大众”现象研究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中的象征互动论。 帕克的媒介(报业)社会与文化机构论。 塔尔德“模仿理论”、创新扩散及意见领袖 观。 齐美尔的传播网络理论。
三、传播学发展的轨迹
1.奠基阶段——五大先驱
四、传播效果研究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美国CNBC电视财经频道为例) 理论意义:有助于把握传播规律 实践意义:“常识理论” “现场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
第八讲 传播效果研究的演变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二、媒介万能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三、有限效果论(40年代到60年代) 四、宏观效果理论(70年代至今)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预期效果 个人的的反应 媒介集中宣传 报道活动 推广与普及 知识的传播
短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
长期效果
社会化 社会控制 集合的自发反应 媒介与社会变革 非预期效果
二、媒介万能论 (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魔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 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 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 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 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 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理论的诞生与应用
绪论 大众传播学的兴起
一、信息传播与社会生活 二、传播学的理论来源 三、传播学发展的轨迹 四、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一、信息传播与社会生活
1. 人类的传播活动 2.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3. 信息社会与信息化
二、传播学的理论来源
[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德]心理学家卢因的“群体动力说”、“把 关人” [美]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的“劝服艺术理论” [奥]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 论” [美]专栏作家、记者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三、传播学发展的轨迹
2.集大成者——施拉姆 1947年,施拉姆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 播学研究所,开设传播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课程。1950年,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 位,施拉姆正式担任该校传播系主任。
一、大众社会
1.大众的概念及其特点 社会中孤立分散、均质原子式的社会 成员构成社会的大众。 特点:规模性、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 无组织、同质性。 2.大众社会理论 叛逆的大众、“异化”的大众 3.大众社会与大众传播
二、受众观念及其理论研究
1.受众的含义 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2.作为社会成员群体的受众 3.作为“市场”的受众 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知晓权、传播权、传媒接近权 5.梅尔文· 德弗勒对受众理论的总结
三.大众媒介的优点与缺点
报刊杂志—— 优点:读者拥有主动权、便携、易存 缺点:时效性不强、受文化程度制约 广播电视—— 优点:跨时空、即时、亲和力强、 易接受、多功能 缺点:不便携带、不易保存
四、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测环境 2.解释社会 3.协调社会 4.传承文化 5.强制规范 6.提供娱乐 7.负面麻醉
二、自由主义理论
3.自由主义理论的历史角色 该理论在推翻集权(极权)主义制度 及其观念、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思想 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是资本主 义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代表的只是资产阶 级的利益,作用是充当资产阶级对人民大 众实行统治的思想工具。在信息飞速增长 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某些国家手中的一颗 棋子,为它们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技术推行 文化帝国主义提供借口。
一、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
1.传播者:人及其组织 2.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的特点 地位稳固 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与结构 大众媒介生产资料的控制者与使用者 3.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与个体人的差别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的 目标与制约因素
1.经营目标 广告收益;信息产品销售收益(发行 量或受众率) 2.宣传目标 思想意识灌输 3.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七讲 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课题与理论 四、传播效果研究的意义
一、播效果的概念
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第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 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 化;第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 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 结果的总体,无论其有意与否、直接或间接、 显在或潜在。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认知效果——心理(或态度)效果——行为 效果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三层面 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第三讲 传播的基本理论
传播制度 1.传播制度的含义 传播制度是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 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 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 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2.传播控制的表现 国家与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 经济势力的控制、受众与社会的监督控制
一、《报刊的四种理论》
三、有限效果论 (40年代到60年代)
3.《大众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五项定理:大众传播只是产生效 果的多种因素之一;大众传播的明显倾向是对 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态度改变产生效 果需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无效,二是 其他中介因素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 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传播 效果的产生受媒介本身条件及舆论环境影响。 4.《我们为何而战》 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的条件研究——“说服 与态度改变”
四、宏观效果理论 (70年代至今)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2.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 媒介组织。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 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公开,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集权主义理论(后略)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后略) 5. 发展中国家传播制度(后略)
二、自由主义理论
1.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报刊拥有对政 府的监督权;“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 修正”;对事实的信念 2.自由主义理论的现实困惑 资本取代政府控制媒体;煽情新闻泛 滥;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扼杀意见自由 市场
三、社会责任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真实全面,客观理智;意见交换与批 评;政府管制约束 4.社会责任理论的影响 建立对媒介价值评判体系;强化自我 监督与道德自律;促进媒介教育与培训 5.社会责任理论的实质 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第四讲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含义 一、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的目标与制约 因素 三、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在信息生产过 程中的作用
四、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 .传播现象 传播过程研究、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宏观效果研究、传播行为研究 2 .传播内容 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科技传播 传播与社会变迁、传播与信息社会 传播媒介管理 3 .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第二讲 大众传播概述
二、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的研 究
三、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 价
1.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积极意义 受众对媒介及其内容的能动选择;受众媒介 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应; 否定早期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子弹论”与“皮下 注射论”。 2.局限性 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 功能主义的色彩较浓;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 供,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 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局限于对媒介提供 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内,不能反 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 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
1.短期的预期效果 个人的反应、对媒介集中宣传的反应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集合的自发反应 3.长期的预期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社会化、社会控制、媒介与社会变革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课题与理论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6.麦奎尔三理论观点 “常识理论”、“现场理 论”、 “社会科学理论”
三、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 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2.“把关”的标准(什么是新闻以及西方新 闻观的局限性) 新闻信息的特性:真实性、新鲜性、 及时公开 新闻价值构成要素:时新性、接近性、 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 3.“把关”的实质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