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装◆◆◆◆◆◆◆◆◆◆◆◆◆◆◆◆◆◆◆◆◆订◆◆◆◆◆◆◆◆◆◆◆◆◆◆◆◆◆◆线◆◆◆◆◆◆◆◆新星城西学校2018-2019学年度初二语文练习二十四 《大道之行也》 知识点整理 2019-5-4 一、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 ŭ能,讲信修睦mù。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 ān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j ĭ;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j ĭ。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 信,培养和陸气氛。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 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 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 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厌恶wù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zhù它,却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móu ,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shu ān 上。
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三、注释 1. 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共49篇。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大道,指儒家推崇chóng 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3. 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与:通“举”,推举,选举。
5. 讲信修睦mù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 不独①亲.其②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①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②亲.:指父母。
7.不独①子.其②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①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②子.:指子女。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9.男有分fèn :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职守。
10.女有归:女子有归宿。
归: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一定要据为己有。
恶(wù),厌恶。
藏:私藏。
于:在。
12.是故:这样一来。
13. 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谋:阴谋。
兴:发生 14.闭:杜绝。
兴:发生。
15. 独:单独。
16.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7. 养:供养。
18. 是:这。
19. 终:终老,终其天年。
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21. 故:所以。
22. 是故谋闭而.不兴:而,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 谓: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会。
同:有和平的意思。
四、相关问答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答: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答: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考链接:一、(甲)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交错相通户:门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_描写___,乙文则是___阐述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概括甲文的大意。
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二、《大道之行也》1、填空:《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正义》,它是___儒____家的经典之一,与《诗经》、《尚书》、《易经》、《春秋》被合称为“五经”。
2、翻译句子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_⑵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A、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发出B、故.外户而不闭原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所以C、是.谓大同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都是代词“这”的意思D、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大道.之行也理想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⑴___以……为亲_ ⑵__亲人_子:⑴以……为子⑵__子女_5、孟子有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本文哪句话意思相同?_____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三、课内精段赏读1、解释下列加点字⑴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守__ 归:女子出嫁_⑵是故谋.闭而不兴.谋___阴谋_____ 兴__发生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⑴选贤与能__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⑵讲信修睦__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写在下面,并解释出来⑴_与_通_举_ 解释推举_、选举_⑵_矜_通_鳏_ 解释老而无妻的人_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作纲领性说明;第二层:第二句到第三句,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
5、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_6、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简单的描述一下。
50字左右。
答:答理想社会是:没有战乱,人民安定团结;具体是:①相处和谐②生活富足;③环境优美。
四、拓展阅读(一)教学相长虽有嘉肴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教学相长.(zhǎng )⑵幼有所长.( zhǎng )2、解释下列加点字⑴不知其善.也_好_⑵教然后知困._困惑3、下列各句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B )和(D )均为“说”的意思A大道.之行也理想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虽有至道.道理 D说不清,道.不明4、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⑴故曰:教学相长也_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⑵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奋发向上。
5、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弗学,不知其善”的至理。
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至理名言,你能结合学习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答只有认真学习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别人时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这样以后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孔子世家赞《史记》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1、为下面语句加上标点符号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2、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学说却传了十几代,一直被读书人继承、崇敬。
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多A、虽不能至.到可谓至.圣矣至高无上B、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想见其为.人做天下为.公是D、然.心乡往之然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样子4、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是可谓至圣矣_,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_崇敬和向往。
5、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_乡通“向”6、孔子有很多论述学习的名言,至今盛传不衰,你能写出完整的一句吗?并结合这句话说说自己学习上的体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体会略)六、曾子易箦——《礼记·檀弓上》曾子寝疾②,病。
乐正子春③坐于床下,曾元、曾申④坐于足,童子隅⑤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⑥!大夫之箦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
斯季孙之赐也⑧,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
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