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孔子非常认同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 [8]思想,表现为重人道、轻天道,天道的实质是指导人道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都表现出孔子人本主义思想倾向,奠定了儒家入世的基调。

面对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残酷社会现实,孔子虽不相信鬼神,但为了重建礼乐制度,不得不很现实的采取权宜之计,极力提倡祭祀。

孔子的重祭祀绝不是出于迷信心理,其目的在于神道设教,以化民人,意在通过祭祀,使人们从内心认同孝、敬,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以“天道尚中”为圭臬,规范人类社会活动,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乱世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差的社会秩序,中庸的“中”,在甲骨文中是一根中间有一个小圆圈(或方块)的旗杆,在这个圆圈(或方块)的上下还分别飘着两条带子。

“中”这个字就表示旗帜中间的意思。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中,内也。

从口、| ,下上通也。

”“庸,用也。

从用庚。

庚,更事也。

”我理解,“更事”指的就是变易。

《说文解字》还进一步释“用”为“可施行也。

从卜中。

”我们知道,“卜”是古人占求天命的迷信方式,而“中”又指的是天命、天道的规律法则。

因而,“用”指的就是古人以占卜来窥测天意,以见吉凶。

其目的在于“施行”应用,即以天道指导人的行动。

单从“中”、“庸”(用)文字的生成及含义看,我们就可较清楚的理解中庸的深刻内涵,把天道与人道有机地关联起来。

孔子对上古生民朴素的“尚中”思想进行了延展,将“中”与“庸”(即“用”)连在一起使用,使“尚中”的认识论进一步上升为指导人们实践的方法论。

孔子通过对“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的阐释说明了射中鹄的,即达到中正,把握了本质;至于是否射穿,那不过是形式上力道的大小问题,关键是射中“中”这个鹄的。

质言之,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中,无论客观条件如何转换,都要以“中”、“正”和“宜”为准,在重“时变”的同时,更要遵循、认同于一个最高标准——“中”。

毋庸置疑,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孔子为“救世”而苦心孤诣觅得的方法和准则。

他所生活的春秋末世“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子弑其父,臣弑其君,孽杀其宗,” 一切礼乐制度、等级秩序都被颠倒了。

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为“道中庸”的先决条件,认为只有认知正确,才能在实践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的“中正”极至。

孔子对知与行的辨证认识体现了中庸认识论的基本精髓,即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在认识上多闻多见,不偏执一端,才能在行动上做到执两用中。

正是基于知的先决作用,孔子把知列入“三达德”之中。

在“三达德”中,知与仁的关系也深刻揭示了中庸的变通精神。

知与仁是辨证统一,互相依存,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认为大知的人乐水,好动,讲变通,不僵化,不偏执,时刻以中庸为尺度校正、变通,达到和乐的境界;仁者乐山,主静,仁是被作为最高价值水准来看待的,是“中”,是“正”。

简言之,仁的根本精神是不变的,变动的是达到仁的方法和路径,即知,也就是“用”(庸)。

仁是知所要达到的鹄的,知是达到仁的手段,只有知者才能摆脱形式的羁绊,在中庸变通原则指导下以人弘道,依于仁,故“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择不处仁,焉得知?” 仁是衡量人是否掌握知的标准,知是人是否能够达到仁的条件,中庸是贯通仁与知之间的红线,而人则成为实践中庸和仁、知的主体。

《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再一次表明了孔子的人本思想。

他充分肯定人的核心价值,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设身处地,以诚相待,相互理解,彼此宽容。

依据“举直错诸枉”的中庸原则,孔子把“爱人”、“知人”作为价值标尺,试图以此来匡正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人性沦丧、道德缺失的状况,使在现实铁砧的锤锻下业已扭曲的人性回归到“爱人好与”的理想状态。

但孔子并非一味强调“仁者爱人”的单向度属性,仁经过孔子中庸的变通,既有爱的一面,也有恨的一面,“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恰当地因情况、对象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好恶、爱憎,才能达到扬善隐恶,使人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从内心世界的深处检讨自己的言行,自觉皈依到仁。

其次,孔子中庸思想的变通精神还突出表现在对礼的制衡上。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语,代表孔子思想)说的就是在“礼”的应用中应达到“中”、“和”境界。

从形式上讲,礼乐表现为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公、卿、大夫、士、庶人各个不同等级所施用的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实质上讲,礼乐制度的精髓就在于表现一种内在的情感,即忠、恕、孝、仁、友等,这是礼的实际意义所在。

只有人们从深层意识上自觉遵循礼,才能恢复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

在如何协调礼与仪,即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既不失去必要的形式,更要抓住礼的本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礼的功用就在于它维护等级宗法制,因此孔子非常注重“礼之本。

”“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把礼作为维系宗法制的重要手段,强调只有从内到外都升华到礼的高度,才能根本上屏除僭礼越制、无父无君的社会无序,重建宗法社会秩序。

质言之,孔子强调忠、诚、孝、仁、敬,温、良、恭、俭、让,也是为了使人们从内到外“克己复礼”,从而自觉地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感召下,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状态。

对社会历史的演进,孔子也能按照中庸的变通精神,用发展眼光看待。

他把夏、商、周三代看成一个文明递嬗的进程,看成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损益、扬弃。

商对夏的“质”进行了损益,周又对商的“文”进行了损益,这样周就克服了两个极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在“文”与“质”之间实现了执两用中,达到“文质彬彬” 。

三代的损益形成了一个逐级上升趋势,避免了“同则不继”,实现了“和实生物”,真正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的中庸精义。

孔子反对过分拘泥于成规,反对泥古不化,认为抱残守缺就好象“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 他主张批判地继承,变通中发展,并把这种社会历史发展观广泛应用于对人的体察和对物的认知。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的认识论进一步升华到实践论的高度,把实践理性作为认识事物的准则。

宰予昼寝。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 他主张从客观现实中寻找答案,以中庸原则来变通、校正,“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在为政治国时,孔子反对走极端,主张“攻乎异端”。

对于专用刑法或专用礼治,孔子皆不以为然,孔子认为为政要避免片面、极端,要执两用中。

具体而言即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只要能够达到“使民服”的目的,“德治”和“法治”都可以用。

所谓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说的是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二者的运用都是有条件的,后者不过更理想化罢了,仅此而已。

孔子并不否认刑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正如他并不否认仁有“恶人”的一面一样,孔子强调为政要德主刑辅,德刑相参,片面固执于一端都是违反中庸的。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则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宽猛相济、德刑兼施是孔子为政的基本构想,只不过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人文主义的悲天悯人出发,孔子更重视爱人好与、仁政德治而已。

追求和谐稳定决定了孔子为政思想在于因势利导。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晓之以理,喻之以义,用中正、和宜来引导,而对于那些“下愚”的“小人”,他们生性见利忘义,近之不逊,远之则怨,只能以利相诱。

“君子”与“小人”虽然习性不尽相同,但都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此要分别对待。

在孔子看来,义与利高度统一且不可分割。

孔子反对的是因小利而忘大义。

“无见小利。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这里的“义”,其实质指的就是天下之大本达道,是社会稳定的砝码,也即“中”、“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