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班级:B0911学号:***********一、实习概况1、实习内容和实习目的:了解熟悉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质构造,植被分布等,解释相关特殊典型地貌的成因以及结构原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联系实际进行验证,同时扩宽视野,增长见识。

2、实习时间:2011年3月21日至22日 2011年6月7日至9日3、时间地点:江西庐山4、实习对象: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09级地理教育班5、指导老师:曹铭老师,赵追老师6、实习路线:1、 2011年3月21日上中南路----植物园2、 2011年3月22日庐山博物馆、3、2011年6月7日(牯牛岭)月照松林——(西谷)花径——(虎背岭)天桥——如琴湖——仙人洞4、2011年6月8日含鄱口——五老峰5、大月山西南段山脊——大月山水库——汉口峡——王家坡二、庐山概况庐山位于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地处中国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濒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面积302平方公里,属于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使其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

而“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

庐山雨丰水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

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自然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三、庐山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一)庐山地质地貌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和下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虽由于断层错动,底层排列不整齐,但中部底层最老,向两侧逐渐顺序变新是很清楚的。

庐山底层在中段出露最宽,向南北两端收敛,表现为一短轴背斜。

这一构造形成对庐山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短轴背斜中部上升量最大,活动性强,断裂特别显著。

在长期的地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岭四谷:1、五老峰单面山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

五老峰山高1358m。

2、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东北--西南,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大月山高1453m。

4、大校场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

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5、女儿城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底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演示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牯岭日照峰的海拔1310m.6、东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单面山。

(二)庐山的气候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鲜明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色。

庐山是一座中山,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分异。

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又具有山地气候特色。

庐山年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如南昌为4676.15MJ/㎡,而在海拔1165m的庐山牯岭为5040.4MJ/㎡。

⑴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牯岭年平均气温11.5℃,而山下平原地区的星子、九江分别为17.3℃和17.2℃。

牯岭极端最低气温-16.8℃,早晚气温常在20.0℃左右,很少超过25.0℃。

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0℃。

山上空气密度较小,空气与地面热交换过程快。

山上气候显得凉爽宜人。

⑵庐山降水及阴雨日数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但各月降水分配并不均匀,4—6月为雨季。

⑶庐山相对湿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别牯岭年相对湿度为78%,星子、九江分别为75%和77%。

庐山雾日较多,牯岭全年雾日平均为188.1天。

⑷庐山的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带性差异按海拔升高100m,≥10℃活动积温值递减200℃计,庐山南坡的亚热带上限约在550~600m,北坡约在500m,大约在1250m以上为温带。

(三)庐山的土壤主要的土壤类型1、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

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

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2、黄壤及山地黄壤: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

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4、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

山地棕壤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代换量不高,吸收复合体不饱合;代换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钙的含量远比前述土壤为多。

(四)庐山的植被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山地地貌,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条件,因此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土壤,以及比较典型的山地植被。

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⑴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山地的延伸部分。

分布于海拔700m(西北坡)或800m(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

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

⑵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西北坡)或1100m(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植被型垂直带之间的过渡带。

目前,受人为影响,本地带多为人工栽种的黄山松林、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um)林、柳杉(C. chinensis)林、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林等针叶林,或为次生灌丛和草丛所占据。

⑶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

组成落叶阔叶林乔木层的主要树种有四照花、灯台树、短柄枹树、锥栗、茅栗(Castanea sequinii)、小叶白辛树、庐山椴(Tiliabreviradiata)、糯米椴、青榨槭、石灰树(Sorbusfolgneri)、山槐(Albiszia kalkora)等。

四实习路线及其观察到主要内容1、 2011年3月21日上中南路----植物园植物园: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裸子植物丰富,庐山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二是杜鹃花种类繁多,庐山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

在植物园内我们认识一些庐山上比较典型的科种,如:松科中的黄山松;杉科的水杉、柳杉等,使得对植物有初步认识。

2、 2011年3月22日庐山博物馆博物馆:在博物馆内,我们观看了整个庐山地区的地貌模型,同时老师为我们讲解,让我们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对庐山地形地貌有整体把握。

同时还观看了各个地层中的一些矿物岩石,开阔了视野。

3、2011年6月7日(牯牛岭)月照松林——(西谷)花径——(虎背岭)天桥——如琴湖——仙人洞月照松林:月照松林位于牯牛岭(次成山)脊部,由于人为因素乔木多为黄山松。

在此景点,有许多出漏的不连续的岩石,其主要是含砾石英砂岩,在差移风化侵蚀的作用下,使得得岩基松动,变位,出现重动石现象。

如图叠动石花径:位于虎背岭与牯牛岭之间的西谷次成谷。

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到外力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底下,故成谷地。

花径风口是锦绣谷袭夺西谷河流的证据之一。

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如琴湖:位于西谷,在其岸边,我们发现了一些大型散乱的石英砂岩,置于浅土层上。

经过测量其长11米、宽5.7米、高3.2米,通过艾里定律计算得知在当时庐山上并无河流能搬运如此之大的石头,由此可推断如琴湖当时的冰窖而这些岩石为冰川漂砾。

仙人洞: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

砂岩层面平缓,倾的节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

洞宽约4 m、深12 m,是道教活动圣地。

在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在构造地貌上属于倾伏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

其核部主要是页岩、千枚岩,硬度小,易遭风化和流水侵蚀,而外部为石英砂岩,硬度大抗风化、流水侵蚀能力强,因此,经年累月,核部逐渐被掏空,后期再经人口修饰,就形成了现在的岩洞。

洞穴内潮湿,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为裂隙泉水。

仙人洞4、2011年6月8日含鄱口——五老峰含鄱口附近:在前往含鄱口的公路两边,我们观察到在一些裸露的长石石英砂岩,因抗风化能力弱,破碎逐渐形成含有高岭石颗粒的小层土壤。

同时还观察了球状风化地貌。

球状风化地貌常见于花岗岩,它是砂岩中剪节理裂隙发育经风化而形成的。

球状风化五老峰:五老峰属于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近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到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

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我们在五老峰一峰测得岩层向东北倾斜36°,倾向为336°,由此可知,五老峰为单面山,整体为东北西南走向。

一峰和二峰的垭口5、大月山西南段山脊——大月山水库——汉口峡——王家坡大月山水库:河流袭夺观测点。

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上游原来流入芦林盆地的河流现改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同时,我们对照地质和地形图,了解牯岭一带的地地理位置和初步了解庐山北部五岭四谷的地形大势。

如图:虎背岭(上)、牯牛岭(中)、前门山(下)女儿城路:观察王家坡“U”型谷和大坳冰斗。

王家坡谷作西南至东北走向,长4000多米,宽700多米,高度从源头1200米将至沟口200余米,类似于冰槽谷的“U”形,同时我们观察到在谷地西侧岩层中有向下切出的“V”形小峡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