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工政治理论课课程作业参考答案

华工政治理论课课程作业参考答案

政治理论课课程作业参考答案
注明:仅供参考,谢谢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1、“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稳与改的张力,保持质与量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方法论;
3、让改革和法治互相助力,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以改革魄力完善法治,需要缜密的辩证法;
4、让经济与生态价值合流,在量化的标准中体现出人的尺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自然达成社会财富的累积,这是深刻的发展观;
5、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包蕴着宽阔的历史视野、睿智的哲学判断。

3、阐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又是对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政治要求与庄严宣示。

从历史地位看,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必需坚持的基本国策。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切”,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原有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1958年到1978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
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从发展成果看,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展。

1978~2006年,我国GDP从3624亿元增长到21.09万亿元,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94万亿元。

目前,我国GDP位列世界第四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谷类、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铁、煤炭以及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在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各种体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示。

从发展前景看,改革开放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我们在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如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

我们必须也只能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重点,加强事关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法制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走过的路程已经表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4、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分析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答: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7.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内需不断地扩大。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以下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

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

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

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

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

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简言之,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5、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我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2、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
3、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

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