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考点解析】断句考查的是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断句考查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积累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综合性较强的考查方式。
【基本方法】宏观把握,细节入手,先易后难,瞻前顾后【考查形式】形式1:择取文言文语段中的一小段,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例: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参考答案:选A。
形式2:择取课外文言文小语段,用“/”断句。
例: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5分)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参考答案:世之治也 / 行善者获福 / 为恶者得祸 / 及其乱也 / 行善者不获福 / 为恶者不得祸 / 变数也 / 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 / 故循福之所自来 / 防祸之所由至也 / 遇不遇非我也 / 守其所志而已矣。
【方法指津】从复习备考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提高断句的准确性,除了大量文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题目的训练,掌握一些常见的技巧也会大有裨益。
下面举近几年高考题来解析,以便于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1.看内容大意高考断句的语句虽相对简短,也不要求给出准确的标点,但其意蕴常常较为丰富,非扫一眼就能搞定,切忌开始做题时就一边看一边点断。
正确的做法是先认真阅读整个语段,明白所述事件、所议话题,再用心揣摩需要断句的语句,尽可能把握其大意,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
例: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我们可以从上文中读出这是一句“予”对举荐人才的认识,首句自谦,“愚且贱”“闻与见”连续两个并列的词组,其语义完全不同,其间宜断开,而末句“卒亦未见焉”,在上文中连续出现过两次,可以迅速与前句断开。
2、找名词(代词)例如: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分析: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
总结: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3看虚词位置文言文中的虚词主要是表示语气和语法关系,常常是句读的重要标志。
一般说来,具有显著特征的虚词有:1.句首语气词前要停顿,如“夫、惟、盖、其、凡、盍、诸、唯、斯”等;2.句首表谦敬的副词前要停顿,如“敬、请、承、辱、谨、窃、敢”, 3.句首关联词前要停顿,如“苟、若、倘、微(如果没有)、纵、使、纵使、向使、假使、因、故、以、以故、以是、是以、是故、至于、于是、至若、若夫、且夫、乃夫、则、然、然则、顾、但、虽、虽然、或、且、况、而况、岂、岂非”等;4.句首表时间的独立词前后都可停顿,如“顷之、向之、久之、俄而、既而、已而、未几、斯须”等。
5.句首感叹词往往独立成句,其前后都可停顿,如“呜呼、嗟夫、嗟乎、悲夫、噫嘻”等;6.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如“也、者、矣、哉、乎、邪、与(同“欤”)、欤、耶、焉、兮、耳、而已”等。
4.看对话标志要断句语句若有对话,常常会有“曰”、“云”、“言”、“道”、“谓”等标志性词语,它们的后面往往需要停顿。
需要留心的是,如果是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常常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下其前后都需要停顿。
例: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上曰”后很显然是引述“上”所讲之话,于此处应该断开。
而引述完后用“也”作结,“诸将”另起,其故“也”与“诸将”之间应断开。
5.看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疑问句等,以固定结构呈现的大致上可分为四类:①置于句首的固定结构,一般其前可停顿,如“然则”“有所”“无所”“有以”“无以”“所以”“以为”“至于”“于是”“然则”“是故”等;②表判断语气:如“……者 / ……也”,其中“者”、“也”之后可断开;“……者也”中“也”后断开;③表示选择、取舍、递进关系:如“其……邪 / 其……邪”、“其……/ 其……”、“与其……/ 孰若……”、“宁……/ 其宁……”、“非惟……/ 抑亦……”等;④表示揣度、反问语气:如“无乃……乎(欤)”“得无……乎”“庶几……欤”“其……乎(也、耶)”“不亦……乎”“何(奚)以……为”“何(奚、曷)……为”“独……耶(哉)”“安……乎(哉)”“庸……乎”“顾……哉”“岂(其)……哉(乎、耶)”等,在其整句后常是断句处。
如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就含有连续三个“……也”的判断句和“亦何……乎”的反问句。
6.看整饬句式古人行文,好用整饬对称的句式,其中常含有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断句时,可以根据这几种修辞不同的形式特点,确定断开的位置。
①排比、对偶特点:句式结构整齐,字数大致相当;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②顶真特点: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的宾语重复出现后成为下一句中的主语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反复特点: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在段落中多次出现,有连续和间隔两种形式。
如“世之治也 / 行善者获福 / 为恶者得祸”与“及其乱也 / 行善者不获福 / 为恶者不得祸”就有很明显的对称句式。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析语法结构一则要求断句的段落,经过以上判断之后,如还有未能判定之断句处,往往只能求助于语法结构分析。
而语法结构分析的抓手就是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和宾语。
谓语常常在句子中间,且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断句时较容易区分,真正麻烦的是句首主语位置或句尾宾语位置的词语,包括名词和代词,因为末断句时主语、宾语首尾相连,一个词语常常难定该属上句还是该属下句,这也就成了命题者常常设置断句考测的一个点。
根据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作主语和宾语的语法特点来确定断句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可循:①如果某个名词或代词是句子的主语,且句子是非倒装句,那么它的前面就需要停顿一下;②如果某个名词或代词是作句子的宾语,且整个句子是非倒装句,那么它的后面就需要停顿一下。
③在主谓倒装句中,主语的前面是否需要停顿,得视具体情况而定,如“甚矣,汝之不惠”中主语“汝”的前面就需要停顿一下,而“渺渺兮予怀”中主语“予”前面就不需要停顿;④在宾语前置句中,代词虽然作了宾语,但其后也不能停顿,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中宾语“余”之后就不能停顿。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巩固训练】训练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参考答案】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训练2: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予闻华生解村落图,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参考答案】B训练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参考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