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积极心理学相关名词解释

当代积极心理学相关名词解释

当代积极心理学相关名词解释1、积极心理学:由塞利格曼提出并倡导,作为“一门关于人的潜能与美德的科学”,研究领域涉及三个层面: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在个体成长水平上,研究积极的心理特征;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积极的公众品质。

2、两维评价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克耶斯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两维诊断与评价系统,包括心理疾病症状与主观幸福症状两个维度。

这是一个既关注心理疾病和负性情绪,同时又了解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积极情绪的全面整合评价模式。

3、积极心理品质:指与消极心理相反的与积极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潜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

4、主观幸福感: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

其核心是对自己的满意感。

5、幸福的公式:由塞利格曼提出,认为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6、社会比较:人们总倾向于将自己的处境与别人的处境相比较。

向上的社会计较对幸福感带来威胁,特别是对于低自尊、高神经质的人来说,在经历了向上比较之后,主观幸福感会大大减弱;相反,在经历了向下比较后,会体验到强烈的幸福感。

7、流畅体验:当你从事一项活动,内心全部充满相容、和谐的感受,你的心灵、意愿和想法在这时候变得协调一致,完全不会产生任何分歧。

在积极心理学中,这类特殊时刻的体验就叫做流畅体验。

8、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伟大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高峰体验”便是“自我实现”的短暂片刻。

9、流畅体验九要素:有挑战性的活动、意识与行为的融合、目标清晰、及时反馈、全神贯注、完全的控制感、自我意识消失、丧失时间感和自成目标。

10、自成目标:是指活动本身成为了促进活动进行的最大奖励,它并不追求未来的报酬或者外在的物质奖励,而是把做这件事本身当成最大的回馈。

11、积极情绪:源于情绪二维模式,情绪由激活或唤醒水平和愉快度两个维度组成,将位于愉快度正效价的这一极,即有愉快感受的情绪成为积极情绪。

12、扩展——建构理论:由弗莱德里克森提出,积极情绪能扩展一个人的及时思维和行为范畴,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这些资源能促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并将其迁移到其他方面,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进一步深化积极的情绪体验。

13、神经活动:是信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具有感情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即个体以直觉的形式对具有生存价值的意义把握和信念的形成、体验和认同的过程。

14、精神认知:是带有情感认知,带着一定的情感取向和偏差,带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在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中长期形成的有关自我、世界和他人的观点,又称价值系统。

15、敬畏:是对大自然、对伟大事情的尊敬合和恐惧,是害怕和着迷的混合感情。

16、乐观:是指认为过去、现在、未来好事多于坏事,尤其是指未来会更好的一种积极态度,它既是某种与生俱来的素质,也表现认知、情绪和应对方式的综合心理反应模式。

17、期望——价值理论:只要个体预期最后的行为结果是成功的、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个体就会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难;而当个体怀疑行为结果是不能实现的时候,个体就倾向于放弃这种行为。

18、归因理论:人们联系自我的意义,试图确定事件的发生的原因的认知过程。

19、乐观归因风格:就是指将事物进行有利于自我的积极归因的一种倾向。

20、习得无助:当个体将面临的情景认为是不可控时,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对结局产生影响时,个体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认知,体验到无助、无望、抑郁等消极情绪,放弃努力。

21、希望:在成功的动因与途径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

22、目标:是希望的基础,无论目标是长期或者是短期,高希望特质的人总是拥有有意义的目标。

23、途径意识:指达到目标的途径,通过开发大脑中的预测能力系统,在头脑中生产出指向目标进而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方法。

24、动力意识:是指为达到目标的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沿着他们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的动力系统。

25、人格特质: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

特质反应了个体机能上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个体行为上的规律性或一致性。

、26、人格优势:积极心理学家将具有积极适应功能的人格特质称为人格优势。

27、显著优势:显著优势代表了个体人格中最为突出的积极特质。

28、VIA:“人格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该体系提炼出人类本性中的6大美德和个体性格中的24个优势。

29、“头脑”优势:认知层面的人格优势即为“头脑”优势,例如创造才能、思维判断、洞察悟性等。

30、“心灵”优势:情感层面的人格优势即为“心灵”优势,例如爱与被爱、善良慷慨、希望乐观等。

31、自尊:自尊通常被定义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感受。

关于这种自我评价,心理学家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自尊是总体上的、抽象的对自己是否可爱,是否有价值和是否有能力的评价;第二种观点认为,自尊是具体的、各种环境下的自我价值评价。

32、防御性自尊:心理学家马洛克认为,防御性自尊的人是将自己的能力评价的低而对自己的价值感评价过高,热爱自己但又觉得自己能力不够。

所以自尊表现出不稳定性,一方面自恋,另一方面自卑。

33、无条件自我接纳:所谓无条件自我接纳是指,根据自身的存在来接纳自我,而不是根据自己行为表现的好坏来决定是否接纳自我。

34、内部动机:当一个人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某种活动,他不会计较是否能获得外在的物质奖励,因为活动本身已成为了最大奖励,在活动过程中,他能充分感受到身心的满足与愉悦。

35、自我同一性:即对自我在认知与情感上的接纳和评价,而且这种接纳、评价与周围人对自己的接纳、评价是一致的。

自我同一性是真正能够长久维系自尊的力量。

36、自我提升动机:个体总是趋于能让自己感觉良好的情境,避免能让自己感觉不好的情境,这种动机叫做自我提升动机。

37、复原力特质理论:复原力是个体身上的一种能力,或者特质,能够使人在处于压力的情景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

38、复原力过程理论:复原力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适应过程。

处在高压力情景中的个体需要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互动,包括很多种保护性因素和危险因素的复杂作用。

39、复原力结果理论:重大创伤发生之后,高复原力的个体仍然能够产生积极的适应性结果。

40、保护性因素:指能减轻个体所受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复原力发展的因素。

41、危险因素的同现:危险因素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使人们不断的陷入频繁的消极事件中,因此会增加消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

42、爱:是发生于某个体与另一个体之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切与关心的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感情。

43、依恋:指婴儿与照料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感情联结,一般表现为儿童对照料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44、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这是最具适应性的依恋风格。

45、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一种非安全型依恋,该类型的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

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

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

46、逃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一种非安全型依恋,该类型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

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

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47、感恩:就是对外界(超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的积极刺激进行感知后,产生的持久的、稳定的感谢状态,并诱发了积极的关系。

而且这种状态和关系具有泛华的性质。

48、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

49、人际宽容: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出现了对冒犯者的消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取而代之地出现了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50、自我宽容:是当事人由自我疏远的状态转向自我亲近、自我接纳的过程。

51、积极心理治疗: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了心理治疗的领域,提倡治疗的有效性不仅仅是通过减少负性症状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直接建立积极情感、核心优势和意义感来实现。

52、个体积极心理治疗:一般由12到14个部分组成,包括积极的自我介绍、辨识和建立个人的优势、宽容的信、感恩拜访等内容,通过积极心理治疗量表(PPTI)评估治疗疗效。

53、团体积极心理治疗:一般进行6周,活动内容如下:运用你的优势、3件美好的事/恩赐、讣告/传记、感恩拜访、主动—建设性的回应、欣赏等。

54、快乐体验三分法理论:由塞利格曼提出,“幸福”这一概念有三种科学成分,积极情感即喜悦的生活,投入即专注的生活,意义感即有意义的生活。

55、“消极心理学”的治疗模式:关注来访者负向方面并对其进行修复——症状、创伤、痛楚、缺陷还有障碍。

56、积极心理治疗的三假设:心理疾病症状是在个体成长、满足和幸福的潜能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积极情绪和优势与不良症状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修补错误”与“建立力量”要并重。

57、职业定向:个体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

58、事业定向:指个体在看待工作时,主要关注的是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而非金钱或物质利益。

59、天职定向:工作意义的最高层次。

人们把某一项工作当做是天职时,完全是因为个体对工作本身已产生了巨大兴趣,工作的意义已彻底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金钱的获得和职位升迁权利增加已变得意义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