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4.《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

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

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

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

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

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

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

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5.《艾维昂协议》又称阿法协议,即由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

1962年3月,由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代表在法国东部城市艾维昂签订。

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于1905年将阿尔及利亚变成法属殖民地。

阿尔及利亚人民为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

1954年11月至1962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进过7年艰苦的武装斗争,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

1962年3月,双方在艾维昂经过几轮谈判,签署法阿协议的总声明。

协议主要内容有:自1962年3月19日起,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到6个月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在此过渡期内,阿尔及利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临时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双方政府同意的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担任;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的军事基地,租借期15年,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他军事基地。

协议中还列有双方实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方案,法国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后者同意仍留在法郎区内。

法国公司保持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并可以优先取得新租借地。

同年7月,阿尔及利亚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宣布正式独立,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6.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具体内容是: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

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

7.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

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并着重阐述了第四点,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

这就是“第四点计划”。

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

(前三点计划是: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和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

在“第四点计划”下,美国打着援助不发达地区的旗号,以抵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行蚕食老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之实。

同时,“第四点计划”也给美国带来了长远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作为扩张工具,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为本国的垄断资本带来滚滚红利;对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9.菲德尔·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

1953年,卡斯特罗领导发动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

1955年,他流亡美国、墨西哥,在墨期间筹划“七·二六运动”。

卡斯特罗1956年回到古巴,创建起义军和根据地。

1959年1月,他率领起义军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出任政府总理(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卡斯特罗1962年起担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

1965年该党改名为古巴共产党后,他担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至今。

卡斯特罗1976年起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10.麦卡锡主义1950—1954年间风行于美国的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思潮,是法西斯主义在美国的表现形式之一。

1950年2月9日,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表演说,指控国务院里有共产党人。

演说发表后,得到一些垄断财团、右翼社会势力和反共组织的支持。

共和党人把麦卡锡作为攻击杜鲁门政府和民主党人的党派斗争工具而大力支持。

从1950年3月开始,麦卡锡利用参议院政府活动委员会主席的职权,对许多组织和个人进行关于“共产主义渗透” 调查,乱扣红帽子,开列黑名单,大搞非法审讯、政治迫害,煽动反共歇斯底里,打击民主和进步力量。

麦卡锡主义横行期间, 整个美国被法西斯恐怖气氛所笼罩。

成千上万人以莫须有罪名受到迫害, 甚至包括政府要员和共和党内的一些人,从而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世界舆论的谴责,也遭到民主党和共和党内艾森豪威尔派的反对。

1954年12月2日,参议院以67票对22票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

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

11.尼克松主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任内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

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关岛声明” ,同年11月将关岛主义明确归结为三项原则,1970年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 为主旨的“新和平战略” 。

上述原则和战略被推广为全球外交政策。

尼克松主义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尼克松主义是关岛主义及其延伸,广义的除含有狭义的内容外,还包含“新和平战略” 的内容。

广义的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有:调整美国的海外义务,从全球进攻态势转为防守态势; 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将成为一种伙伴关系; 增强实力,继续在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发挥重要作用; 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以谈判代替战争; 世界政治呈现为美、苏、中、日、西欧的“多极政治”等。

12.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是德国总理于1969年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

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它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

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

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

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13.水门事件水门事件指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运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班子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1973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

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

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

尼克松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14 有限主权论60年代末苏联提出的有关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主张。

这一理论认为,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已经过时,主张用“联合主权代替单一的国家主权”。

这一政治主张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用。

1968年8月,苏联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但苏联领导人认为,由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组成的大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是“最高主权”,高于一切;因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各“兄弟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