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小龙虾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采用育养分离的养殖模式,育苗区进行虾苗培育,为养成区提供虾苗;养成区通过精准投放、密度控制可控化生产,加快长势,保障规格、夺取价格高位,争取经济效益,也减轻了生态压力,降低了病害死亡,减少了投入品使用,保障并促进了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后期捕捞养成区成虾对育苗区补充亲本,做到功能分离、生产衔接、互相促进、循环养殖和可持续经营。
权利要求书1.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选定养殖区域,在养殖区域内开挖围沟作为小龙虾的育苗区,并在围沟内边坡以内的区域开挖作埂围成小龙虾的养成区,其中育苗区与养成区的面积比例为1:9;S2:在育苗区内进行小龙虾育苗,并在育苗区中第一批虾苗规格达到150~200尾/斤时,在清明之前以30~40斤/亩的投苗数量进行养成区的第一批投苗;S3:养成区第一批虾苗投苗后,经过25-40天养殖后,进行养成区的第一批成虾进行起捕;S4:选择性捕捞育苗区中规格在50~80尾/斤的虾苗进行养成区第二批投苗,投苗数量为70斤/亩,养殖周期为5月5日~6月20日;捕捞周期为6月25日~7月5日;S5:养成区第二批捕捞完成后,在养成区进行插秧栽稻;育苗区第二批投苗的虾苗贡献完成且秧苗返青后,从养成区内捕捞一部分剩余的成虾来为育苗区补亲本,亲本成虾补充数量为亩补15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育苗区埂多于养成区,且围沟的底沟为1~2米,围沟的外边坡为1:3的坡度,围沟转角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育苗区底层设置排水管,表层设置进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呈对角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养成区种稻后通过物理阻隔掘洞、捕捞、水流刺激型透捕和生物食物链循环消耗四种连贯组合方式来控制小龙虾密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的第二批投苗方式采用在第一批次起捕结束并经过3-8天加强型生态维护后,直接投苗。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的第二批投苗方式采用在第一批起捕结束后进行放水晒塘,然后重新布局水草,待水草达到投苗水平,水质调控到位后,再开始投苗。
技术说明书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小龙虾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小龙虾养殖发展到今天,扩张期已近尾声,靠卖苗来将超高的密度转化成货币和财富,减轻生态的承载压力的模式已不可持续。
如果按照现有模式发展,一旦形势逆转,在如此超高的密度和这样粗放的模式下,生态则无法承载,将会导致小龙虾长势停滞,病变加重,存活率降低,投入成本亏损。
对于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给社会压力,甚至可能造成很多500亩以上养殖基地扛不住连续亏本而欠债,千家万户老百姓土地流转出去后无人履约支付承包款,给地方政府留下后患,危及社会稳定。
因此,创新小龙虾养殖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减少小龙虾的病害,提高品质与产量,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尤为重要。
技术内容基于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采用育养分离的养殖模式,育苗区进行虾苗培育,为养成区提供虾苗;养成区通过精准投放、密度控制可控化生产,加快长势,保障规格、夺取价格高位,争取经济效益,也减轻了生态压力,降低了病害死亡,减少了投入品使用,保障并促进了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后期捕捞养成区成虾对育苗区补充亲本,做到功能分离、生产衔接、互相促进、循环养殖和可持续经营。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选定养殖区域,在养殖区域内开挖围沟作为小龙虾的育苗区,并在围沟内边坡以内的区域开挖作埂围成小龙虾的养成区,其中育苗区与养成区的面积比例为1:9;S2:在育苗区内进行小龙虾育苗,并在育苗区中第一批虾苗规格达到150~200尾/斤时,在清明之前以30~40斤/亩的投苗数量进行养成区的第一批投苗;S3:养成区第一批虾苗投苗后,经过25-40天养殖后,进行养成区的第一批成虾进行起捕;S4:选择性捕捞育苗区中规格在50~80尾/斤的虾苗进行养成区第二批投苗,投苗数量为70斤/亩,养殖周期为5月5日~6月20日;捕捞周期为6月25日~7月5日;S5:养成区第二批捕捞完成后,在养成区进行插秧栽稻;育苗区第二批投苗的虾苗贡献完成且秧苗返青后,从养成区内捕捞一部分剩余的成虾来为育苗区补亲本,亲本成虾补充数量为亩补15斤。
进一步地,育苗区埂多于养成区,且围沟的底沟为1~2米,围沟的外边坡为1:3的坡度,围沟转角圆。
进一步地,育苗区底层设置排水管,表层设置进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呈对角线设置。
进一步地,养成区种稻后通过物理阻隔掘洞、捕捞、水流刺激型透捕和生物食物链循环消耗四种连贯组合方式来控制小龙虾密度。
进一步地,步骤S4中的第二批投苗方式采用在第一批次起捕结束并经过3-8天加强型生态维护后,直接投苗。
进一步地,步骤S4中的第二批投苗方式采用在第一批起捕结束后进行放水晒塘,然后重新布局水草,待水草达到投苗水平,水质调控到位后,再开始投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育养分离的养殖模式,育苗区进行虾苗培育,为养成区提供虾苗;养成区通过精准投放、密度控制可控化生产,加快长势,保障规格、夺取价格高位,争取经济效益,也减轻了生态压力,降低了病害死亡,减少了投入品使用,保障并促进了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后期捕捞养成区成虾对育苗区补充亲本,做到功能分离、生产衔接、互相促进、循环养殖和可持续经营。
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稻田小龙虾养殖区的俯视结构图;图2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围沟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稻田小龙虾养殖区围沟转角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育苗区;2、养成区;3、内边坡;4、外边坡;5、网膜;6、拦网。
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选定养殖区域,在养殖区域内开挖围沟作为小龙虾的育苗区1,并在围沟内边坡3以内的区域开挖作埂围成小龙虾的养成区2,其中育苗区1与养成区2的面积比例为1:9;育苗区1和养成区2的比例,是对季节气候特征的把握,也主要是出于实际生产的特点和需要。
S2:在育苗区1内进行小龙虾育苗,并在育苗区1中第一批虾苗规格达到150~200尾/斤时,在清明之前以30~40斤/亩的投苗数量进行养成区2的第一批投苗;清明前是虾苗存活率最高、长势最快、病害最少的阶段;这个时期完成投苗翻倍率最高,养殖成功率也大;以30~40斤/亩的投苗数量进行养成区2的第一批投苗,主要是控制密度,保障规格(规格越大价格越高),夺取价格高位。
S3:养成区2第一批虾苗投苗后,经过25-40天养殖后,进行养成区2的第一批成虾进行起捕;S4:选择性捕捞育苗区1中规格在50~80尾/斤的虾苗进行养成区2第二批投苗,投苗数量为70斤/亩,养殖周期为5月5日~6月20日;捕捞周期为6月25日~7月5日;S5:养成区2第二批捕捞完成后,在养成区2进行插秧栽稻;育苗区1第二批投苗的虾苗贡献完成且秧苗返青后,从养成区2内捕捞一部分剩余的成虾来为育苗区1补亲本,亲本成虾补充数量为亩补15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总养殖区围沟划分为面积比例为1:9的育苗区1和养成区2,育苗区1进行虾苗培育,为养成区2提供虾苗;在养殖过程中分为两个批次进行分时段投苗,以及通过控制投苗数量进行对养殖密度进行控制,可以加快虾苗的长势,保障成虾的规格和品质、夺取价格高位,放大经济效益。
也减轻了生态压力、降低了病害死亡,进而维护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同时通过捕捞养成区2成虾对育苗区1补充亲本,减少投入品使用。
养虾过程中残饵、粪便等有机质为水稻根系提供养分。
种稻过程中,植物生长消化池塘底部富余养分并通过烤田来还原生态。
通过育养分区实现功能分离、模式两用、生态还原、循环养殖,追求持续发展,达到一水双用(二季虾,一季稻),一亩双收(虾与稻),种养一体,稻渔共生,互相促进,融合协调发展。
本实施例中的育苗区1埂多于养成区2,且围沟的底沟为1~2米,围沟的外边坡4为1:3的坡度,围沟转角圆;育苗区1埂多于养成区2,以保证掘洞繁殖率;因为阴雨天泥水冲刷容易垫宽沟底,导致底部松抛,形成淤泥过厚,加重底部负担,影响苗塘生态,通过设置窄底沟,可以减少底部淤泥面积,很好的规避以上问题;为1:3的坡度较平,利于小龙虾侧身浅水蜕壳;转角圆,方便水体流动,利于水体循环微流以增强循环能力。
育苗区1底层设置排水管,表层设置进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呈对角线设置,必要时放底层水,进表层水,促进水体微流,增强净化功能,保障苗塘水质及生态。
参见图2,养成区2种稻后通过物理阻隔掘洞、捕捞、水流刺激型透捕和生物食物链循环消耗四种连贯组合方式来控制小龙虾密度,确保来年密度可控。
本实施例中物理阻隔掘洞控制小龙虾密度,具体方法为:小龙虾围沟的外边坡4半腰处铺一层黑色网膜5,网膜5铺好后,加铺两层孔隙密度为80目的网布来保护网膜5;从围沟外边坡4网膜5底部开始沿围沟竖向设置一圈栏网,栏网自顶端向下宽度为20~30cm,形成小微型物理阻隔网。
网膜5属塑料材质,以阻隔小龙虾掘洞繁殖,避免小龙虾顺着网布爬上顶端而翻越拦网6。
通过在外边坡4半腰处铺网膜5→加网布→竖拦网6来防止小龙虾掘洞繁殖,以免养成区2自繁虾苗,造成密度失控。
即使部分小龙虾进洞了,也因为拦网6阻隔让它进不了大水面养殖区域,无法生存;拦网6阻隔后,小龙虾的掘洞条件被限制,其起捕率会提高,残存量减少,也有利于控制好小龙虾的密度。
然后在养殖过程中通过捕捞、水流刺激型透捕和生物食物链循环消耗四种连贯组合方式来精准控制小龙虾密度。
对于养殖水平高的养殖户,第二批投苗方式采用在第一批次起捕结束并经过3-8天加强型生态维护后,直接投苗。
亩投75斤,规格在50一80尾/斤。
前提是要保证底好、水好、草好,即俗称的底部清新洁净,水清草绿。
实施例2: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稻田小龙虾育养分离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选定养殖区域,在养殖区域内开挖围沟作为小龙虾的育苗区1,并在围沟内边坡3以内的区域开挖作埂围成小龙虾的养成区2,其中育苗区1与养成区2的面积比例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