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节选)

《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节选)

《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节选)[篇名解释]“节”,次也,度也,指一定的度数。

古人以甲子纪年、月、日、时辰等天度,甲代表十天干,子代表十二地支。

一个甲子之数六十日为一节,一年三百六十日为六节,故称“六节”。

“藏”,指居藏体内的脏腑、脏器;“象”,主要指脏腑、脏器表现于外的形态和现象,亦即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所以叫“藏象”。

由于本篇首先讨论六节之天度,其次又讨论藏象,因此篇名叫“六节藏象论”。

正如马莳注云:“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故名篇。

”[篇章大意]本篇讨论气象历法问题,文中阐述自然界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气、候、时、岁的建立,属于运气学说的内容。

文中重点讨论了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及其与四时气候的关系,把人体和自然界做了广泛的联系,以此说明“天人相应”——“自然人体观”的道理。

[篇章结构]第一节人与自然相通(普教七版未选)第二节藏象[释译图析]人与自然相通(普教七版未选)万物由天地合气而生二、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万物由天地合气而生[原文]帝曰:善。

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⑴,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注解释义]帝曰:善。

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⑴,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气,指阴阳二气。

合,即相合。

形,指有形之万物。

变,变化,指阴阳多少之变化。

正名,即正定其名称。

有形之物皆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各因其阴阳多少而确定为不同的名称。

黄帝问道:好。

我听说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合化而成。

由于天地阴阳之气变化多端,因此万物形态各异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有五气、五色、五味、五脏六腑、五志、五体等类。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赋予万物,孰少孰多,可以给我讲讲吗?[图表分析]万物由天地合气而产生自天:天之阳气下降阴阳因其阴阳多少然→万物→五气、五色、五味、五脏六腑、五志、五体等界地:地之阴气上承作用而有不同名称[小结]原文曰:“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是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说明有形之万物均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气是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共同原始物质。

然而天地阴阳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形态各异而有不同的名称。

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原文]歧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⑴,请陈其方⑵。

草生五色⑶,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⑶,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嗜欲⑷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⑸人以五气⑹,地食⑸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⑺,音声能彰⑻。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⑼,津液相成⑽,神乃自生⑾。

[注解释义]歧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⑴,请陈其方⑵。

⑴大神灵问:大,言其广泛重要。

神灵,指事物变化的道理深奥。

问,指黄帝所提的问题。

⑵请陈其方:陈,陈述。

方,大略。

歧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啊!天地广阔,难以具体度量,这个问题广泛而深奥,请允许我作大略地陈述。

草生五色⑶,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⑶,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⑶草生五色、草生五味:草,在此泛指自然界的万物。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

自然界的植物生成五色、五味,而其变化是不可胜数的。

嗜欲⑷不同,各有所通。

⑷嗜欲:即嗜好。

万物自身对自然界有不同的嗜好。

天食⑸人以五气⑹,地食⑸人以五味。

⑸食:饲也,引申为供给。

⑹五气:即寒暑燥湿风五气,此指自然界的清气,亦即呼吸之气。

自然界供给人以五气和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⑺,音声能彰⑻。

⑺修明:明润的意思。

⑻音声能彰:彰,彰著、明显,引申为声音宏亮高昂。

自然界五气通过鼻腔吸入人体,运行于心肺,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功能正常则使面色红润光泽,声音洪亮高昂。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⑼,津液相成⑽,神乃自生⑾。

⑼气和而生:气,五脏之气。

生,化生、产生。

⑽津液相成:津液,是人体内水液的总称,这里指不同的营养物质。

相成,即和调之意。

⑾神乃自生: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言气血津液和调,神则自然而生。

饮食五味由口而入,经肠胃消化敷布以营养五脏之气。

水谷之气与五脏之气相合,推动气血营卫津液的生化机能,生命活动也随之健旺。

[图表分析]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以草为例———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以人为例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小结]自然万物因禀受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形成了不同的形质特征,即“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而多少不均的原因,原文认为是“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如草生五色、五味,但“五色之变,不可胜视”、“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也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造就了其不同的形质特征,也正因为事物内部本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嗜欲”与“所通”。

人与自然界相应,人也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

人赖自然以生存,必须从自然界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而人类也由于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造就了个体的差异,人体也因为由于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造就了而有脏腑的差别,所以在摄取营养物质时也是所通不一。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从而构成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与特点,人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本,其声音、面色作为生命的重要体征,赖心肺之气的推动和充养,神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重要特征,以五脏六腑共同化生、藏于五脏的精气为其物质基础。

[总结](第一节)本节原文从人与自然相通的观点出发,讨论了有形之万物均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万物对自然物质的客观需求不同,各有选择,进而从自然到人,讨论了天地阴阳二气与五脏六腑的通应关系及其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藏象[原文]帝曰:藏象⑴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⑵,神之变⑶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⑷,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⑸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⑹,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⑺,封藏⑻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⑼,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⑽之本,魂⑾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⑿,此为阳中之少阳⒀,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⒁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⒂,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⒃,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⒄。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⒅。

[注解释义]帝曰:藏象⑴何如?⑴藏象:藏,脏也,亦有贮藏的含义,指居藏体内的脏腑、脏器。

象,形态、现象,有三义,一指脏腑、脏器表现于外的形态和现象,二指脏腑、脏器所通应的自然现象,三指脏腑、脏器的解剖现象,这里主要指第一个含义。

王冰:“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张介宾:“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黄帝问道:人体内脏功能表现于外的现象怎样?岐伯曰:心者,生之本⑵,神之变⑶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⑷,通于夏气。

⑵生之本:生,指生命;本,指根本。

⑶神之变: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

”律以下文,作“神之处”为是。

⑷阳中之太阳:前一个“阳”字指部位,后一个“阳”字指功能特性的五行分属。

心之位在膈肌之上,上为阳,故心脏处于阳位。

心有炎上的特点,属火,通于夏气,故心为阳脏。

这里心脏是以阳脏居于阳位,因此为阳中之阳。

太阳,即大阳,有阳气旺盛的含义。

歧伯回答说:心是生命的根本,神明变化的所在。

由于心藏神,以心所主之血脉为存在的物质基础,具有主宰脏腑协调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因此心脏在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宰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是藏神的处所、神明变化的所在。

心的荣华显露在面部,心的功用充实于血脉。

心的荣华之所以显露在面部,正是由于心主血脉,同时面部血脉又比较丰富的缘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譬如心气充足则血行流畅、血脉充盈,脉象就和缓有力、面色就红润有光泽;心气虚衰则血行无力或瘀滞,脉象就细弱无力或涩滞、面色就淡白或青暗。

所以说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时令而言,与夏天之气相应。

由于心脏是以阳脏居于阳位,与夏季都具有温热的特性、在五行均属火,而夏季炎暑流行又最易引起心火旺盛的病证。

因此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⑸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⑹,通于秋气。

⑸魄:《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为之魄。

”即魄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五官的感觉、皮肤的冷热痛痒等知觉与手足四肢的活动、新生儿的吮指动作等动作。

⑹阳中之太阴:肺居胸中,当为阳,但其性主收敛、肃降,在五行属金,应于秋气,当为“少阴”。

《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少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亦云:“肺为阳中之少阴”。

肺是一身之气的根本。

肺主管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宗气生成的主要器官;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即气的生成、交换、运动均与肺有密切关系,故云“肺者,气之本”。

肺是藏魄的处所。

由于肺主气,魄是以肺所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说“肺者,……魄之处也”。

如《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

”肺的荣华显现在毫毛,肺的功用充实于皮肤。

皮肤、汗腺、毫毛统称“皮毛”,位居体表,属于机体的防卫系统。

肺之所以主管皮毛,是因为肺主宣发,能使卫气和津液输布于皮毛,从而实现肺脏润养皮毛、固密腠理、抵御外邪的作用。

譬如肺气充足则宣发正常,皮毛就得养而润泽光亮,腠理就致密而开合有度,卫外就正常而不得外感;肺气虚衰则宣发失常,皮毛就失润而憔悴枯槁,或腠理失密而开合失常、自汗盗汗,或卫外失常而易得外感。

因此说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肺为阳中之太阴(实为阳中之少阴),以时令而言,与秋气相应。

由于肺脏居于属阳的胸中,在五行属金,且应于秋气,如外感秋燥之邪最易伤肺引起肺燥证、肺本身得病也多从燥化出现肺阴虚的病证。

因此肺“为阳中之太阴(实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⑺,封藏⑻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⑼,通于冬气。

⑺蛰:藏也,指虫类之伏藏于土中。

肾主水,藏精,有蛰藏、潜藏的特点,故说“肾者主蛰”。

⑻封藏:闭藏、储藏,指肾藏精的功能。

⑼阴中之少阴:肾居下焦属阴,其功能特性以“藏精”为主而属水、应于冬季,故“少阴”当作“太阴”。

《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也云:“肾为阴中之太阴。

”肾主蛰藏,是闭藏的根本,为藏精的处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