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

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

《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选题背景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其教育目标1应是:保证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孤单,为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父母应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幼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为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出努力。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和途径。

但是什么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电视剧《虎妈猫爸》再一次掀起家庭教育的热潮,究竟是做“虎妈”还是“猫爸”,引发了很多家庭的思考。

其实,做家长也是一门学问,但是很多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人云亦云”,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哪里能够学习到最佳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情绪有哪些重要影响?在《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中能够寻找到答案。

文献综述一、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一)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2现在很多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绝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后天培养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意识到作为家长所应担负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的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

这是家长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

1周丽婷,.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分析[J]. 学理论,2013,(2).(二)家长对于幼儿特性的认识程度家长对幼儿特性有较充分的认识。

家长大多能认识到幼儿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独立的人格,每一个孩子有自身的天赋和基础,实施教育既要尊重孩子的天赋,同时要为孩子创造优良的后天条件。

(三)家长对于家庭教育方法的认识程度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方式较为科学,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很多家长能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心智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能采用科学的方式来教育儿童。

(四)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情绪的认识程度在“早教热”的背景下,家长们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上过多重视智育、强调认知,而忽视了幼儿的情绪体验以及良好情绪的培养。

二、3-6岁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一)家庭教育观念的漏洞“教子有方”、“家教不严”成为中国人对父母教子能力的评价,认为“教子成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教子不善让他们无脸见人。

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3在当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然而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带来的后果4是如何呢?如幼儿不到两岁,话还说不清楚就教认字,三岁就教写字。

这些家长不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的文化知识,而是在于结合认知环境,丰富印象力,全面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我国教育制度中,系统的文化科学3周丽婷,.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分析[J]. 学理论,2013,(2).知识教育是在入学后才开始的,一个智力正常发展的孩子完成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任务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但品德方面有所不同,一个性格散漫,为所欲为的孩子入学后就很难适应45分钟上课,很难服从学校纪律约束。

有些青年曾经在学习黄金时期失去学习机会,后来珍惜时间,文化课还能赶上,然而从小缺乏良好的品德教育,改掉坏习惯、坏毛病就很痛苦。

除了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之外,还有的家长把孩子当玩物5,任意哄骗,把孩子幼稚无知当好玩,更不负责任的家长对孩子喜怒无常,使孩子觉得无所适从,变得是非不清。

这些家长的并没有把孩子真正的“人”来看待,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那这些大人怕是比小孩还要小了!陈鹤琴老先生也和这些家长式截然不同的,是把孩子真的当做一个“人”来看的,我也能感受到他真的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而不是以一种高人一等的权威者的姿态。

很多父母会觉得自己比孩子年长如此之多,那自身的经验必然是比他们丰富而正确的,殊不知他们如果总是以一种成人的姿态去了解孩子,终归不能与孩子的经验有一个连结的通道6的。

(二)家庭教育软环境7的漏洞幼儿家庭教育环境除了硬环境外,还有软环境。

软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

家庭教育环境中的软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5龚小河,.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周刊,2012,(22).6陈鹤琴,.家庭教育[A].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二版持久影响。

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声色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赌博等不良活动中,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有些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这些恶劣的家庭环境,模仿力强的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仿效,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人格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久远影响。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漏洞由于我国家庭教育水平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起步比较晚,在教育方法上还存在很多落后的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儿童身心特点的方法,通过体罚和责骂等粗放方法教育的现象还很严重,那中国的家庭教养方式究竟出了哪些问题8呢?1、过度溺爱。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显示,占抽样家庭的70%的家庭都存在这种情况,只要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便无条件答应。

这些做法往往容易使幼儿形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个性,一旦他们失去这种优越和满足感,接触到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的同伴或他人时,往往会因为受到拒绝和挫折而产生嫉妒和仇视等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文献调查,这样的孩子90、都将无法适应人群、适应社会。

2、不断拒绝。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显示,占抽样的10%的父母为了使幼儿长大以后对社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常常对幼儿进行过度的挫折教育,以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

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长期让幼儿处于这种不安定的消极环境中,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

通过文献调查,当个体长期处于挫折中,会产生强烈的神经质倾向,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会产生物极必反的作用。

3、忽视。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显示,占了抽样家庭的20%的家庭由于父母忙着工作而没有时间照顾幼儿,常常把幼儿交与老人看管。

这种情况下幼儿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很多幼儿在情感上会被忽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亲情越来越淡,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形成阴影,也将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影响,可能使幼儿的整个人生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而失去色彩。

在西方国家和经济教育先进地区已经普遍接收和推广的一些科学的学前家庭教育方法9,如转变目标法、暗示法、家校配合法、引导法、个性培养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举法、心里换位法、狮子型育儿法等等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还很陌生,甚至闻所未闻,更谈不上合理运用,加以创新了。

(四)家庭教育内容的漏洞由于人们长期对学前家庭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我国目前学前家庭教育在内容上,重养育轻教育,重知识灌输轻道德培养,导致幼儿家庭教育出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欠缺,诚信教育欠缺,做人基本规范教育欠缺等教育欠缺和空白。

具体表现在:1.重视智力培养,忽视非智力教育。

2.重视单项培养,忽视全面发展。

3.重视幼儿教育,忽视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策略(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让素质教育进入家庭打破以往学前家庭教育观念上的认识偏差,充分认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新的重竞争、重实力的开放的、平等自主的现代科学的幼儿家庭教育观念。

(二)大力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家庭教育的任务能否完成。

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家庭教育质量的保证。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处。

(三)坚持爱而不溺、严而有格的幼儿教育方法“教有法,教无定法”。

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固定的章法可遵循。

在具体的家庭生活中,最终就落在“管”字上。

管理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就体现为“爱中管”,也就是要努力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

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0:1、学做“律师”。

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不要急于去批判、去“定罪”,就如同给犯人判刑一样,要记住我们不是法官,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律师”。

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就如同当事人与律师一样,“当事人”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律师”(即幼儿向父母敞开心扉无所不谈),而“律师”也要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当事人”的人格与品质,全心全意真诚的服务与“当事人”,两者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2、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能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学做“镜子”。

只有让孩子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战胜一切,这个时候便需要父母来充当“镜子”及时的向幼儿反馈信息,而不需要父母做只会严厉鞭笞的“驯兽师”,只有让孩子看到错对,才能不会使孩子恐惧父母的“权威”,慢慢的敢于与父母沟通。

家长不可以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还要对孩子的一些好的要求及时做出回应,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当然,对于孩子一些过分的、无理的要求也要及时进行改正,并且说明道理,让孩子懂得那是错误的做法,只要父母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做“蜂蜜”。

11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表扬的,家长要在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鼓励、表扬,肯定孩子好的表现,使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有所提高,能唤起儿童内心的积极性。

5、学做“天秤座”。

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家庭成员必须坚持一直的要求。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客观上难于实现一致的教育,但孩子的家长主观撒谎那个应有意识地重视,家长之间对孩子要求不一致时,不应再孩子面前计较争辩,要私下协商。

6、学做“游戏王”。

游戏对幼儿有特殊教育作用,家长不仅应允许孩子做游戏,还要安排一定时间的游戏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孩子模仿大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从而使他们获得一些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学做“大海”。

家长也应该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很多家庭里的孩子会出现不停话的情况,但是这听话与否可不能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我们要培养幼儿懂道理、明是非,对家长合理的要求能愉快接受,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有了是非感,不肯屈从家长不正确的要求,也是好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