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19]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3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常规西药组32例作为对比观察,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结合西医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疗效,并认为丹参注射液可调节糖尿病肾病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
张明科[20]、胡卫芬[21]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常规西药组作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且后者研究也发现治疗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球蛋白(Ual-MG)等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大黄性味苦寒,无毒,《神农本草经》谓:“主下瘀血,……破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安和五脏。
”而现代研究亦表明糖尿病肾病以肾功能低下而表现为肌酐、尿素氮的增高及微循环障碍的瘀血证,大黄活血化瘀,通腑泄浊,正合机宜。
实验研究方面:郭啸华[22]用大黄酸治疗NOD小鼠糖尿病肾病,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组的血糖水平有显著差异(P <0.01),并且大黄酸能显著降低NOD小鼠的血脂和24h尿蛋白(P<0.01),明显减轻糖尿病NOD小鼠肾脏肥大(P<0.01)。
唐宗琼[23]总结前人对大黄的药理研究,发现经大黄治疗的DN患者的IL-6、TGF-β和TNF-α都显著下降,延缓肾损伤的过程,经动物实验证明,大黄还可以降低大鼠的血糖和血脂。
刘慧玲等[24]用自拟复方大黄制剂治疗DN3O例,并与卡托普利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复方大黄制剂对DN患者收缩压、UAER及Cr均有改善作用,其中UAER、Cr改善尤为显著,但对舒张压及BUN影响不明显。
李六生等[25]将12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治疗,观察尿蛋白定量、尿α-MG、尿β-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配(Scr)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均改善显著,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大黄联合缬沙坦治疗DN具有更好的肾小管保护作用。
在治疗方面,迄今尚无有效西药能阻止糖尿病肾病肾功损害的自然进程,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己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延缓病情进展及控制疾病的恶化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可以明显改善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很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以有助于探索建立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参考文献[1]李伟令,王兴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121-122.[2]杨霓芝,李芳,徐大基.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1(11):1041-1042.[3]姚茂清.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5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73.[4]赵进喜,于秀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临床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3):440-442.[5]梁炜,李世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和辨治思路[J].四川中医,2010,21(3):121-122.[6]张史昭,王永钧.中医药为主综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3例临床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9,25(9):399.[7]刘伟,贝岩.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7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1(1):41.[8]王晓光,王亚丽,张佩清.张琪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3):20-21.[9]赵玲.黄春林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功能有不全经验撷菁[J].中医药学刊,2003,21(6):859-860.[10]李朝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27(2):122-123.[11]张琼,易铁刚,杨铁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6):352-354.[12]高巍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41-442.[13]朱立群,何晓红,赵玲.益气补肾活血中药治疗氮质血症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07,2(1):17-19.[14]王宏,孙喜明,程宇甫.黄芪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7):581-582.[15]王光浩,张敬芳,杨雪琴.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7,17(1):20-21.[16]崔冰,姚孟英,陶雅非.黄芪对Ⅴ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5,16(3):58-59.[17]应丽红.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8):988.[18]施萍,李正.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2):89-90.[19]王小梅,甄卓丽,陈小芳.丹参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IL-6、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5,11(9):769-772.[20]张明科,赵军虎.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5,35(8):665.[21]胡卫芬,魏燕.丹参注射液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30(1):22-23.[22]郭啸华,刘志红.大黄酸对NOD小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1):11-16.[23]唐宗琼.大黄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26(4):157-159.[24]刘慧玲,徐凤金,李平.复方大黄制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血尿素氮、血肌配及血压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7,29(11):988-989.[25]李六生,刘建社,陈建娜.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肾脏病杂志,2006,6(4):160-161.*天津武清区中医医院2011年12月8日收稿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任辉*摘要: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
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日趋提高,研究思路日趋拓宽,本文是对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疾病发病、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增加疾病病种与体质关系的研究、临床经验的总结及突出“治未病”在体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疾病;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3-0111-03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因而体质学说的理论探讨与研究进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
中医学对体质进行研究探讨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素问·血气形志》及《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灵枢·行针》等,都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体质的内容,从而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有关学者开始提出中医体质学说,随后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1]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问世,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标志着中医体质学说的确立。
近20余年来,由于现1112012年第3期代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引入,医学界对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日渐丰富,研究范围日渐扩大,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日趋提高,研究思路日趋拓宽,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体质的概念以王琦[2]提出的概念较具代表性,即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匡调元[3]提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它对某种致病因子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又是决定病性、病位和病变趋势的重要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转归关系密切。
何裕民[4]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生理上它表现为在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易罹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以上表述尽管有所出入,但均认为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
2体质的分型体质分型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
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根据患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
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王琦[5]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但近几年结合临床观察进行了完善,将原七分法增补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6]。
此外,还有匡调元[3]的六分法: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质;何裕民[4]的六分法: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
另有学者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分别作体质分型。
如陈慧珍[7]将妇女体质分为七种类型: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肾虚质、气血虚弱质、痰湿质、瘀滞质。
3体质与证由于既往体质研究多侧重于体质病理的论述,因此在体质病理学上出现了对体质与病证关系的某些模糊认识,如阳虚体质与“阳虑证”、阴虚体质与“阴虚证”等。
事实上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应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一个诊断学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匡调元[8]认为体质与证有区别,体质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缓慢、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个体特殊性。
虽然体质可以改变,但其过程比较缓慢。
证则主要是在明显的、特定的、相对而言比较急剧的致病因子作用于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进退变化较迅速。
何裕民[9]指出证的基础其实是体质,是特定的身体素质接受了某种病因刺激或受到某种病理过程的影响,表现出某种特异性的病理反应和类型;也就是说个体的生理特性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和病理发展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