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司法腐败的特征、成因及治理对策

浅析司法腐败的特征、成因及治理对策

浅析司法腐败的特征、成因及治理对策姓名:王泽俊指导教师:周爱春摘要: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屏障,如果放任司法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则社会公正便无从谈起,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没有保障。

因此,要坚决防治司法腐败。

针对目前我国的司法腐败问题,本文就其主体的特权性、形式的多样性、行为的隐蔽性、后果的危害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司法腐败的基本特征。

司法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涉及到思想、制度和体制、监督机制以及社会风气等多个层面。

应当肯定,我国在防范和惩治司法腐败上已下定了决心、加大了力度、取得了成效,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尚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司法人员素质及完善制度和体制、健全监督机制。

关键词:司法腐败;特征;原因;对策。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司法的廉洁与公正是全社会的希望所在,也是建设法制国家的必备条件之一。

司法公正,国家法制才能具有权威,社会才能稳定,人民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司法腐败,则毁灭了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受侵犯时的最终救济手段,理无处说,冤无处伸,从而使人民丧失对国家、对法律的信任,人心背离,社会动荡。

在我国,司法腐败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问题,实际上,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司法活动,司法腐败就伴随左右。

当前进行的司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司法腐败,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丑恶现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等司法腐败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严重亵渎了法律的尊严。

消除司法腐败,净化社会环境和司法环境,维护与创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进一步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和强化监督职能已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一、司法腐败及其基本特征对于什么是腐败,中国学者时运生认为:“中国当今腐败现象的实质,也就是公权私用和公权滥用”。

1此界定的“腐败”是广义上的“权力腐败”,而司法腐败则只是权力腐败的一种,司法腐败的本质是司法权力运作过程的腐败,是权力腐败的一种类型,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解释:首先,司法腐败发生在司法权力的运行过程、运作行为之中。

诸如公安机关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检察机关对依法应当起诉的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法院对犯罪分子重罪轻判等。

其次,司法腐败的基本形式是司法权力与金钱或其他利益之间的交易。

比如,某被告人依法应当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但法官接受了被告人的贿赂,结果仅仅对被告人判处了一年有期徒刑,这是司法腐败最典型的方式。

再次,司法腐败的主体,即可能是司法人员,也可能是司法机关。

如法官接受贿赂之后,作出了有利于行贿者的裁判;司法机关以司法权力作为交易的筹码,为整个司法机关谋取非法利益。

如果说前一种司法腐败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那么后一种情形追求的则是司法机关的团体利益。

可见,司法腐败就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所赋于权力的滥用。

具体地说,司法腐败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不依法办案,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执法犯法等严重违反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的行为。

目前,暴露出来的司法腐败现象主要有以下特征:(一)主体的特权性司法腐败是发生在司法领域中的腐败现象,其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职务和权力,包括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等。

他们利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演化了种种腐败行为,以“特权”作为交易的资本。

例如,浙江杭州市江干区公安分局原局长吴伟虎在行使办案、办车牌、解冻资金和被扣物资等职权的过程中,将手中的权力充分地物化,索贿受贿的总额达160余万元。

在审讯中吴伟虎说出一句官吏发财致富的实话:“我的手中之权便是本钱!”。

2一些手中握有实权的司法腐败者的贪婪情况可见一斑,利用“特权”大捞特捞。

(二)形式的多样性司法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行为渗透到侦查、起诉、审判、改造、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各个环节,从吃请受礼、受贿索贿发展到与黑社会性质集团相互勾结,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沈阳在查处刘涌黑社会性质集团犯罪案时,揭露出原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实贪污、受贿和泄露国家机密,原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贾永祥、副院长梁福全和焦玫瑰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多人腐败案件3,期间形式多样不言而喻。

(三)行为的隐蔽性司法人员具有特定的身份,由于职业关系,反侦查能力较强,他们对法律本身及违法犯罪后应承担的责任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的违法犯罪活动往往是在“执法”的名义下进行的,以合法的形式掩盖违法行为,犯罪既成事实也常常因各种原因而不易暴露。

同时司法人员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行为又多是暗地里进行,且行贿受贿的方法也很巧妙,如利用打麻将、扑克等游戏的方式进行。

还有的司法人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将在办案中收到的钱物并不装入个人腰包,而是放进单位或部门的小金库,用于大家交通、福利等方面的开支,这种看似不谋个人利益,而谋集体利益的违法行为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四)后果的危害性司法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织部分,手握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甚至生杀予夺大权,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国家法律的尊严,关系到党和国家及其工作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

司法腐败犯罪,影响大,腐蚀深,更易激起民愤,败坏了司法机关的声誉,危害了法律的尊严,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司法腐败是对公民权利的践踏和漠视。

司法权力的行使,以公正和中立为其价值取向,而司法腐败则是对司法公正和司法中立的极大破坏,是对司法权威的极大挑衅。

现代社会中公民发生纠纷或权利被侵害时,司法救济则是公民保障权利的最后屏障。

一旦司法人员滥用司法权力而谋取不正当利益,其结果必然导致公民合法权利不仅得不到救济,反而进一步被侵害,就会使人们丧失对法律的信仰,从而极大地破坏司法权威,极端的情况将使公民因求告无门而铤而走险,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司法中产生腐败将使人们普遍对法律和司法产生极度不信任感,对实现社会公正和正义甚感失望,将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危及国家稳定,动摇法治根基。

二、司法腐败的成因司法腐败现象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自有了公共权力,腐败与司法中的腐败则相伴而行,成为社会的毒瘤和顽疾。

探究司法活动中腐败的成因,有助于正本溯源,为防治司法腐败现象寻找突破口。

(一)思想层面上的因素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主义特权思想、以言代法和以权压法观念的严重性与我国当前的腐败现象,尤其是司法腐败现象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封建主义思想在目前社会上尚有着广泛的影响,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官本位”、“权本位”意识极其浓厚,封建主义的权力观积淀已久。

在今天的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中,“有权不使,过期作废”、“有权就拥有一切,失去权力就失去一切”等观念仍在部分司法人员的思想意识里存在,于是某些司法人员便腐化堕落,把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交换引到司法活动中,大搞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导致司法腐败行为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司法人员在不同程度上又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

一些司法机关在队伍管理上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存在着重业务素质轻政治素质,重办案能力轻政治学习,重物质建设轻思想建设的现象,使部分司法人员轻视了政治思想工作,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一些思想薄弱、素质不高之流难免抵挡不住金钱、美色等诱惑,做出有损司法公正、法律尊严之事,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再次,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与之俱生,而且呈蔓延发展趋势。

作为经常接触社会阴暗面和形形色色犯罪分子的司法人员,自然也难免会受到各种不正思想的腐蚀,使一些干警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近些年来,一些司法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了,个人主义滋长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丢掉了,享乐主义膨胀了;廉洁执法的荣誉感忘却了,利用权力捞取个人好处的邪念萌生了,致使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袭击,最终被金钱和贪欲所套牢。

拜金主义导致了司法权力的异化,使司法权力违背其谋取社会利益、维护社会公正的正当性要求,而变成攫取个人财产和满足私欲的资源,个人私欲的不断膨胀使得司法腐败之风不断蔓延。

(二)制度、体制层面上的因素一方面,我国在惩治和预防司法腐败的立法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法律上存在的漏洞和体制上存在的弊端,为司法腐败犯罪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便利。

现行有些法律弹性较大,致使司法人员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给公正执法留下漏洞,漏洞之处便是徇私枉法的空间。

其次,现实生活中,有些犯罪行为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对这类行为,在打击上理应采取对称性原则,如行贿与受贿就是这样,没有行贿就没有受贿,反之亦然,但我们的法律对行贿罪的处罚明显要轻于受贿罪,至于对单位行贿和以单位名义行贿,处理更轻。

实际操作中对行贿行为往往不予处理,这使行贿者有持无恐,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行贿,致使司法腐败的产生。

另外,对腐败分子的处刑也未起到警示作用,刑法规定个人贪污、受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情节特别严重的,就可处以死刑4,但当今社会对腐败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仍不够,因腐败问题被处以极刑的甚少,有的腐败数额达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都未被处以极刑,这就使得有些腐败分子更加胆大妄为,大捞特捞。

在司法机关内部,虽然都制定了廉洁办案等规章制度,但“雷声大,雨点稀”者多,真正抓好落实者少,制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对已暴露出来的腐败行为查处不力,甚至迁就故息,未能起到常鸣警钟,防微杜渐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我们国家,虽然宪法及相关法律都有关于司法机关“独立办案,不受任何机关、团体、个人干涉”的规定5,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司法机关的人事权、财政权均受制于地方政府,导致司法权力地方化,司法机关办案会受到地方行政机关的干涉和影响,事实上权力抵制、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司法机关的正常执法工作,“权大于法”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必然会引发司法腐败。

司法机关没有完全的人事权,在人事的录用和管理上受制于地方政府部门,从而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体法律知识的人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司法部门,这些人很难做到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从而为司法腐败埋下隐患。

司法不能独立,带来了种种消极后果,使其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刚性,无法抗拒各种干扰和确保司法所必需的公正与公平。

此外,司法人员待遇不高也是造成司法腐败的高发原因之一。

我国司法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司法人员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在社会阶层中都处于较高的层次。

在我国,就法官、检察官、律师而言,这三种法律职业者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失衡状况,律师向往法官、检察官的权力与显赫,而法官、检察官羡慕律师的收入与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