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历史与文化》——9明代(中)

《南京历史与文化》——9明代(中)

九、明代的南京城(中)
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总共53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

作为明初国都所在,南京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一)明代南京城内布局
(1)靖难之役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1377~?)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之初,在大臣的提议下开始削番。

1399年,燕王朱棣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2)城内三大区域
洪武年间,南京有长安街、大通街、大市街、大中街、三山街等20余条大街,纵横交错,贯通全城。

在全城街区里面,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皇宫、官署、工商、民居、仓储、文教等区。

明代南京城内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东部皇宫官署区、南部工商业和居民区和西北城防仓储区。

城东部大中桥以东,南至正阳门,北至太平门,是皇城和宫城所在,也是主要的中央衙署区。

城南一带为南唐至宋元以来的旧金陵城范围,自六朝以来就是人烟稠密、百货云集之地,明代仍然是主要的工商业和居民区。

城西北自鼓楼起直到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和金川门一带,濒临长江,丘陵起伏,利于防守,因此被辟为主要的城防区。

(3)贵族府第
功臣、官僚和其他贵族的府第,也大多位于城南和城中。

如徐达中山王府位于今瞻园路,常遇春开平王府位于今太平南路杨公井以东常府街。

今中山东路之北的“邓府巷”和城南的“信府街”,分别是功臣宁河王邓愈和信国公汤和的府第。

(4)祠庙
明代南京城里最著名的祠庙是十庙,十庙是指功臣庙、历代帝王庙、武庙(关羽庙)、城隍庙、真武庙、蒋王庙、卞壸庙、刘越王庙(南唐大臣刘仁瞻)、曹武惠王庙(北宋大将曹彬)和元福寿庙等,都建于鸡鸣山南。

(二)“秦淮灯火甲天下”——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
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总共53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

1398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1377-?)正式即位。

1403年,明成祖朱棣(1366-1424)即位,年号永乐。

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保留了皇宫和六部衙门,称为“留都”。

(1)明代南京的人口
作为明初国都所在,南京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永乐迁都以后,南京作为“陪都”,其地位依然高出于一般的城市。

在洪武、建文和永乐三代,南京城的人口一直保持在40万人左右,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

(2)明代南京的手工业
丝织业:关于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较宋元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

全城共有100多个
行业,其中与丝织业有关的就达20多个。

丝织业在南京的官营手工业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明代皇室所用的各种丝织品,以及赏赐臣下的和向国外赠送的绸缎等,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南京织造的。

“提督织造官”负责监造官府用的各种锦缎、素缎和绫、罗、绢、纱等产品。

造船业:明代南京造船业非常发达,以龙江关(今下关)的龙江宝船厂最为著名。

龙江宝船厂遗址位于南京河西三汊河,当年为郑和下西洋建造航海宝船,是六百多年前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铸钱业:明代的南京,是全国铸造铜钱和印制纸币的中心。

明朝正式建国后,在今新街口南的娃娃桥一带设有“宝源局”,专门负责铸造钱币。

1374年,在南京设置宝钞提举司和南京印钞局,大量印制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明代南京宝钞库遗址,就在今夫子庙前文德桥附近钞库街。

土特产:孝陵卫的“卫绒”、烧酒和“马陵瓜”,附近灵谷寺的樱桃,秣陵关以丝织业闻名,陶吴镇则以竹刻和印刷而著称。

南京是明代制扇业的中心,“金陵折扇”闻名于天下。

烤鸭和烤鹅原是南京各王府和酒楼中的名菜,后来由于都城北迁而传到北京。

(3)明代南京的商业活动
明代南京的商业活动,大部分是在街道两旁的廊下进行的。

当时城内主要的街道两侧都建有“官廊”,在廊下买卖货物,并可遮避风雨。

因此,南京有不少旧地名都是用“廊”来命名的。

当时最繁华的地区是三山街,这是南唐和南宋的御街所在,并以承恩寺(在今内桥东南,王府园之南)一带最为热闹。

在应天府的内外,设有大小市场几十处。

1372年元宵节,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相传为一代盛事,号称“秦淮灯火甲天下”。

(三)郑和下西洋
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与南京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七下西洋”时的基地也就是在南京。

(1)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郑和本姓马,云南回族人,明太祖时被选到南京当太监,派他去侍候燕王朱棣。

成祖即位后受到重用,命他出使海外各国宣扬明朝的德政,并进行经济和文化的友好往来。

从永乐三年(1405年)起,一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止,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等地区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万余里,历时28年。

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麦加,最西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还早半个世纪。

(2)郑和下西洋的南京遗迹
郑和下西洋在南京所留下的史迹,比较著名的有龙江关(今下关)三汊河附近的龙江宝船厂、狮子山附近的静海寺和天妃宫遗址。

(3)中外往来
通过郑和等人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南亚和西亚有二三十国纷纷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并进行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

其中满剌加(今马六甲)和浡泥(今北加里曼丹和文莱一带)两国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

(四)明代南京的科学文化事业
明初,明王朝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江山,消除元代北族文化在民间产生的影响,利用上层的传统士大夫文化对人民进行宣传教化。

(1)国子监和应天府学
明太祖朱元璋对教育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官学。

今天的夫子庙一带,元代为集庆路学。

1366年,明代朱元璋在此建立国子监(或称国子学),后于1381年在鸡鸣山下建立国子监,就将此处改为应天府学,江南贡院的号舍达两万多间,每次可容纳考生两万多人,其规模之大,居各省之首。

国子监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儒家的四书和五经为主。

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书经》、《易经》、《春秋》和《礼记》。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的。

(2)雕版印刷业
明太祖朱元璋又下令将南方各地宋元以来的书版集中到国子监,大量编辑和出版书籍。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国子监,简称为“南监”,所印的书籍称为“南监本”。

朱元璋调集浙江、福建等地印刷工人,在南京刻印了《元史》、《元秘史》、《明大诰》、“大藏经”等多种书籍,南京成为当时全国最主要的官营印刷业中心。

从明代中期起流行“饾板”和“拱花”等用红、黑两色套印书籍,并且出现了多色套印的彩色木刻画。

彩色套印技术也以南京的徽州刻工技术最精。

其中最著名的是侨居金陵的徽州人胡正言和他主持刻印的《十竹斋画谱》与《十竹斋笺谱》。

(3)观象台(钦天台)
在明代南京国子监北面的鸡笼山上,设有明代的“观象台”,由“钦天监”管理,又名“钦天台”,所以鸡笼山在明代也叫“钦天山”。

1385年,朱元璋将观象台扩建为国家天文台,比世界闻名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建于1675年)还要早290年。

明代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和圭表现存于紫金山天文台。

明朝初年时还在南京聚宝山(今雨花台)上设有另外一座观象台,由“钦天回回监”管理,吸取阿拉伯人的天文学成就而建成。

明代南京的出版物中,也有《回回历法》一书。

可见当时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也是很密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