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人类的家园(第一章)

地球人类的家园(第一章)

地球—人类的家园(第一章)【原创】地球—人类的家园(第一章)(以纯自然的视角揭示地球母亲内心世界的奥秘)我是通过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阅读大量科普读物,借助网络、电视中播出的有关地球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社会实践和亲身感受而完成这篇“地球-人类的家园”的论著,也是我探索地球自然生命科学的一篇处女作。

说她是科普书籍,也很贴切,但内容又超出科普知识的局限性;归结到论文方面,她又没有权威性,属于非主流,并且是向主流派吹响挑战的号角。

如果你能够把这里面的部分章节咀嚼玩味,你很可能会被吸引,让你的心灵震撼!我认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动植物的天堂;地球是纯自然的,人类是超自然的,是科学的缔造者。

人类研究地球应当以纯自然的视角去理解、探究,用科学的态度去正视;人类目前对地球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但是,地球上许多未知的自然奥秘仍在苦苦地探索之中,就像一本“天书”,很多方面根本没有读懂;人类目前给予地球更多的是破坏,关爱和呵护给予的太少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更增强了人类生存的信心。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人类也必然大大提高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进一步认识。

人类及一切动植物是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地球有形有色,有静有动,有喜有怒;她似乎赋予了生命并以博大的个体存在与宇宙中间。

我们人类的生命应当是和地球的生命息息相关、依赖并存,也包括动植物。

但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而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没有这样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空间。

因此说,保护好地球也就等于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

这里所论证的有关地球奥秘等诸多方面的猜想所阐述的学术观点仅代表我本人,或代表所有普通人,我也愿意把这些文章称其是一个普通人对地球奥秘的“猜想”,这样可能不会对本人或对学术界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

我很想找机会到地球表现“生命”活动频繁的地方进行较多的实地考察,了解某些活动的遗迹或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生命运动的变化过程,从而找出更近似科学理论的依据来,进一步论证某些观点或猜想的正确性,那样可能效果更好些。

如果广大读者能够把这篇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或猜想简单地阅读或玩味,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提出批评意见,那才是我最大的收获,褒贬快言,轻重话语,理当真诚接受!——作者/张雨春2004.11.18日初稿我心目中的地球-母亲(第一章)论证有关地球和人类奥秘的某些学术观点,我认为不能以单一的现象存在而论,而应当从多方位、多学科相互贯通,以自然的科学的态度去分析、领悟,才能真正理论清楚。

有时可能只是非常简单平常的或是十分微小事物,但却能够证明很高深的理论。

刚上小学的时侯,我曾经追逐过日落西山的太阳,觉得太阳走得很慢,只要跑快些,就追得上,结果跑得没有了力气,太阳也躲进了山的那边了。

那时我也曾经追逐过雨过天晴后挂在天空中的七色彩虹,明明就是挂在眼前不远的地方,可是怎么也追赶不上……觉得事情真的很神奇,琢磨不透。

后来,在书本里学到一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是似懂非懂,直到参加了工作,真正学会了看书,爱上了科普书籍,开始涉猎天文和地理,咀嚼地球的奥秘,才有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地球的许多情感……遨游过太空中的宇航员们,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观看太空的景色。

看到的星星不是像在地面上看到闪闪烁烁的那副样子,看到的各个星座都很清楚,那是因为没有大气层的遮挡。

他们喜欢观看日出日落,尤其是日落后发出的白光,别有一番景色。

观看月亮也很有趣味,白天看月亮呈浅蓝色,十分漂亮,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明亮得多。

但是,宇航员们最喜欢看的还是人类的家园——地球,因为那里有他们日夜思念的亲人,那里有生养他们的父母双亲,那里有哺育他们长大的山川河流……那里才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太空中遨游过的宇航员们,都有这样的感叹:“地球漂亮极了”。

在太空中看地球,粗看是一个蓝色的球体,但仔仔细细地看起来,地球白天大部分是浅蓝色,唯一真正的绿色带就是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一些高山湖泊很明亮,好象涂了一层橄榄绿色的染料,十分惹人眼目;撒哈拉大沙漠呈现很特别的褐色;象没有云层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它的地容地貌,深色的巍峨群峰,衬托着皑皑白雪,甚至可以看到那里的森林、湖泊及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有几栋房屋正从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

宇航员们在太空中可以轻易地分辨出自己正飞越哪个国家的上空,并清楚地看到地上的公路,河流中的船只,飞驰的列车……在太空中看地球上的闪电非常有趣和令人振奋,一阵阵雷电闪烁,好象是盛开的石竹花,闪电频繁连接时犹如一片火海。

如果是夜间看闪电,有时可一次看到五六处不同的云层的闪电把整个云层照亮,那情景十分动人。

在太空中看星球,要数地球最漂亮,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可见,我们人类是多么自豪、多么幸福呵,我们是居住在宇宙中最漂亮的星球上啊!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上也有这样的体会,也时也能感受到她的魅力无处不在。

浩瀚无际的海洋,汹涌澎湃的波浪,无不使人心胸开阔,令人遐想;秀美的山川峻岭,无不令人陶醉;江河浪涌,奔流不息,勇往直前,养育着两岸无数的生灵;湖泊秀水,使水鸟珍禽得以繁衍,更为地球上的陆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草原繁花织锦,绿菌如毯;森林苍翠,微风轻抚,涌起的松涛日夜呼号激荡,入夜安静的时分,只有虫鸣鸟吟……多美的地球啊!她的胸怀是那么宽阔,人类和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就是生活在她的怀抱里,代代相传,世世生息繁衍。

那么,最原始的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又是如何诞生的呢?许多科学家认为:原始地球诞生之初,陆上地震频发、火山活动不断,从中喷发出大量的气体,包括水汽、甲烷(沼气)、氨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包围在地球周围形成一层原始大气。

这层原始大气里的成员在大量的太阳紫外线,闪电的电离辐射,火山喷射的高温高压及宇宙放射线等能源作用下,形成了新的物质——有机小分子,这就是化学演化的第一阶段,从无到有。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冷却,水蒸汽冷凝成水,从天而降,日积月累,在地球低洼处形成了湖泊形成了原始海洋,可以想像有机分子随水流入海洋中,形成了更复杂的有机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基础物质。

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物质只来源于星际空间的天外来客——陨石。

美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们在美国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研究报告,推出地球生命源于外太空的最新证据。

他们在两颗几十亿年前曾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环绕太阳的陨星上发现了诸如糖之类的物质。

这两颗陨星数十亿年前坠落地球。

此前自然科学界已经普遍知道,外太空星体上带有诸如氨基酸之类的构成基本生命的物质。

新发现证明,除了氨基酸外,天外星体上还存在另一种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糖。

糖是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础,而生物细胞的组成又离不开脱氧核糖核酸。

没有氨基酸与脱氧核糖核酸,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存在。

由此可以证明,陨星上发现的糖分子是在外太空时就已经形成的。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排除地球上的糖在陨星坠地后进入陨星内部。

但是推出最新证据的科学家们表示,这次发现的陨星糖来自外太空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为这次发现的陨星糖的分子结构与地球上糖分子的结构有区别。

地球生命源于外太空的理论,自从40年前推出以来一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激烈争论。

最新发现虽然不能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至少使有关生命来自外星的理论多了一条论据.奇怪的是在这些石头中包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分子,也携带着一定数量的水分。

有一点可以肯定,生命的基础物质无论来源于海洋,还是茫茫太空,地球的生命首先诞生于海洋这个混合液体之中。

水是构成生命的源头,当原始生命诞生之后,刚刚诞生的原始生命慢慢演化为单细胞藻——蓝藻,能够制造有机物质,并放出氧气,而另一支就发展成为靠自养生物来生活的异养的生物。

再经过十几亿年的漫长演化发展过程,从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随着环境气候的变迁,一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迫使水生动植物去适应新的环境,从水生过渡到了陆地。

这就是生物演变进化的一般规律,也是“适者生存”生物进化繁衍的普遍规律,人类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进化而来的。

人类和动植物的不断进化以及地球的日渐完美,地球和人类似乎就是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使人类进化得如此发达,高度文明。

然而,正是我们高度文明的人类,居住在赖以生存的这样一个美丽的星球上,却做了很多破坏地球、破坏人类本身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的行为,而且破坏的程度简直是不可思议。

比如,过去很多的峻秀山川,如今却变得怪石林立,寸草不生,甚至是支离破碎,一片狼籍的模样;过去清澈见底的江河湖泊,如今日趋浑浊、毒化,水中生物日渐减少,甚至有的河道干枯,生物绝迹。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有增无减,而且日趋频繁,水灾、雪灾、旱灾、风灾等等;空气污染加剧,患各种各样疾病的人口不断增加,还有农田使用巨毒农药等等,不仅危害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危害人类自己,这一切都说明了地球的环境不断地恶化。

同时,地球上的资源日趋枯竭的现状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障碍,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一些矿藏开采数量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灾害的程度愈来愈严重,人类自身的生存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面对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的严重现实,生活在这样环境中人们越来越觉得缺乏安全感,不断觉醒,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为保护地球环境工作进行不懈的努力,奔走呼号,掀起了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保护运动”,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开展。

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社会名流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组织带领下,1万多所小学、2000多所高等学校以及全国各大团体共2000多万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等宣传活动,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这项活动的影响迅速扩大到全球,这一天也成为了世界环境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地球日”。

“地球日”活动的发起人是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尼尔逊,1969年夏天,他提议在全美各大学的校园里举办环境问题演讲会,并成立组织,研究实施计划。

当时才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海斯立即响应。

他会见尼尔逊,并决定暂时休学,全身心地投入环保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