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一)新区域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
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1、何谓区域发展的外部性(一)外部性的概念externality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即经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2、何谓生态环境补偿补偿的主体和方式分别有哪些(一)定义(P52)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社会经济活动。
(二)补偿主体政府:通过非市场途径,如财政补贴、财政援助、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提高劳保待遇等。
市场: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主体;生态建设的获益主体。
社会:环保组织、社会民间团体、个人(三)补偿方式经济补偿:a、财政转移支付b、基金(如NGO的捐款)c、押金和执行保证金非经济补偿:a、实物补偿b、技术(智力)补偿c、政策补偿3、几个重要概念:生态环境产益: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影响。
反映的是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
生态环境受益: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恩惠,反映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产品与服务的效果。
生态环境致损: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影响。
反映的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危害与影响的人类活动或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受损: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危害或影响。
反映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遭受的生态环境致害与损失。
生态环境产益区:所有能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区域。
(生态服务功能输出区)生态环境受益区:享受生态环境产益区所提供的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地区,即从生态环境产益区获得恩惠的地区。
(享受生态服务的输入区)生态环境致损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天然污染物质自然释放区和排放人工污染物的人类活动区。
生态环境受损区:天然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区或破坏区。
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导致生态环境产益区和生态环境受益区、生态环境致损区和生态环境受损区出现空间分离现象。
这正是经济活动生态环境成本外部性的表现,也是区域贫富差距悬殊、利益冲突难以协调的根源。
第三章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有哪些(P67)(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2、评价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指标有哪些1)人口的身体素质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应着重分析营养和地方病的影响。
主要指标: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新生儿死亡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根据各年龄组死亡或存活几率计算出的期望值,通常都是指某一时段的新生儿的平均期望寿命。
)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主要指标:人口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级、每万人口中大学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第四章1、如何理解科技进步的概念一)技术进步的概念(P110)(1)包含科学发明与进展及其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应用中的进步。
(2)经济学上的技术进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经济概念2、从哪些方面评价区域科技条件掌握重要的指标评价内容:科技人力资源评价、研究与发展(R&D)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指标。
(一)科技人力资源评价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常用每万人中的R&D人员数表示)、科技人力资源培养(二)研究与发展经费R&D经费总量、R&D经费分布、R&D经费来源(三)科技活动产出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专利、科技成果(四)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其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第五章1、何谓区域投资环境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1)概念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狭义的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环境。
广义的投资环境还包括与区域相连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国家投资环境以及大的国际投资环境。
(2)构成要素第六章1、绿色GDP概念:绿色GDP核算体系综合了经济与环境核算,需要从传统GDP中扣除因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部分。
“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自然部分虚数包括: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人文部分的虚数包括: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的支出,由于失业、犯罪、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和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等。
狭义的绿色GDP指扣除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
2、何谓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涵盖了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政治民主、经济开放和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大环境(P148)第七章1、区域规划的新理念(一)区域空间整体协调的理念该理念强调区域规划是全域覆盖的空间规划,强调通过整体环境建设提高地区竞争力,实现区域间“无缝链接”和“无边界合作”在空间关系上,打破传统的以城镇为中心的规划方式,促进城乡之间的整体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处理好点-点、线-线、面-面、点-线、点-面、线-面、点-线-面等多种关系。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单纯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生活质量的综合提升,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通过规划创造吸引人的发展环境,提供服务人的生活环境,构筑适宜人的空间环境(核心)。
尊重人对规划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倡导性规划)。
(三)全球化的开放发展的理念中心-腹地模式被核心-边缘模式取代;扩展了区域分析的视野,打破国家界线,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寻求区域发展的定位和机遇;催生了许多超国家尺度和跨国境尺度的区域规划,大大扩展了传统区域规划的规划尺度,提升了区域规划的规划层级。
(四)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理念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首先区域规划必须保证一定的发展速度,为进一步发展留有空间;其次强调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考虑资源环境的容量。
总之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整体效益,既重视纵向时序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要重视各横向发展单元的整体协调。
(五)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念区域的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综合社会环境等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
区域发展不再依赖于“所有”,而更依赖于“所能”,即区域核心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动态的,要求区域规划必须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切实的可操作性,要求将区域作为更大区域范围的一个点看待,在空间上采取开放式结构,在时间上强调发展阶段性和时序性。
(六)以约束条件为前提的有限发展理念首先是规划选择的开发空间的有限性,区域发展要重视自然“门槛”,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强调空间准入,发现限制性因素,明确各区域可以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等用地内容;其次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有限性。
(七)区域协商协调的平等规划理念区域内或区域间在充分博弈基础上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自下而上”的平等协商达到利益协调的区域规划最终才会得到“自上而下”的贯彻与实施。
2、增长极概念“增长极是指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3、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1、不能把增长极与城镇等同,只有具备发动型或启动型工业的城镇才能是区域增长极;2、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变动,选择启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3、增长极不是布置在原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