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查罕扎布小学:康欣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例2
教学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从今天开始,国家对义务教学阶段的学生开始供应营养餐,听到这个消息,你们高兴吗?那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说说自己心里话)国家这样重视我们少年儿童的成长,我们就该努力学习知识,增长自身本领,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做贡献是不是?那我相信同学们在这现在开始就一定会努力的,是不是?我也相信在这节课上,你们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2、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吃到营养餐,某小学伙房希望我们帮他们完成一项统计任务,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3、出示幻灯片2(某小学各年级人数统计表),引导学生完成两个统计图。
师提要求:(1)注意写字握笔姿势,(2)、细心去画,看一看谁画的既美观又正确。
4、展示学生作品,简要评价。
思考:(1)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区别?(2)两个统计图中,每个小格代表多少?
5、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到同学们任务完成得这么好,这个小学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们也希望我们帮他们分析一下他们的身体情况,你们愿意吗?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2统计表
2、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如果学生在画图中有问题提出就先解决)
3、展示学生作品,
4、观察我们完成的统计图与复习中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学生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
6、班内汇报
7、师小结:我们今天看到了一种新的条形统计图,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而第二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千克,其他每格表示2千克。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
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
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8、出示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或者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2、3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