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饵料培养学

生物饵料培养学

绪论1.生物饵料特指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的、适合养殖对象食用的优质的饵料生物。

生物饵料可分为植物性生物饵料(光合细菌及单细胞藻类)和动物性生物饵料(轮虫、卤虫、枝角类等)两类。

2.饵料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各种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如:细菌、酵母、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等。

3.生物饵料培养学是主要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学科。

4.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生物饵料的筛选;生物饵料规模化或大量培养技术研究;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5.优良生物饵料所应具备的条件:①生物饵料的个体大小必须适合养殖对象的摄食;②生物饵料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与在水层中的分布情况,应便于养殖动物的摄食;③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高,容易被养殖对象消化吸收;④生物饵料及其代谢产物无毒或毒性小,不危及养殖对象的健康;⑤生物饵料的生命周期短,生长繁殖迅速;⑥生物饵料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

6.生物饵料的优点:①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影响较小,且有改善水质的作用;②营养丰富,含未知的生物活性物质,能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③规格多样,满足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④容易被消化,自身含消化酶,可弥补幼体消化能力的不足;⑤可获得性佳。

7. 什么是清水育苗和绿水育苗,为什么绿水育苗得到广泛认可?第二章光合细菌的培养1. 光合细菌是一大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

其最本质的特点是能在厌氧和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2. 水产上使用的光合细菌多为红螺菌科的菌种。

水产上应用价值大的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3. 光合细菌的色素主要有菌绿素a,b,c,d,e及类胡萝卜素。

菌绿素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媒介,而类胡萝卜素的主要作用是捕获光能(天线色素)及起光氧化的保护剂作用(防止菌绿素受光氧化损伤)。

4. 光合细菌的色素主要存在细胞内的载色体或绿色包囊中,载色体或绿色包囊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磷酸化的部位(细胞器)。

5. 载色体存于与红螺菌科和着色菌科,由细胞膜陷入细胞质内而形成,并与细胞膜相连。

绿色包囊存在于绿杆菌科和绿色丝状菌科,分散附着于细胞膜下面,是一个独立的球形细胞器。

6. 光合细菌菌种的分离的步骤:(1)采样。

根据光合细菌生长所需的条件,有选择的采集含光合细菌的水样和土样。

一般在有机物污染严重,缺氧的环境中采样;(2)富集培养。

光合细菌分离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富集和分离的培养基,提供符合光合细菌生长需要的厌氧环境,适宜的温度(25--35℃),一定的光照(5000—10000lx)。

一般采用液体富集培养基,重复多次富集培养;(3)分离纯种。

将富集后的菌液进行固体培养基涂布或划线培养,挑取单菌落,重复多次分离,可得纯培养。

7. 光合细菌的培养方式:封闭式厌气光照培养主要用于小规模培养;放式微气光照培养可用于生产性大规模培养8. 光合细菌菌种保藏的方法:(1)低温保藏法4 ℃左右低温冰箱保存,时间在30~60 d,也可在棉塞上浸蜡,一般可达3~4个月,至半年之久;(2)低温定期移植保存法这是一种经典的简易保存法,即菌种接种于所要求的斜面培养基上,置最适温度下培养,至菌落形成后,置于低温、干燥处保存,每隔3~6个月移植培养一次。

(3)液体石蜡法选用优质纯净的液体石蜡灭菌除水分后加到斜面上,并用蜡封上,放阴凉室温即可(4)冷冻干燥法;(5)超低温保藏将欲保藏的菌种悬液或菌块(常用保护剂为10 %甘油或5 %~10 %二甲基亚砜)密封于安瓿瓶内,先控制致冷速度,预冻后,储藏于-150~-196 ℃液态冰箱中保存,保存期间需注意及时补充液氮。

9. 光合细菌在水产上的应用:①作为养殖水体的水质净化剂,降解小分子有机物,降低水体中的COD,氨氮;②作为人工配合饵料的添加剂,光合细菌菌体富含营养物质,粗蛋白含量(65.45%)同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③作为动物性生物饵料的饵料,用于培养轮虫、卤虫、枝角类等动物性生物饵料;④病害的防治作用,防治鲤鱼烂鳃病、瞎眼病,金鱼的水霉病,黑鲷的烂尾病,鳗鱼的水霉病和赤鳍病。

第二章单细胞藻类的培养1. 微藻的用途:作为食品及食品的添加剂;饵料或饲料添加剂;提取活性物质(DHA、EPA、类胡萝卜素等);水处理;生物学研究;水产养殖上生态防病;生产新能源2.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单胞藻的培养生态和应用情况。

①小球藻温度:10~35℃;最适光强:10000lx;最适pH:6~8;应用:培养动物性生物饵料,水色及水质的调控。

②微绿球藻(眼点拟微球藻)适宜培养条件:温度:25~30℃;盐度:4~36;最适光强:10000lx;最适pH:7.5~8.5;应用:贝类育苗,河蟹幼体及动物性生物饵料,水色及水质的调控。

③亚心形扁藻适宜培养条件:温度:20~28 ℃;盐度:30~40;光强:5000~10000 lx;最适pH:7.5~8.5 应用:贝类育苗,轮虫培养④三角褐指藻适宜培养条件:温度:10~15 ℃;盐度:25~32;光强:3000~5000 lx;最适pH:7.5~8.5 应用:甲壳类、贝类及棘皮动物的幼体饵料⑤小新月菱形藻适宜培养条件:温度15~20 ℃;盐度:25~32;光强:3000~8000 lx;最适pH :7.5~8.5应用:甲壳类、贝类及棘皮动物的幼体饵料⑥牟氏角毛藻适宜培养条件:最适温度:30 ℃;盐度:10~15;光强:10000~15000 lx;最适pH:8.0~8.9 应用:斑节对虾、泥蚶育苗⑦中肋骨条藻适宜培养条件:温度:20~30 ℃;盐度:15~30;光强:5000 lx;最适pH:7.5~8.5应用:斑节对虾、河蟹育苗⑧等鞭金藻3011适宜培养条件:最适温度:20~30 ℃;盐度:10~30;光强:7000~9000 lx;最适pH:7.5~8.5 应用:贝类及棘皮动物的育苗⑨湛江等鞭金藻适宜培养条件:最适温度:25~32℃;盐度:22.7~35.8;光强:5000~11000lx;最适pH:7.5~8 应用:贝类及棘皮动物的育苗⑩钝顶螺旋藻适宜培养条件:最适温度:30~37 ℃;盐度:可驯化;光强:30000~35000lx;最适pH:8.6~9.5应用:观赏鱼配合饵料、贝类和甲壳类育苗3.细胞藻类的培养方式①按培养纯度分为纯培养:即无菌培养,是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单种培养指可有细菌存在但无其他藻类存在的培养,水产上室内水泥池培养。

混合培养是指一培养体系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的微藻细胞,各种微藻细胞同时生长。

在室外土池施肥培养单细胞藻类是一典型的混合培养。

②按培养体系的密闭性开放式培养指藻液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的一种培养方式,但培养过程中易受敌害生物的污染。

封闭式培养指在一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培养单胞藻,这种培养方式主要用于保种,有时也用于生产性培养中藻种级培养。

③按采收的方式,则有一次性培养、半连续培养和连续培养之分。

④按培养的目的和规模藻种培养(一级培养),指以保存藻种为目的藻类培养,多采用封闭式不充气培养方式培养。

中继培养(二级培养),指为生产性培养提供大量藻种为目的藻类培养,可采用封闭式或开放式培养方式。

生产性培养(三级培养)是以大量生产藻细胞为目的培养,多采用开放式(封闭式)充气培养。

4.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设施①藻种室:是进行藻种的分离、培养及保存的场所,也是开展藻类生长情况微观检查的场所。

,保温性能良好,易清洁消毒,防污染能力强,应配有恒温光照培养箱及各种小型培养容器。

②清洗消毒室:是进行培养器皿和工具清洗及消毒的场所,配备有清洗水池、消毒池等设施和烘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炉灶等设备。

③培养室:进行藻类的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的场所。

装配有培养容器、培养架和培养池等设施,要求采光好,配备有人工光源,最好可调温。

④培养容器:主要有各种规格的三角烧瓶、广口玻璃缸、细口玻璃瓶、透明塑料袋等。

⑤培养池:用于生产性培养用,一般池深80cm,面积在2—10平方米。

池内壁贴白色瓷砖。

⑥水处理系统:通常需配备过滤装置和消毒池。

最常用的过滤装置为沙滤池。

⑦充气系统:空气在注入藻液之前最好经过空气过滤器或洗气装置。

5. 藻类一次性培养的生长模式及影响因素①延缓期:接种后的短时间内藻类繁殖缓慢,细胞数无明显改变。

原因有:藻种质量问题,接种的藻种来自不良环境或藻种“老化”;接种的藻种数量偏少,培养液中缺乏一定数量的由生活藻细胞自身产生的能够促生长繁殖的生物活性物质;新旧培养液成分的差异过大②指数生长期细胞迅速生长繁殖,藻细胞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几何级数递增。

影响藻类生长繁殖效率有:培养条件,在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藻类具有最高的生长繁殖效率;藻的品种③相对生长下降期藻细胞繁殖趋缓,细胞数量增加速度减慢。

原因:养盐耗净;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培养液酸碱度改变;藻类细胞浓度过密,光照不足;藻类代谢废物的自体抑制。

④静止期藻类生长逐渐下降,最终生长停止,进入静止期,藻细胞数保持相对恒定。

⑤死亡期藻细胞大量老化死亡,细胞数量迅速减少6. 如何缩短或消除延缓期的出现(1)选择处于新陈代谢快,生长旺盛(处于指数生长期)的藻细胞作藻种。

(2)接种时保证藻种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量,选择偏高浓度接种。

(3)选择合适的培养液(包括配方组成及营养盐浓度),减少新旧培养液之间的营养盐差异。

7. 如何增加指数生长期的生长效率选择生长性能优良的品系,同时提供其生长的最佳环境和营养水平。

8. 如何延长指数生长期,推迟相对生长下降期出现(1)适时添加营养盐,保证培养液中充足的营养。

(2)人工充二氧化碳,保证藻液中二氧化碳不成为生长的限制因子。

在生产中可间歇充含1%~5%二氧化碳的混合空气,以达到补充二氧化碳的目的。

(3)定期检测并调整培养液的pH,使之处于藻类生长的适宜范围。

(4)增强光照强度,保证充足的光照。

(5)改变培养方式,变一次性培养为半连续培养,及时稀释培养液中的有自体抑制作用的代谢废物。

9. 微藻开放式培养和封闭式培养的优缺点①开放式培养优点:建池简单,投资少,可利用光温适宜但不宜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地区或产量低的荒漠、盐碱沙地等。

生产操作简单;缺点:CO2供应不足,温度不易控制,水分蒸发严重,光能利用率低,占地广大。

易污染,生产不稳定,产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②封闭式培养优点:具有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有效的光源系统,光能传递到微藻的光程短,具有有效的混合循环系统光能利用率高,可高效灭菌,污染少,易于监测和控制;缺点:夏季温度高(可超出生长适温10-15℃),过量氧气难以排除。

10. 补偿点:细胞光合作用产氧量等于呼吸作用耗氧时的光照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