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笔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笔记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主单位是m 。

① 1km=1000m ②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①1dm=10cm ②1cm=10mm ③1mm=1000μm ④1μm=1000nm)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① 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叫做分度值。

) ② 放尺:沿所测长度正放③ 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时间的主单位是s 。

①1h=60min=3600S ②1min=60 S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

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

错误是能够消除的。

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第2节 运动的描述1、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2、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4、速度的主单位是m/s ,常用单位是km/h 。

1m/s=3.6km/h5、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其特征是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所以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图像如上图所示。

)6、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7、交通标志牌的含义:①路标:到某地还有多少km ;②限速标志: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限速多少km/h)。

8、车过桥(隧道)特殊在路程上。

路程=车长 + 桥长s=s 1 + s 2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νs t =,,/s km t h km h ν→→→②⇒=t s νt s ν=,,/s m t s m s ν→→→①1、实验原理: 。

所需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

2、①实验时使用斜面而不使用平面的原因是使小车获得动力。

②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

计算路程时起点和终点必须对应。

③为了方便测量运动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

④小车是做变速直线运动。

判断的依据是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3、超声波(回声)测距特殊在时间上。

计算所用的时间是题目中所给的一半。

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 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4、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助听器、耳机就是利用骨传导的原理制成的。

第2节 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高低(“尖”、“ 老或粗”)叫做音调。

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物体在1s 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的单位是Hz 。

)2、 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 —20000Hz 之间。

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 的声叫做次声波。

3、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响度的大小由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除此之外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 声音的品质(好坏)叫做音色。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第3节 声的利用1、蝙蝠在飞行时发出的超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被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反射回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都是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

第4节 声的利用 ①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消声器、禁止鸣笛)1、噪声的控制 ②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隔声板、隔音玻璃)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耳罩)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1节 温度1、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声的利用 ① 传递信息: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B ”超、超声检测。

② 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振动清洗物体、除去结石。

3、摄氏温度是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

4、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第2节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①组装实验器材应自下而上,拆除应自上而下。

②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水浴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

固体颗粒尽可能用粉末状,其目的是使固体受热均匀。

③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试管中固体物质的表面应低于烧杯中的水面的高度。

④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或侧壁,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高。

3、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

6、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7、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改变。

第3节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①在烧杯上面加一纸板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损失。

②撤去酒精灯后水未停止沸腾的原因是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

③水的沸点低于100℃的原因是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4、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5、水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沸腾时由小变大。

6、水沸腾时的特点:①要吸热。

② 温度不变。

③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汽化现象。

④ 产生的气泡由小变大。

7、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的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8、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9、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10、制冷剂在电冰箱冷冻室中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把热搬出去。

11、云、雨、雾、露、“白气”都是液化现象。

第4节 升华和凝华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冰花、雾凇、霜、雪都是凝华现象。

第四章 光现象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实例:激光准直、射击瞄准、手电筒、检查纵队是否排直。

3、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4、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 。

(υ空>υ水>υ玻)第2节 光的反射1、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中:①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路。

②纸板要与镜面垂直,否则会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③使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④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避免实验结论出现偶然性。

)。

⑤把纸板向前或向后折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⑥叙述时要把反射角叙述朝前是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当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和反射角均为0°。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5、光污染:镜面反射。

第3节 平面镜成像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①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②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4、光的反射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的镜面上后被平行的反射。

(看不清物体。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后向着四面八方反射。

(能看清物体。

)“等效替代法”。

) ③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为了防止有重影,玻璃板越薄越好。

④由于玻璃板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所以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⑤找不到像的位置的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⑥测出的物距与像距不等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

⑦实验中观察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两个表面都能反射光线,并分别成像。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等距”) ②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等大”) ③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垂直”) ④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对称”)3、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它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4、 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像叫做虚像。

(虚像只能用虚线表示。

)5、 倒影是平面镜所形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

6、 平面镜的应用:穿衣镜、潜望镜。

第4节 光的折射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① 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各角均为0°)④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 在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的实验中,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到水中光路,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加入适量的蓝墨水(牛奶)。

4、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5、 折射使物体位置看起来变高(海市蜃楼)。

第6节 光的色散1、 白光被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彩虹)2、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3、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电视机的遥控器。

4、 紫外线的应用:紫外线灯、验钞机。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 透镜1、 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主光轴上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的一点叫做光心。

2、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叫做焦点(F )。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 )。

4、 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