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

~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

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艺术生产是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三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艺术交往论(~活动被看成是一个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所构成的交往结构),6、马义对~理解的特点:科学、全面、极具生命力、深刻、独到7、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神思”“滋味”“物感”“妙悟”“童心”“性灵”“神韵”“出入”8、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康德:18C德国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审美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

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

没有概念的必然性;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

审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

审美: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9、建设中国当代的文论应注意:以马义为理论指南。

有中国特色(以中国土壤;吸收遗产)。

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0、生活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为人类所独有1、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2、劳动说:马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3、对话性结构:根据德国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部分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间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因此~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对话性结构4、~活动的理论视角: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较早提出,认为~活动的发生起点是巫术仪式,但此说未能回答巫术产生的原因;宗教发生说:德国批评家赫尔德认为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美学家格罗塞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追求情感表达,艺术也是一种宗教。

此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转而变成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游戏发生说: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谷鲁斯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内模仿”的心理活动。

此说认为~源于游戏,游戏源于人的生理需要,这使文艺起源问题沦为生物学解释;劳动说5、~:广义指文化,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指~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6、判断~与非~的标准:~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7、审美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8、~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形,意形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如果从目的、方式、态度看,~的审属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9、话语: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0、话语蕴藉:~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1、~话语蕴藉:~作为话语蕴藉,整个~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2、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关系: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3、~创造: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但不止是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形象的艺术生产4、~创造客体:~的反映对象(社会生活):自然说,情感说,原始意象说5、~创造主体:作家和诗人(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模仿者”与“创造者”(柏、亚),“旁观者”(毕达哥拉斯),“移情者”(立普斯),“集体人”(荣格)6、~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社生是源泉7、艺术发现: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

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作用:~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

对整个~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作品8、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作用:具体的~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9、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机制:回忆与沉思,想像与联想,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特点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与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二者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0、物化阶段:作家将在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1、即兴: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2、推敲: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3、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又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4、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规定性: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5、情感表现:因伦理评价所引发,是~的本质属性和~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生的心理体验和判断6、人文关怀: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7、诗意的裁判: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内涵: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高尚的品格,功利的取向),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诚挚的情态,艺术的呈示)8、~的精神价值的理想: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文体升华三者间保持张力和平衡9、形式创造: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

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内涵:内容形式化(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形式内容化(形式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0、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1、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功能:在~创作中,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作品所表现的一切美或丑,崇尚和卑下,悲或喜,都需要审美理想的观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