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留学:日本教育制度优缺点分析

日本留学:日本教育制度优缺点分析

日本留学:日本教育制度优缺点分析很多学生在纠结去日本留学到底好不好,本文为大家介绍日本教育制度优缺点分析。

三个阶段日本教育主要划分以下三个阶段:小学校(6年教育,6-12岁学生入读)中学校(3年教育,12-15岁学生入读)高等学校(3年教育,16-18岁学生入读)日本的第一级至第九级的教育是义务教育。

每年学年由4月1日开始,下年3月31日结束。

每个学期之间会有假期。

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课,星期六上半日课。

不过,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

不少老师仍在周末上班,他们亦必须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

根据法律规定,每个学年最少有210日为上课日,但是大多数公立学校会拨出大约三十日,作为学校节日、运动会和非学术上的仪式(特别是一些鼓励合作和学校精神的仪式)。

扣除这些活动和星期六半日上课的日数后,上课教学的时间每年约有195日。

教育理念日本人对教育(特别是强制教育)抱有几个重要信念。

他们认为所有学生有能力学习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学术上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

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讲课及训练而学回来的。

所以,小学及初中学生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编班授课,也不是适应各学生的差异。

日本全国性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

强制教育让学生得到一个同等学习的机会,而各学校的财政分配是相对性相同的。

不过,这种制度被评为缺乏弹性、缺乏理解学生的特别需要和兴趣。

日本教育在80年代进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别强调弹性、创意、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只是有很少的进展。

批判性思考不是日本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概念。

学生一般要求背诵测验内容,所以学生高分的原因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

由于学生只修读某个程度的课程,有天资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会被忽略。

假如:一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会自动分配到适合他/她程度的英文班。

一位不懂初中一年级数学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亦需要学习以他能力以下的数学。

学校是不会开办辅导和精英班去迎合个人需要。

在极端的情况下,有开发问题的学生会被编入普通班里,但老师缺乏参加针对这些学生的训练。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家长不敢承认自己的子女有特别需要。

在美国,大多数地区设有专门及技能学校给一些有严重残障的学生就读。

在这情况下,每一位学生会由一位老师或看护者从旁协助。

当这些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较好的服务,成人服务正面临财政困难的危机。

不公待遇虽然非日本籍的父母(例如移民劳工)的儿子可享有接受强制教育的豁免权,但是他们可以上学。

不过,教育这些学生的责任通常由公立学校执行,这些公立学校无法提供这些学生的语言需要。

除此之外,由于教育并不能令成绩有所差别的学生有所适应,这些移民劳工的儿子除了有语言问题外,亦难以在日本学校中获得较佳成绩。

一些说得一口流利日文的学生亦遭歧视。

在英语朗诵及交流节目中,非日本种族的学生也不能参加这些活动。

硬件先进在强制教育中,教科书是免费的。

每隔三年,委员会和校长需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书本名单(包括该省出版的书籍及经过认可的书籍)中选取新的课本。

文部科学省负责分发这些教科书到公共和私立学校的支出。

教科书体积细小,易于携带,亦成为学生的财产。

大多数学校拥有一个联络健康专家的系统。

教育和体育设备是最先进的。

差不多所有小学有一个室外操场,大约90%学校有健身室,75%学校有户外游泳池。

不过大多数课室并没有电脑和投影机。

在授课及学生的习作中很少会使用科技。

作为资源工具的互联网亦不会被老师和学生使用。

由小学至高中期间,学生每年需定期留在接受导师指导的教室,代表着他们全年会和同一组的学生互相沟通。

在这个教室和课程里,学生将会学习团体精神和自尊心。

由于每班负责校舍的清洁,所以校方甚少聘请校工。

学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年限从 6年延长到 9年。

确立了6·3·3·4新学制,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高中 3年,大学4 年。

在小学下面有幼儿园,在大学之上设研究生院。

幼儿园是非强制性学校,招收3岁以上的儿童。

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小学和初中是强制性学校。

所有年满 6岁的儿童都要上小学,所有读完小学课程的儿童都要升入初中继续学习。

小学对 6~12岁儿童进行初等普通教育。

初中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对12~15岁儿童,进行中等普通教育。

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

高中分普通科和职业科。

前者以普通教育为主,后者以职业教育为主。

不论是普通科的毕业生还是职业科的毕业生,都有资格考大学。

大学是作为学术中心,在向学生传授广博知识的同时,传授和研究精深的专门的科学、艺术,并发展学生的才智、道德以及应用能力。

有条件的大学可设研究生院,使大学毕业生获得对学术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的机会,促进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除了上述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外,还设有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和养护学校,对身心有缺陷的儿童进行教育。

师范教育,改战前只通过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的“闭锁制"为“开放制”,即凡经文部大臣批准,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取得教师资格所必需的学分,任何大学均可培养教师。

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教师,一律在大学里培养。

这种新学制,清除了旧学制的封建等级性,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

在改革学制的同时,提高了社会教育的地位。

1949年 6月公布了《社会教育法》,要求在全国各地建立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儿童中心等设施和机构,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任务。

战后这一系列的改革使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改革教育制度自1951年9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于1952年4月28日生效后,日本获得了“政治独立”。

从50年代下半期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逐渐暴露出新教育制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主要是照抄美国式的学制和忽视职业教育等,不符合日本的国情,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业上对人才的需要。

早在 1951年 11月,政令改革委员会就向内阁提出了一项《关于改革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要求“建立一个能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灵活的教育制度”。

1956年 11月“日经联”发表《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书》,对新教育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要求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加强理科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这种呼声下,日本政府多次部分修订《学校教育法》等法规,对学校教育体制和内容作了一些局部性的调整。

1962年设立了招收初中毕业生的5年制高等专科学校。

其目的是,传授专深的学艺,培养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初建时只设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67年设商船高等专科学校,1971年设无线电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这就保证了工业上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的来源。

1964年,从法律上承认 50年代初就实际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短期大学。

法律规定短期大学的修业年限为2~3年,目的在于传授和研究高深的专门学艺,培养学生在职业上或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

1976年,又设立了专修学校。

这种学校是从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进行职业教育训练的各种学校中择优升格而来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修业年限为1~3年。

专修学校设专门课程(招收高中毕业程度者),高课程(招收初中毕业程度者),一般课程(不问入学资格)。

在整个60年代中,日本政府推行高中教育结构多样化政策,不仅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有全日制、定时制、函授制;而且在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上也灵活多样。

经过这样一系列调整,形成了现行的6·3·3·4制为基干的学制。

教育行政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教育行政是中央集权制,实行“敕令主义”,文部省统辖全国教育部门。

战后,在教育立法上实行“法律主义”,废除中央集权制,采用地方分权制。

日本政府,经教育制度刷新委员会审议,提出《关于中央教育行政民主化》和《关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意见,颁布《文部省设置法》,明确规定文部省的性质及职权范围。

文部省的性质是专以指导和建议为本务的中央服务性机关,其主要职权:①执行由国库补助和负担的教育预算;②调查和规划有关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等事宜;③审定教科书,指定各种义务教育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发行人,购置教科书,以及确定无偿供给和薪金等事项;④对地方公共团体机关,县办有关教育、学术、文化和宗教事业的行政组织和经营管理给予指导、建议和劝告;⑤批准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设置;⑥批准都、道、府、县和指定城市(指京都、大阪、横滨、神户、名古屋)的教育长;⑦对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及研究机关的研究活动,负责联系和支援工作。

地方教育行政关于地方教育行政,于1948 年 7月公布《教育委员会法》,确立地方教育委员会制度。

其要点为:①都、道、府、县及市、镇、村各设教育委员会,管理并执行有关教育行政事务。

如无特别法规定,文部大臣(省)亦不得行使行政上的监督和管理。

教育委员会又与地方议会及地方公共团体首长分离而独立,是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教育机关。

②文部大臣(省),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及市、镇、村教育委员会三者之间,就权限而言,原则上无上下从属关系。

③教育委员会委员人数,都、道、府、县为 7人,市、镇、村为5人。

其中除1人由地方议会选出外,其他委员由居民直接选举。

委员任期4年,每 2年更换半数。

④教育委员会决定公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设置与废止,公立学校的人事管理与教育计划的编制以及社会教育行政等。

⑤教育委员会采取教育长制。

经委员会决定任用对教育行政富有专门学识经验者为教育长。

由教育长建议,组织事务局,处理教育行政事宜。

⑥教育委员会虽在行政上完全与地方议会及地方公共团体首长分离独立,但有关教育经费,须经地方议会审定。

⑦教育委员会在不违反法令的范围内,得制定本委员会的规则。

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1956年6月,再次公布《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的组织和经营管理的法律》,对教育委员会制度作了若干重大修改。

主要是废除教育委员会的选举制,改为任命制,从而加强了教育行政的集权制。

教育经费日本的教育经费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的。

60年代以来,在“教育投资论”的影响下,教育经费有显著的增长。

1961~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5倍,国民收入增加3.4倍,教育费总额则增加了3.7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率。

这就保证了日本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发展概况日本战后教育,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从数量到质量实现了相应的发展与改善。

初期的教育改革,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造成学力水平的下降。

经 50年代教育理论的大辩论,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之后,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受到重视。

60年代,由于中小学教学大纲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脱离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曾导致大量落后生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