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与干热岩(湖南)
盆地)。
4 干热岩热储指标-储层激发体积
激发体积控制着储层中热能可被采收出来的比例(称为采
收率),是影响热能采收率的重要因素。激发后岩体的渗透
率、孔隙度等参数对热能采收效率影响很大。
用于发电的EGS激发体积应达到0.1km3。
5 干热岩热储指标-储层换热面积
储层的换热面积决定了最终干热岩的发电的装机容量。 井距、井场形式、裂缝长度、宽度和间距最终决定了热储层 的有效换热面积。
2 干热岩的赋存
干热岩的热能赋存于各种变质岩或结晶岩类岩体,较常见的岩 石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一般于热岩上覆盖 有沉积岩或土等隔热层。 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 因此其主要的工业指标 是岩体内部的温度。
黑云母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soltz)
3 干热岩热储指标-储层温度和深度
1、浅层地温能资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
浅层地温能是地球表层地球内部传导或者对流的热量
以及太阳能辐射的热量的综合体。
浅层地温能资源通过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的方式用于
建筑供暖、洗浴、养殖等,目前是我国地热资源中利用量 最多最广的能源类型。
目前的定义: 浅层地温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
15 m
地表
20℃
夏天
14℃ 22 m
A 0.01 (9.52 CU 2.56CTh 3.48CK )
Rybach (1976)
由于高温条件下较强的地球化学分异,放射性元素会向浅部富集,从 而随深度呈指数衰减(Birch,1968):
A(z) A0 exp( z / D)
其中,D为放射性生热元素富集层的厚度,A0为地表生热率
干热岩是一种资源 增强型地热系统是一种技术
4 增强型地热系统
在高温但无水或无渗 透率的热岩体中,通过 水力压裂等方法制造出 一个人工热储,将地面 冷水注入地下深部获取 热能,通过在地表建立 高温发电站来实现深部 地热能的有效利用。
目 录
一、基本概念 二、干热岩的特点 三、国际EGS工程 四、我国干热岩资源分布及潜力
地热系统:构成相对独立的热能储存、运移、转换的系统,按地质环境和能
量传递方式可划分为对流型地热系统和传导型地热系统;
(二)地球热能源与损耗
地球热能源与损耗
太阳辐射热
潮汐摩擦热
外部热源
宇宙射线 陨石坠落
地球转动热
放射性生热
内部热源
地球残余热
(三)岩石热物理性质
岩石热物理性质
1.热导率(k) :表示传热物质的属性
温度达到200℃,埋藏深度合理,内含流体不是太多(或者没
有)能用干热岩技术来提取岩体中的热量,就把这种岩体称 为干热岩。
欧洲一些科学家根据法国干热岩研究认为,埋藏于地面1km以
下,温度大于200℃的岩体就可称为干热岩。条件无需过于严 格。
2 干热岩概念的发展
• 美国最早(1973年)称之为“热干岩体”。 • 日本的钻探发现,深层岩体中有发育有较好的天然裂缝体系,并存在 有地热水,因而又称作“热湿岩体”。 • 在澳大利亚的试验中,地下岩体要经过人工压裂处理,使其生成裂缝 体系,因而叫做“热裂岩体”。 • 此外,瑞士称作“深层地热开采”, • 国际能源机构1978 年发起的研究项目称“人造地热能利用体系”。
储层温度直接影响储层开发的难易程度和经济性能,目前适 合EGS开发的井口温度不低于150℃。
普遍认为,深度在4km内、温度高于200℃的区域是高等级
EGS资源区。 热储的温度和埋深由选址决定,储层选址主要有两种依据。
一是选在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的火山岩岩层边缘(芬登山项目、
肘择); 二是选在废置的矿场或油气田处(罗斯曼奴斯、苏尔茨和库伯
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 200m埋深),温度低于25℃,在 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 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 源。浅层地温能是地热资源的 一部分。
深度 200 m 22℃
目前的定义: 浅层地温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
15 m
地表
8℃
冬天
22 m
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 200m埋深),温度低于25℃,在 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 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 源。浅层地温能是地热资源的 一部分。
水 热 型 中温地热资源:90℃<t 地 < 150℃,水和蒸汽的混 热 合物形式存在 资 源 低温地热资源: 25℃<t<
90℃,温水、温热水、热 水等形式存在
3、干热岩型地热资源
干热岩型(又名增 强型地热系统):或 称工程型地热系统, 是一般温度大于200℃, 埋深数千米,内部不
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
k Q x At T
A是导热体的横截面积,ΔQ/Δt是单位时间内传导的 热量,x 是两热源间导热体的厚度,ΔT 则是温度差。
岩石热物理性质
2.比热(C):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一度所吸收的
热量。
C Q m t
金属勺 很热
木勺 温热
加热
岩石热物理性质
3.生热率(A):
单位体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在单位时间由衰变所释放 的能量。一般通过测量岩石中铀、 钍和钾含量计算得出。
14℃
深度 200 m 22℃
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浅层地温能资源
2、水热型地热资源
水热型地热资源(即传统的地热资源),系指:地下
水在多孔性或裂隙较多的岩层中吸收地热,其所储集的热
水及蒸汽,经适当提引后可为经济型替代能源。按照热传 输方式分为:传导型地热资源和对流型地热资源。
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
(六)地热资源利用途径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发电和非发电两个方面。高温地热资源(150 ℃ 以上)主要用于发电;中温(90~150 ℃)和低温(25~90 ℃)的地热资源以 直接利用为主,对于 25 ℃ 以下的浅层地温,可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或制冷。
浅层地温能 供暖或制冷
增强型地热系统的一个关键工艺就是通过储层的激发来创建
不低于200万m 的有效换热面积。
2
6 干热岩热储指标-储层水流阻力
储层水流阻力是EGS裂隙储层通过单位流量的压力降值, 是衡量EGS储层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 储层阻力和储层的低渗透率密切相关。储层的渗透率由压
裂裂隙的宽度和联通程度决定。
通过压裂使裂隙联通,隙宽变大,可以大幅度减少储层
干热岩—地热能的未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王贵玲
第一部分 地热学及其基本概念
(一)地热学基本概念
地热学的基本概念
地热学:研究地壳及整个地球热状态,热源,温度,热流分布规律及有关物 理性质的现象的科学。包括理论地热和应用地热,应用地热包括地热地质、
水文地热、热储工程等。
地热资源:能够经济的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 用组分,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包括:天然出露的温泉、通过热泵技术 开采利用的浅层地温能、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流体以及干热岩 体中的地热资源; 地热增温率:也称地温梯度,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 的增长率,通常用恒温带以下每深入地下100m所增加的地温值来表示。
分类 Categories 孔隙型、裂隙型与岩溶裂隙型地热资源 Porous, fracture and karst fracture type geothermal resources 沉积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 Sedimentary basins and apophysis mountains geothermal resources 传导型地热资源和对流型地热资源 Conductive and convective geothermal resources 高温、中温和低温地热资源 High-temperature, Moderate-temperature and Lowtemperature geothermal resources 浅层地温能资源 Shallow geothermal resources 水热型地热资源:高温地热资源、 中温地热资源和低温地热资源 Hydrothermal Resources (High-, Moderate- and Low-Temperature geothermal resources) 干热岩地热资源 Hot dry rocks resources
五、干热岩勘查开发关键技术
六、EGS的未来
1 干热岩的发展优势
资源量巨大、分布广泛。(初步估算,我国陆区3.0-10.0km 深处干热岩资源为860万亿吨标准煤燃烧所释放的能量) 几乎为零排放。(无废气和其他流体或固体废弃物,可维持 对环境最低水平的影响) 开发系统安全。(没有爆炸危险,更不会引起灾难性事故或 伤害性污染) 热能连续性好。(在可再生能源中,只有EGS可以提供不间 断的电力供应,不受季节、气候、昼夜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经济实惠(商业价值可观)
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平原盆 地,包括华北平原、河淮盆地、苏北平原、江汉平原、松 辽盆地、四川盆地以及环鄂尔多斯断陷盆地等地区,均为 中低温地热资源。 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胶辽半岛、 天山北麓等地区。按温度划分,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 我国的藏南、滇西、川西和台湾地区,其余地区主要分布 着中低温地热资源。
(四)地热显示
地热显示的概念
地热显示:地球上露出地表、并能被人们直接感知的与地
球内热相关的自然现象。地热显示具有重大的科学身价, 它能把很多重要的地质、地球化学、地下温度等重要信息 携带上来,为人们揭示地表深层的奥秘提供可靠的依据。
地热显示类型:微温地面或放热地面,有水蒸气释放时, 地面上容易形成特殊的晨雾。温泉和热泉,包括与它相 关的各种泉塘和热水湖;沸泉;湿喷汽孔;间歇喷泉, 包括泥火山;干喷汽孔;水热爆炸;火山喷发;水热蚀 变;水热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