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工作面采后工作总结

煤矿工作面采后工作总结

煤矿工作面采后工作总结编制单位:技术部、机电部、通防部、生产部编制时间:目录第一章工作面概况 (1)第一节工作面概况 (1)第二节煤层情况 (1)第三节煤质情况 (1)第四节煤层顶底板情况 (2)第五节地质构造情况 (2)第六节水文地质情况 (3)第七节其它地质情况 (3)第二章工作面设计优缺点 (5)第一节 3101工作面巷道设计优缺点 (5)第二节通风系统优缺点 (7)第三节管路安装优缺点 (8)第四节监测监控系统 (9)第三章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及整改部分 (10)第四章采煤方法的优缺点及处理方法 (13)第五章矿压显现规律与顶板管理经验 (16)第一节 3101工作面初期矿压规律总结 (16)第二节 3101工作面中期矿压规律总结 (20)第三节 3101工作面末采矿压规律总结 (23)第四节地表移动阶段规律 (24)第六章储量利用情况及提高方法 (27)第七章劳动组织及劳动力配备的合理性 (29)第八章正规循环作业及存在的问题 (31)第九章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32)第十章回采中遇到的其它问题及处理方法 (38)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概况一、地面位置3101工作面位于副井工业广场南,K4-1钻孔北东294.3m,X4-1钻孔南西407.4m。

阿滚沟两支流从切眼附近经过;距切眼81.2~100.9m、268.2~294.1m及2247.4~2310.9m范围,有三处居民房屋;地面标高+1305.2-1380.7m。

二、井下位置3101工作面西南为31采区与32采区分界线,东北为3103工作面回风顺槽,西北为井底车场,东南68m为3103设备列车顺槽运输措施联巷;煤层底板标高+931.569-944.027m。

工作面设计推进长度2503.7375m,宽300.58m,工作面回采面积75.2573万m2;实际推进长度2491.04m。

第二节煤层情况3-1煤层位于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上部,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是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煤层走向165°,倾向255°,倾角为1~3°。

煤岩组份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含少量丝炭及黄铁矿结核,沥青光泽,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参差状断口。

煤层厚度及夹矸分布情况见表1-1。

第三节煤质情况3-1煤属不粘煤(BN31),低灰分,特低硫、特低磷,特高热值煤,容重1.3t/m3。

煤岩组份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含少量丝炭及黄铁矿结核,沥青光泽,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参差状断口。

详细参数见表1-2。

第四节煤层顶底板情况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结论,除煤层底板的的个别点为半坚硬岩类外,其余煤层顶底板岩石均为软弱岩类。

根据全区钻孔工程地质编录成果,自然状态下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完整一般,岩石质量指标(RQD)值多数为40-60%,岩石质量等级为Ⅲ-Ⅳ级:岩石质量中等-劣的,岩体完整性中等;与岩石力学试验结果基本相符。

因此该工作面岩石的总体质量为中等,煤层顶底板大部分为软弱岩层。

本工作面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力学强度较低,以软弱-半坚硬岩石为主,岩石质量指标(RQD)均较低,岩石与岩体的质量均较差,因此,区内煤层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较差,岩石抗压强度自然状态平均为30 MPa左右。

煤层顶底板对比情况详见表1-3。

表1-2 3101工作面媒质参数表1-3 3101工作面煤层顶底板对比情况第五节地质构造情况掘进期间,3101设备列车顺槽430.2~529m顶部有一层厚0.1~0.3m的夹矸,岩性为砂质泥岩。

预计该层夹矸范围由3101工作面设备列车顺槽到3101工作面运输顺槽逐渐变小,对回采煤质影响较大。

地质构造:在3101工作面设备列车顺槽掘进过程中,揭露一条落差0.2m的小断层,顶板破碎,影响范围8m,局部发育伴生小断层。

在3101辅助运输顺槽掘进过程中,揭露一条落差0.4-1m的小断层,由3101辅助运输顺槽向3201工作面延伸,该断层对3101工作面回采无影响。

地质构造对照情况见表1-4。

表1-4 3101工作面地质构造对照情况第六节水文地质情况3101工作面切眼附近分布有阿滚沟支流,为季节性河流。

3-1煤上覆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隔水层,隔水性能良好,所以该支流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较小。

该区直接充水含水岩组以孔隙、裂隙含水层为主,直接充水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弱,补给条件差,迳流条件不良,以贫乏的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

涌水对比情况见表1-5。

表1-5 3101工作面涌水对比情况第七节其它地质情况一、瓦斯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35m3/min,与预测相符。

二、煤尘火焰长度>270mm,煤尘有爆炸性,抑止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为65-78%,更正为80%。

三、煤的自燃煤样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类,容易自燃,自然发火期为2-3个月,最短39天。

煤的吸氧量为0.79cm3/g,更正为0.99cm3/g干煤。

四、地温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地温梯度<3℃/100m,本工作面为地温正常区,无地热危害。

第二章工作面设计优缺点第一节 3101工作面巷道设计优缺点一、巷道设计说明依据3-1煤层特点,3101工作面巷道布置设计说明如下:1.31采区南翼煤层基本是东北向南西倾向,一水平东翼大巷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则3101工作面顺槽沿煤层走向布置,与一水平东翼大巷夹角为89°。

2.考虑到工作面煤层底部普遍赋存1~2层,厚0.15~0.25m,由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的夹矸,且夹矸及煤层底板遇水易泥化,造成底臌,掘进时预留底煤,留底煤厚度不超过0.5 m。

3.3101工作面顺槽主要采用双巷掘进,每隔50米设置一个联络巷,煤柱宽度18.42米,主回撤与辅回撤之间煤柱宽度24.8米。

二、巷道设计优点1.3101工作面顺槽布置比较合理:煤层倾角为1~3°,顺槽沿煤层走向布置,顺槽倾角相对较小,便于车辆运输,工作面倾角也不大。

2.进风、回风、切眼、回撤通道均采用双巷布置,且顺槽联络巷间隔为50米:辅助运输简单、便利,通风阻力小。

3.掘进时巷道底板预留底煤: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巷道底鼓量。

4.回采之前,设计施工了回撤通道:大大缩短了撤面造条件的时间。

5.主回撤与辅回撤之间的煤柱两帮,采用锚索配钢带加强支护,支护效果显著。

三、巷道设计缺点1.设备列车布置在回风巷内,供电设备的监测监控难度大,设备卫生、维修保养工作量大。

双巷掘进,下一个工作面回风巷受到过采动影响,维护工作量大,不便于设备列车的移设和巷道的维护。

建议采用机轨合一布置方式。

2.主回撤通道⑴位置选择:主回撤通道两端头位置,处于斜巷段(相对于平巷来讲),给工作面与主回撤通道的贯通带来了难度,贯通底板标高难以控制。

建议主回撤通道选在平巷段(门口里外至少30米段为平巷)。

⑵主回撤顶板支护选择与回撤工作的需要不配套。

建议主回撤通道顶板采用双层网支护,最上一层为菱形网,网格为50×50mm,另一层为钢筋网,网格为100×100mm。

⑶主回撤掘进质量要求不高。

肩窝处理粗糙,凸出者多,正帮掘进,凸凹多,平整度差,这些给工字钢顶梁的布置带来了极大困难;巷道底板探煤选点间距大且探煤厚度误差大,给回采贯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导向钻孔施工质量差,在回采贯通中失去了作用。

建议肩窝施工必须90º角,凸出部分用风镐凿掉,肩窝的网片用大锤砸至紧贴煤壁;正帮施工,与中线误差不得超过50mm;钻孔施工沿水平角度钻进,钻孔内套上相应规格的pvc管,管内再注入白石灰。

⑷无效硐室多,浪费大,与回撤工艺失去衔接。

为了满足大泰回撤的要求,原施工的正对联巷的绞车窝都被作废,又重新在正对主回撤通道中心的两侧煤柱内各施工一个绞车窝。

⑸主、副回撤通道之间的联巷,顶底板支护强度不够,底板变形尤为严重。

建议抹角的4米范围,顶板采用组合梁加强支护,组合梁间距1.6米,不少于4组,每组不少于3棵固定锚索,组合梁应采用整体矿用11号工字钢,不得拼接。

⑹主回撤通道补强支护,垛式支架不成排不成行,且立柱压力表不便于观察,仅仅使用一根10个的液压胶管进行供液,不能给每个垛式支架随时加压,垛式支架没有编号,工字钢梁布置端头不一条线,间距不均,主回撤两端头支护凌乱。

建议垛式支架排列成排成行,顶梁间距300左右;形成整套液压系统,便于随时补充压力,并编号;两端头应加密组合梁支护,并配合单体液压支柱。

3.后期变数多,零星工程多。

4.运输顺槽超前支护达不到支护强度需要,致使该段超前支护范围多次顶板开裂、顶板剧烈下沉。

原因是巷道跨度大,再加上转载机宽度大,致使超前支护支设困难,更替频繁。

建议,煤壁以外10米范围内采用超前支护液压支架进行支护。

5.顺槽留顶煤掘进:掘进期间有利于顶板管理,便于快速掘进;缺点工作面上下端头的顶煤难以采出,顶煤厚度约1m,在支架前移过程中,顶煤将随顶板岩石埋入采空区,松散煤体在采空区内形成吸氧空隙及储热条件,易导致自燃。

四、优化项目1.根据现场观测情况看,顶板锚索配钢带后,原托盘宽过宽,破坏了钢带两侧的凸槽设计,锚索托盘尺寸改成300×160×16~20mm比较合适,且能够满足支护的需要。

2.主回撤通道顶板,原支护与补强支护(垛式支架支护)设计上缺少衔接。

主回撤顶板每排设5路锚索支护,没有使用钢带,而是单独配的锚索托盘;采用补强支护(垛式支架支护)后,两路垛式支架上方的锚索支护,锁具被破坏,基本失去作用。

现场观测发现,主回撤顶板属于整体下沉(受地质条件影响),2路垛式支架之间的空档以及垛式支架和煤壁之间的空档,顶板锚杆托盘没有变形,比较完好,锚索托盘无纹理变化(即受力较小)。

建议,顶板采用3路锚索配钢带支护,锚索打设位置选择在2路垛式支架之间的空档以及垛式支架和煤壁之间的空档。

3.辅回撤及联巷,没有垛式支架支撑的地方,底板底鼓变形,失去了运输作用。

建议,辅回撤和联巷抹角以外,不再硬化;末采贯通之前,处理底鼓底板,铺设石子、沙和水泥,再碾压结实即可,满足回撤的需要。

4.煤柱宽度留设较小,仅仅24.8米。

现场观测发现,辅回撤通道硬化底板均遭到破坏,尤其是主回撤和辅回撤之间的联络巷底板;由于底鼓,巷道高度已经不能满足回撤设备的需要,只能重新起底。

经矿压验算,建议煤柱宽度留设尺寸不小于40米。

5.掘进沿底板还是顶板问题以及巷道高度。

主回撤掘进是沿巷道顶板施工的,巷道净高4.3米。

施工中,打底前,巷道底板即底鼓0.5米以上,整体起底至打底后净高4.5米;工作面沿顶板割煤及贯通施工期间,顶板破碎,直接顶容易漏顶,顶板管理难度大。

建议主回撤通道沿顶板留0.5米顶煤掘进,巷道净高控制在4.5米左右。

底板硬化厚度在0.3米以上。

6.主回撤通道两门口位置,巷道高度低,又是压力集中部位,顶板下沉量又大,回撤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