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 十七年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 十七年散文


•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 • 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 (三段式) • 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 诗情和揭示哲理 。
秦牧的散文
秦牧:原名林觉夫, 广东澄海人。以散文 著称于文坛。《古战 场 春 晓 》《 土 地 》 《潮汐和船》《花城》 《社稷坛抒情》等散 文是他的代表作。

杨朔的散文
• 4结构美 • 他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 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 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 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 曲径通幽、洞天叠出之妙,玲珑精巧之美。 • (1)善藏善曲,有张有弛。 • (2)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
第六讲 十七年散文
概述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 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 的基本风格。
四、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 • • • • • •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 义的事物 • • • • • • •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
• 秦牧——自然亲 切,讲究文采。 • (4)抒情 • 一座园林 • 一团烈火 • 一座花城
杨朔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特征: • 1人物美: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有许多光彩 照人的工农兵形象,他总是怀着深挚的感情, 注视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从他们平凡的工 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 绘。 • (1)写平凡的人物及其平凡的生活,发掘其美 好的心灵世界,给以亲切动人的表现,使人 物都具有令人崇敬的精神气质。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
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 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 ——《京城漫步》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 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 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 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 神游一番,看个究竟。 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 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 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 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 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 静的梦境里去。 ——《画山秀水》
杨朔的散文
• 5语言美
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 婉转蕴藉的风格。
杨朔散文的弊端
• 1、 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从艺术格调上看,他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 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因此可以将之 称为“颂歌体”。
• 黑格尔曾经指出:意识对现事物的肯定性思维表 现为“善”(即与现实的认同),而它的否定性 形式表现为“恶”(即与现实的对立)。在现实 存在中,恶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直接情感判断 就是忧患意识,善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就是祝 福意识。
• (一)杨朔的散文
杨朔的散文追求诗化的抒情,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依据情感的变化谋篇布局、组织结构, 使散文的抒情也具有诗一样的韵律。 2、在散文中营造诗的意境,使散文也具有 诗一样的艺术境界。 3、注重字句的锤炼,使散文的语言也具有 诗一样的蕴涵。
• (二)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的散文的哲理化抒情具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突出特征: 1、情感空间的广阔。 2、哲理思索的深邃。 3、整体的象征和豪放的风格。 (三)秦牧的散文 秦牧的散文的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 1、对知识的“综合” 2、对材料的“点化” 3、对文体的讲究
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 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 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 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 杨朔,原名杨毓晋。 1913-1968。山东蓬莱人 刘白羽→ 生于1916 年。北京 人。 吴伯箫→ 1906-1982 山东莱芜人。
秦牧的散文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 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 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 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 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 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 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 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1916-):现代著名作家,北京 通州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都有所成就。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 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 《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 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秦牧, 原名林觉 夫。19191992。广 东澄海人。
( ←Back)
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 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 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 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 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非我化”
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 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 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 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 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 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
• 二、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本期散文在60年 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创作高峰。这个创作 高峰中 的作品虽然包括各种体裁和诸多形式, 但以文艺性散文特别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 大。其主要代表作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更是本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标志。他们的散文 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对 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 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 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十七年散文概述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 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 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 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 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 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 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 青《秋色赋》。
杨朔的散文
• (2)他不详尽写人,而是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的 神韵,因此人物不太显著、工整,但意韵深 涵,韵味无穷。 • 2生活美 • (1)他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 广阔的时代特色。
(2)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
托时代的特征。
杨朔的散文
• 3诗意美。 • 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常常在寻求诗的情 调。他的散文总是诗意葱胧,沁人肺腑。 • (1)他的诗意美常常从平凡的事物或美丽的奇 景中表现出来。 • (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颖,生动 逼真、传神,二者往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 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 (3)他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出 优美的意境。
十七年散文概述
小结:十 七年时 期的散 文由于 受到 “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 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 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 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 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 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 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 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 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 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 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 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 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 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 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 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 漫笔》.
十七年散文概述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 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 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 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 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 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 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 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 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 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抗美援 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 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文革中杨朔 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服安眠 药自杀。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 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 等散文名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