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_散文家谈散文
• 5、表现手法 •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 手法有: •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 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 手法等。 • 6、发展性考题 • (1)仿写 •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 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 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 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 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 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 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 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 草屋的温馨等等。
•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 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 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 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 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 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 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 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 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 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 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 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 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 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 定的感情的。
郭沫若
中国现代 杰出的作家、诗人、 历史学家、剧作家、 考古学家、古文学 家、著名的社会活 动家。四川乐山人。 生平著述很多,诗 集《女神》,历史 剧《蔡文姬》等, 现有《郭沫若全集》 留世。
1、画出描写白 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说说你对白 鹭的整体印象。
白鹤、朱鹭、苍鹭与白鹭比较。
白鹭:适宜
• (2)谈感受 •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 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 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 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 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 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 (3)续写 •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思 路,往往在原文上。 • 使答案规范的要点: • 1、应紧扣文本,忌就题答题,主观臆断。 • 2、应分点列写,忌杂乱无章,东扯西拉; • 3、应看分答题,忌一答了事,不问分值。 • 4、应善作提炼,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 5、应有“点睛”之词,忌群龙无首,一盘散沙 。 • 6、应周详全面,忌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
色素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常见
白鹤
太大 生硬
朱鹭 大了一些 苍鹭 太不寻常
反衬
白 鹭 的
美
美 在
精
悠 然
韵
在 骨 子 里
白鹭形象图
白鹭钓鱼图
白鹭瞭望图
白鹭飞行图
白鹭形象图
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流线型结构
白鹭钓鱼图
清淡素雅的水墨画
白鹭瞭望图
孤独地站立 很悠然 一种嗜好
• 4、表达方式的作用 •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 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 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 (1)描写的作用 •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 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 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 (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 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 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 (2)议论的作用 •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 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 (3)抒情的作用 •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 考点结合起来考。
• 三、考点分析 • 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 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 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 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 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 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 想感情。 •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 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 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 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 二、散文分类 •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 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 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 散文。 •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 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 3、品味语言 •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 下: •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 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 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 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 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 (2)词语妙用: •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 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 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 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 生动性。 •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 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 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
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 、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
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 、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散
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
晓雪,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 南大理市喜洲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 语言文学系。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 的著作有诗人论专著《生活的牧歌——论艾青 的诗》,诗集《祖国的春天》,诗论文集《浅 谈集》,散文集《雪与雕梅》等20余种。有些 作品曾翻译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缅、 泰、韩等国文字和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朝 鲜等少数民族文字。他担任过中国当代文学研 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获 得过意大利蒙德卡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白鹭鸶(si)》 李白 白鹭下秋水, 孤飞如坠霜。 心闲且未去, 独立沙洲傍。
《绝句》 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池上寓》 白居易 水浅鱼稀白鹭饥, 劳心瞪目待鱼时。 外容闲暇中心苦, 似是而非谁得知
散文家谈散文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 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 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 • 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 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 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 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 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 情。
•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 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 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 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 (1)线索 •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 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 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 “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 为线索等。 •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 料的依据等 •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 断准线索。
• (2)顺序 •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 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 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 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 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 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 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 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 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 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 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 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