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 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 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 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 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 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 “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 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 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 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 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 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 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 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③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 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 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 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 并不是唯一动力
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青藏铁路最突出的三大困难 是冻土、高原缺氧、环境保护。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经过 多年的实践和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 在高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模式最终使三大难题得 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大困难”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又是怎样得到解决的?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为什么把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
A. 认识本身不能回答 B.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C.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实 践,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 确性的标准,须具 备什么特点?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具有 不同的反作用
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
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措
施应对气候变化,是尊重自然界客观性的表现。
(2)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规律是客观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节能 减排目标,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做到了一切从实际
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当时没 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 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 喝酒以减轻痛苦。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 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 (又名洋金花)会人事不醒。 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好大的毒 性呀 !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 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 --叫麻沸散。 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与认识
认识与第五课中的意识是不同的。
认识属于认识论,意识属于唯物论,意识的范畴 比认识大。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源于实践的需要)
因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 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人的认识是在变革 对象的过程中产生。
论证后采取的自主行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体现了认识对
实践的反作用。
名言评析: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 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中国航天工程8度飞天,8次飞跃,在飞向太空的 一次次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 工程管理模式和方法;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 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 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中国航天事业 所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又为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 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新闻播报】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世
界各国人民福祉。长期以来,本着对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
人民负责的态度,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签署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
方案》,同时制定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这是我们根据国情、经反复论证后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对实现我国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上述材料中我国做法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
出发,实事求是。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国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工 作,说明了实践的这一特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制定2020年控 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这是我们根据国情、经反复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 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 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 “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 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 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 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 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 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 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 吃。
——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东
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 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
注意:
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所以不能用根本、之一、主要等) 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
遇到
新问题
提供
产生
新要求
促进
推动
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
认识工具
认识的发展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判断、推理)
推动认识深化
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 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 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 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 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 大的提高。 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道理?
1、认识的来源和意识的 来源的区别? 2、认识是否有正确和错 误之分?
1973年到1978年,第一期青藏公路 科研组经过艰苦努力,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路基研 究中提出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除少 冰冻土、多冰冻土地段及融区外,一般均应 遵守宁填不挖”的设计原则,并取得了根据 不同地基条件和路基干湿类型,推荐9种路 面结构组合类型等成果。 “设计原则、9种路面机构”这两种认识 是怎样得来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脱离了实践,毫无意义。)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 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在高原制造大型制 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模式,最终使三大难 题得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 原医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 积累了宝贵经验。 “宝贵经验”最终会运用到什么地方?
判断: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 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 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
名言评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 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
活动;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 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 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 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 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 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 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 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