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

难点六实践与认识难点点拨1.实践与认识的区别、联系区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

联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关系。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但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制约。

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不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颠倒二者的关系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4.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的特点。

一方面,实践受主观认识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实践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实践的这一特点可以使人们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3)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是不能充当检验标准的。

因为无论是主观认识,还是认识对象,都不具备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点。

因此,我们不能被某种观念所束缚,应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标准,树立新的观念。

也不能因为某种认识暂时不为实践所证明,而对实践标准产生动摇思想。

唯一标准就是说没有其他标准了:①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标准。

人的认识不具备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即使是科学理论,也只能起指导作用,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②不能把客观事物作为检验的标准。

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不会把主观认识同自身加以对照,因而也无法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正确。

典例调研【调研1】过去,人们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现在,人们则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表明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意在告诉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注重一面到注重全面和协调发展。

④观点错误,因为理性认识也有正误之分,如果是错误的,它并非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故本题选B。

误点警示部分同学做题时可能会误选④。

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对课本基本观点把握不牢。

诚然,“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这是教材的原话,但这一观点是在前一页观点的前提下成立的。

前一页教材是这样阐述的:“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哪个更正确,更可靠呢?”也就是说同样是正确的认识,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

【调研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解析认识“木”的长短、“草”的大小不是目的,能够加以利用才是认识的目的,因此B最符合题意。

其实,从题干“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以草木所不能用也。

”这句话中也可以判断其意思是在强调认识的目的是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ACD与题意不符合。

解题指导把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融入政治试题,这是近年来高考的一大趋势。

此类题目既考查考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又借此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道理。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首先弄明白名言警句的含义,然后与相关的知识进行衔接。

【调研3】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

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

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

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受实践检验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直接变成现实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应选C。

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就是通过科学实验使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方案更加科学,因此①③符合题目要求。

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②错误。

理性认识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客观物质对象的具体形态发生改变,才能变成现实,而不是在虚拟环境检验中直接变成现实的,因此④错误。

知识链接数字黄河与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就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化手段采集数据,并通过现代化传输手段,把黄河“装进计算机里”,从而模拟、分析、研究黄河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各种方案的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而“模型黄河”是以相似性原理为依据,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黄河模型,也就是“实验室里的黄河”。

【调研4】科学贵在注重实践。

袁隆平院士常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和他的助手们都坚持在田间劳作。

在第一线的坚守,让他抓住科学的灵感,也锻造出他的战略性眼光。

正是有着像袁隆平这样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研实践,才缩短了我国和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贵在注重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认识论的观点与内容,然后结合题干的问题“说明科学贵在注重实践”,可以明确需要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来回答。

最后结合袁隆平的事迹来组织答案,做好理论与材料的对接。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袁隆平在第一线的坚守,让他抓住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他的战略性眼光,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袁隆平积极投身科研实践,缩短了我国和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才能证明科研成果正确与否。

(4)总之,任何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实践的产物,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所以,科学贵在注重实践。

解题指导题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材料。

解答的关键在于正确获取材料蕴含的信息,并完成有关知识的迁移运用。

解读材料时,要注意宏观把握题目材料,全面领会材料,不要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泛泛分析。

具体到本题,应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等角度阐明“科学贵在注重实践”。

强化闯关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这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我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反映,从而做出一系列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现代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新的成就表明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意识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这是我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这体现了A.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B.加深对发展的理解是我党目前的中心工作C.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D.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3.城市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良性发展、社会有效运作、人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升华,是在长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从认识论角度看,这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造世界的基本前提4.为了尽快恢复灾后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轨道,2008年6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

该《条例(草案)》的出台,体现出A.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发生的B.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C.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5.当前,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让他们真正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领头羊。

解放思想不仅仅是荡涤意识形态污泥浊水、重建社会价值观念的思想革命,同时也是在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支配下,重新建立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的大革命。

这说明A.认识依赖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认识的发展根本动力是实践D.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上升到理性认识6.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真正沉下去,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能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能否坚持“具体抓,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才能使思想发挥现实的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发展经济只需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再需要思想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参加实践就不能使思想得到发展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客观条件,思想往往成为行动的羁绊7.在经历9个多月的太空旅行后,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于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其任务是在火星探测水的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