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如何有效阅读

小学生如何有效阅读

小学生如何有效阅读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

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古人早就有发奋读书的决心,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而刻苦读书。

今天我们就来从古人的名言中学习如何有效阅读。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养大的途径。

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的确,只有多看书、多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使自己有一个充足的大脑。

我们现在不用担心没有书看,只要你愿意看,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书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杜甫的名言,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

阅读又分为泛读和精读。

(一)泛读泛读就是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既可以扩大知识面通过广泛的浏览,又可以扩大知识量和知识面,使对浏览过的材料有了大致印象,等以后需要时,再根据印象查阅各种资料,使以后的学习活动更有目的性;通过浏览还可以网罗知识,待以后一一整理,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

为以后的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要选择那些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形象生动、深浅适度。

如祖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唐诗宋词,知识丰富的《十万个为什么》、《神奇的太空》、趣味性强的《格林童话》及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课外阅读,使之在有效积累“量”的同时,能有“质”的突破?为此,我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1. 阅读多方面的作品。

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

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进行阅读,可以在班级中举办主题读书实践活动。

如:本学期,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展了实践活动“奇妙的组合——水果蔬菜小创作”。

利用水果和蔬菜进行搭配,制作各种有趣的物品,充分发挥想象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还应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我们在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2. 阅读同类文章进行对比。

“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鲁迅。

我们在阅读时,发现同一类的文章时可以进行对比阅读,不同作者写的同一类文章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在学习《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学完后与上学期学习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进行阅读对比。

从写作特点,写作手法,具体的句子等进行对比。

以上就是这两篇课文的相同点跟不同点,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一些平常不容易发现的事情。

让我们对生活都拥有一个爱的感恩吧,因为拥有了它,我们就会共同撑起一片感恩的天空,那就是我们心存爱的舞台。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科普读书月、走近名人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月等专题阅读。

(二)精读精读则要求重视“精”字。

精读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深入转眼基本最重、最基本的书为基础,我们看书就会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条理,抓不住重点,即使看了很多的书也是囫囵吞枣,无所收获;或向蜻蜓点水一样,难以收入。

但如果只注视精读,忽视泛读,我们也会因为知识面的狭窄,孤陋寡闻,对一些问题难以深入的理解。

由于“啃”数十数千年来人们留下的经验和定论,若他对时代的发展不甚了了,及时深入了,也“深”不了哪去。

所以,没有博览全书而是啃几本书,“消化”是不会太好的。

这就像我们每天吃的饭一样,要有主食,也要有副食。

没有主食会营养不良;但如果只有主食,其他什么都不吃,也一样营养不良。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现在的读书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总结出以下四个步骤:即看、读、问、记。

看即翻看,拿到一本书,要先翻看一遍,走马观花地浏览全貌,粗略了解内容梗概,考虑深浅适度情况,是否符合自学所需,很快决定取舍。

读即阅读,对需读之书,了解文章内容概要及主要论点,看看书中讲些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再认真细致阅读,深入思考研究,了解全书重点,理解重要内容。

难点、疑点可以作下标记,边读边找问题的答案,解决疑难。

问即设问、质疑,对于自己需要阅读的书,要认真对待,审慎阅读。

对书中的每个重点、论点或问题,要把已有知识或其他书上的论点,与此书中的论述加以联系、比较、分析,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多问几个“为什么”?它们是怎样被证实的?从题目、内容到结构,都要全盘考虑,寻找作者的思路、章法、证法与方法,以便加深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依据,学习安排结构和证实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读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从无疑处寻疑,再从有疑中想方设法释疑,最后达到疑问全解为止。

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重要环节。

记即记忆,巩固读书效果要记忆,这也是古今学者自学成功的一个诀窍。

记忆的好处很多,大凡有成就的学者、科学家或文学家,无不记大量的诗文、名句、原理、定理或公式。

他们取得的优秀成果往往都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想象才发展为创造推新的。

我们在读书时还需要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动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眼到:眼不离书,逐字阅读。

心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

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1、开展阅读摘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在实行时,我们每天在阅读书籍时,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段落,同时也会养成阅读时写笔记的习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2、养成摘抄和写点评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习作时,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的感受,这正是缺少积累的缘故。

把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段落,甚至一些好的词语,每日摘抄一些,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作文的资料,成为丰富的“百科全书”。

摘抄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的过程,而点评、感受则是归纳的结晶,哪怕只是寥寥数语,往往也是对阅读理解的深化和升华,这对作文是富有启发性的。

在摘抄本的三分之二处摘抄精彩词汇、段落,三分之一处写自己的点评及感受。

3、做阅读摘录卡。

第一、阅读自己的书籍时,可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

如直线、曲线、虚线、圆圈、着重点、括号、问号、叹号、删除符号等等。

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的意义,班上统一,便于相互评阅和交流。

第二、摘录优美的好词好句,建立摘录卡片(如样图)。

将同种类型、体裁的文章摘录卡放在一起,更有利于欣赏和总结。

“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书边动笔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之一,在阅读时,不仅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更要运用自己发现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勤于练笔,积累素材,培养写作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个车轮,不可偏废。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外练笔,是写作素材的积累,通过阅读练写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片断描写如在课堂上进行的改写,续写,补写,写开头等等,在课外阅读时也可以用上,进行自己认为有效的片断描写。

如我们在学古诗时,可以进行改写,或是抓住某一句进行描写。

如古诗《游子吟》抓住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进行改写:2、进行仿写。

课外阅读中提供了大量的仿写例子。

仿写可以是结构之仿、风格之仿、甚至是遣词之仿,通过课外阅读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也就达到了。

如《桂林山水》中的片段仿写:天空中的云真多啊,多得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天空中的云真白啊,白得像那绿草地中散步的小绵羊;天空中的云真怪啊,怪得像那魔术师手中的魔法棒,能够变化出姿态万千的小动物。

(六(2)班谭悟远)3、写随感看完课外阅读时写写自己的感想,体会和心里想说的话。

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

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

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人生、社会,很多都源于阅读。

同学们,愿你们掌握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书籍,做书籍和知识的主人,成为又在知识海洋中的佼佼者,能够从阅读中找到快乐,能够在书籍的世界里无尽畅游。

身为教师却不曾细想读书读什么,读书读多少的问题,只知要读,须读。

后读一篇《技术时代的阅读》,其作者提出:技术时代为大量的出版物、印刷物提供了支持,传统的纸制书籍与电子书籍一并而起,流行、畅销、时尚与传统、经典、严肃共同占据我们的阅读思维。

阅读不只是一种悠然闲适、趣味盎然的生活艺术,它更是一次严肃的灵魂的考验和思想的洗礼。

这观点促使我思考教师的读书。

就我个人而言,少时读书,深受培根“怡情、赋采、长才”的读书作用论的影响,后来读到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荣耀,少读不能算羞耻的观点,也觉得很有道理,因此,多半是由着自己的喜好而读,倒也能自得其乐。

工作之初,语文学科的博杂与精深让我颇感捉襟见肘,总觉自己底气不足,不能游刃有余,于是慢慢弥补,不断地积累和拓展原来的读书领域,现在感觉要比初登讲台时好的多。

再与人探讨教师读书的问题,思路也就清晰了许多。

我们教师为何而读?世俗的观点,学而优则仕,读书可获黄金屋、颜如玉;不入仕也可为雅人,赏菊饮酒,作画吟诗。

圣人的观点,读书可养浩然之气,处乱世仍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此基础上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师读书既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学识也为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教师读书不光为自己,这一点我想必须明确。

我们教师读什么?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感叹书真的如海。

书籍如此众多,常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惶惑,一种茫然,这是技术时代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必然,面临这样一个读书方面的问题,无人例外。

既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提醒自己不能为读而读,不能因读而忘己,书如海,只能浮于海上,不能沉于海中。

古人可读之书有限,故勤苦读书者多,有勤读如囊萤的匡胤、如映雪的孙康,有苦读如挂角的李密、如削简的公孙弘,悬梁刺股者更是数不胜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