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剧

京剧

京剧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青衣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

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

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二进宫》里的李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窦娥,《五龙诈》里的李三娘,《大保国》里的李艳妃,《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别宫〃祭江》里的孙尚香,《春秋配》里的姜秋莲,《法门寺》里的宋巧姣,《浣纱记》里的浣纱女等。

花旦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

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裙衣裳。

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

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

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

从表演上来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

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

花旦可以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

花衫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这是一种集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也就是说,她集中了青衣的端庄严肃,花旦的活泼开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

早期的京剧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

花衫的创始人是王瑶卿。

他创建的花衫行当,在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打,再加上后来出现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著名的花衫戏,有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樊江关》(饰薛金莲)、《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砚秋的《红拂传》、《沈云英》、《碧玉簪》、《风流棒》、《赚文娟》、《梅妃》、《花肪缘》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云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荀慧生的《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鱼藻宫》、《红楼二尤》等。

老旦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

《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武旦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

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

如《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孙二娘,《无底洞》里的白鼠精,《摇钱树》里的张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

刀马旦一类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

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

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

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

刀马旦的戏,有《穆柯寨》、《穆天王》、《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关》里的佘赛花,还有《棋盘山》里的窦仙童,《三休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珍珠烈火旗》里的双阳公主,《扈家庄》里的扈三娘等。

彩旦彩旦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

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

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如《拾玉镯》里的刘媒婆等。

京剧的行当:就是角色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

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

娃娃生:剧中的儿童的角色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角色。

旦行分为青衣:端庄娴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

武旦:扮演精通武艺的角色。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称为花衫等。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

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净行可分为铜锤花脸(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

架子花脸(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

武净: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二花脸:扮演一些穷凶极恶之徒。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

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老生三鼎甲指京剧的初期在北京的舞台上是以唱旦脚戏为主的。

自从出现了老生“三鼎甲”以后,使得北京的京剧舞台上改为以演老生戏为主了。

老生“三鼎甲”是指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强三位著名的老生演员。

《群英会》中程长庚饰鲁肃程长庚(公元1811——公元1880)程长庚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寓名四箴堂,戏界均称“大老板”。

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

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

冠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是中国早期的著名老生演员,他出身在戏曲世家,从小学艺,长期主持三庆班并担任台柱子兼任精忠庙的会首。

程长庚的贡献是,把汉调、徽调和昆曲,融汇贯通,初步确立了京剧的表演艺术。

在京剧第一代著名演员中,程长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他与同时代的另外两位老生演员余三胜。

张二奎并称为"前三鼎甲"、"前三杰",而程的成就和影响又更胜一筹,被人们誉为"京剧鼻祖"、"徽班领袖"、"京剧之父"、"伶圣"、"剧神"……这些称号,代表了当时和后来的人们对他的不朽业绩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他的演唱熔徽调、汉调、昆曲等之优长于一炉,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

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

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分,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

程长庚的戏路广、能戏多。

据记载其擅演剧目有:《群英会》、《战樊城》、《鱼肠剑》、《举鼎观画》、《让成都》、《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风云会》、《战太平》、《法门寺》、《长亭会》、《文昭关》、《状元谱》、《庆唐虞》、《钗钏大审》、《八大锤》、《战长沙》、《临江会》、《华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关》等。

除老生戏外,花脸、小生诸行角色,亦能串演。

京剧关羽的形象也始于程长庚,他在师承徽戏演员米喜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程长庚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大家,也是德高望重的剧坛领袖。

他除了担任三庆班班主外,咸丰年间,他还担任精忠庙会首(精忠庙为戏曲艺人的民间行会组织,类似后来的梨园公会和现在的戏剧家协会),直至他逝世。

他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以德服人。

三庆班规定不许演员私应"外串"演出(类似今天的个人外出"走穴"),程长庚当时名声很大,邀请他的人很多,但他带头遵守班规,从不"外串"。

因为参加外串只是他一个人拿"份子"(唱戏的报酬),全班人却拿不到钱。

因此他总是对请他"外串"的人说:"诸位要听我程某人的戏,就必须请我们’三庆班’全班。

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去的。

"《黄鹤楼》中余三胜饰刘备塑像余三胜(公元1644——公元1911)余三胜为人聪颖、机敏,是清朝道光年间四大徽班春台班的台柱子。

他出身梨园世家,他的唱腔是以汉调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融入了徽调、昆曲、梆子腔的精髓,对老生的唱腔起了创造及推动的作用。

余三胜之成名实早于程、张。

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

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

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

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

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

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

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

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

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

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大登殿》中杨月楼(中)饰演薛平贵张二奎(公元1814——公元1864)张二奎原是票友,他24岁那年在和春班串演《捉放曹》,大获好评,从此下海成了和春班的正式演员,他擅长演帝王戏,有“王帽戏”之称,并自成一派——“奎派”。

张二奎(1813 1860),本名张胜奎,(与“十三绝”中的张胜奎同名),字子英,原籍河北,生于北京。

他原是清道光工部“都水司”经办,因酷爱京剧,常以票友客串身份在“和春班”演唱,被上司撤职。

张二奎嗓音宏亮,唱工动听、响堂,当时大受好评。

后于哥哥同时失业,生活无着,这才决心下海成为艺人。

从二十四岁搭入和春班开始,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喜爱的京剧事业之中。

乃至后来他成了和春班的主演,张二奎所创立的“奎派”,又称“京派”。

并不是因为他出生在北京,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唱、念中运用了北京字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