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学导论--第九章-健康教育

护理学导论--第九章-健康教育


不良生活方式:如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 酒、吸毒、药物依赖、生活工作紧张、超速 驾驶、不戴安全帽等。
据我国梁浩材的调查,我国 死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 原因的高达44.7%,
生活方式: 指的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 经济、社会、风俗、社会规范、个性特征, 特别是家庭影响等而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 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即一个自己认为健康的人为了预防疾病和维 护自身健康而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 ①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 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② 分为:促进健康行为
3/5/2017
危害健康行为
二、健康相关行为
(一)促进健康行为: 概念:是指那些有利于人的身心和 社会健康和发展的行为。如有规律的、 适度的体育活动,合理饮食,劳逸结 合,修身养性等都是健康促进行为。 (二)危害健康行为 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 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指导人们通过不断学习,保持自我健康。
创造有利于个体行为改变的环境,促进个体明智的选 择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是所有卫
生问题,预防方法,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 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 (二)健康教育是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需要。 (三)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 施。大大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益。
(二)设立目标
设立教育目标是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教 育的具体目标有助于教育计划的实施,也是评价教育效果 的依据。 1.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目标应具体、明确、可测 3.目标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三)制定计划
计划是为了实现健康教育目标而事前对 措施和步骤做出的部署。一个好的计划是实现 目标的行动纲领。 1.明确实施计划的前提目标 2.将计划书面化、具体化 3.完善和修订计划
久坐综合症引起全身疾病
WHO报告:全球70%人因久坐而生病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久坐而早死。 心烦意乱 高血压
常感冒 体重增加 骨质增生 体能降低 胃、十二指肠溃疡 女性: 盆腔炎 附件炎 关节炎 抽筋 睡眠障碍 食欲不振 颈椎病 心脏功能降低 冠心病增加 肺栓塞 椎间盘突出 腰、腹背部疼痛 结肠癌等增加
内容包括: 1.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所提供的健康教育是否为公众所需要。 3.教学目标及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4.执行健康教育计划的效率、效果如何。 5.是否需要修订教育计划等。
一、健康教育方法
1.专题讲座 法
就某一专题进 行系统的知识 传授,用于大 规模听众
一、健康教育方法
2.个别会谈 式教育
表 有利性 规律性 和谐性 一致性 适宜性 现 行 为 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 如不抽烟 会的健康 行为表现规律有恒,不是偶 定时定量进餐 然行为 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使之 选择运动项目 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 个体外显行为与其内在的心 理情绪一致,无矛盾 行为的强度能理性地控制
美国7000人5.5年研究认为:人们坚持7项简单的日常行为, 就可以使人群的期望寿命有较大幅度提高。
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会得 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行为效益), 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 难(知觉到障碍)。 ------对行为效果的期望
3.效能期望
(1)自我效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
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执行一个导致期望结果的行为。 (2)帮助效能:善于寻找其他可以借助的力量,以间接帮 助实现效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从而影响行为。 最后,使人们感到有信心、 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 行为(自我效能)。 ------ 效能期望
提高自我效能的4个途径: ⑴自己成功完成过某种行为 ⑵他人间接的经验 ⑶口头劝说 ⑷情感激发:激发积极情感, 提高自信心。
健康教育的程序
实施计划 制定实施 计划 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 程序
设立目标 评估
(一)评估
评估是为了了解教育对象的学习需要、学习准备状态、 学习能力及学习资源,是制定健康教育目标和计划的先决 条件。同时,也是教育者准备的阶段。 1.评估学习者的需要及能力 2.评估学习资源 3.评估准备情况
对疾病威胁 的认知 对 益采 程取 度健 的康 认行 知为 获 对 对 对 采 疾 疾 碍取 病 病 的健 认严 知易 认康 知重 感 知行 程 性 为 度 的 障 的 认
提示因素 促 为使 发或 生诱 的发 因健 素康 行
影响及制约 因素 对 疾 病 认严 知重 程 度 的
对于行为的影响过程
认识到疾病的易感
2400人死于肝炎
1600人死于结核病
1200人死于艾滋病
一、基本概念
(一)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
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 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 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1.对健康信念的认知 (1)感知到易感性;认知越强,越易采 取预防行为 ⑵感知疾病的严重性:后果越严重,越 会采取健康行为
提高公众对某一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感知是形 成健康信念的前提。 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 (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 ------产生“恐惧”
2.对行为效果的期望 (1)感知到益处;益处越多,越会采取 健康行为 ⑵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障碍越少,越 会采取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分为:
1.基本健康行为:如:休息与睡眠、平衡膳食、 积极锻炼等。 2.预警行为:如交通安全、意外伤害的防护与 自救等。 3.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患病后及时就诊、 配合治疗等。 4.避开环境危险行为:如:离开污染环境、避 免情绪剧烈波动等。 5.戒除不良嗜好行为:如:吸烟、酗酒等。
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
四、实施
1.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2.认真准备教学材料和组织好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应用沟通技巧与教育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6.注意总结工作经验以及调查研究 5.重视健康教育信息反馈
五、评价
目的:了解教育的效果,以完 善整个教育运作过程,及时修 改教育计划以满足学习者的健 康需要。
五、评价
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 每天吃早餐 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 适当的睡眠(每晚7-8时) 不吸烟 保持适当体重 不饮酒或少饮酒
危害健康行为分为: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高脂饮食、高盐饮 食、缺乏锻炼等。 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对健康的影响特点:
(1)潜伏期长
(2)特异性差 (3)协同作用强 (4)变异性大 (5)广泛存在
行政性
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健康的信息 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影响健康的因素 帮助服务对象确定存在的健康问题 指导服务对象采纳健康行为 开展健康教育的研究
健康行为的形成
健康行为的概念
健康行为: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
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
健康相关行为
○ 概念
① 健康行为: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 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
*
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减少40%~70%的早死;

1/3的急性残疾; 2/3的慢性残疾。
危害健康行为分为:
1致病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是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其特征为 高度的竞争性和进取心,易怒,具有攻击性。
C型行为模式:是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核心行为表 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 2不良疾病行为:疾病行为是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完全 康复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多为多疑、讳疾忌 病、不遵从医嘱等。 3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吸毒、性乱、药物滥用等。
打算行动 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 行动的引发物:教育, 出现疾病的某些症状, 媒介提供的效应。 认识到行动改变的益处 行动的可能性 认识到行动改变的障碍 自我效能:有信心 改变这种行为。 行为改变
内部回报
外部回报
年龄、性别、人种、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知识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受,如抽烟所致快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的好处,如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解释个人信念如何影响行为改变的最常用的模式。
二、健康信念模式(HBM)
信念是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基础,建立了与 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人们就会采纳健康 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 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 为的另一重要模式。
31
健康信念 模式
健康教育要按照不同人群的认知,思维和记忆规律, 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地进行。
规律性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时,尽量运用公众化语言,避免过 多地使用医学术语,采用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通俗性
针对性
健康教育对象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 个性、嗜好、学习能力等千差万别,对卫 生保健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A型性格特征
属于较具进取心、侵略性、 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 紧张。
总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 动,
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 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 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其他事 进行攻击。
C型性格特征
性格上倾向于自我克制,压抑 情绪,怒向内发,焦虑成性。 通常免疫力下降,器官代谢紊 乱或障碍,DNA自然修复能力 偏弱,甚至障碍,故易患癌症。
二、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
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减低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