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汉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2、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 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3、以唐太宗统治为例,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现 的基础。 4、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 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
5、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文化艺术方面的辉煌 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 6、通过学习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等知识,体会丝 绸之路对东西文化交流及大运河对南北经济交流的 重大作用。进一步理解历史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3、利用乡土教材、考古进展,选择典型案例,对 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
⑴长江中下游的吴越争霸,浙江杭州、绍兴的古迹;
(2)资料:了解秦始皇文治武功的题材--秦的强大和进 取精神。 ①秦始皇兵马俑的音像资料; ②秦始皇陵揭秘之开掘争议 该不该惊醒地下的君王
/GB/keji/1059/2236614.html
变革与争霸
百家争鸣
秦朝一统
礼乐文明的确立
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
礼乐制度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变革与争霸
生产力发展
诸侯国强盛
周天子威望大减 春秋五霸 (齐国为例) 战国七雄 (秦国为例)
诸侯国进行变法
争霸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社会动荡和变革
文士阶层的出现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 中的伟大作用。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 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 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7、尝试运用多种资源,理解、分析汉唐盛世出 现的背景,并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三)教材内容、结构
新的大一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新的政治局面的出现
→ 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
→ 唐初的政治革新 → 经济和社会的鼎盛 → 汉唐的伟大艺术成就 → 亮点:中西、南北交流
帝国新政
盛唐气象 盛世文化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 要特点。
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2 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2 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 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 伟大作用。
⑵又如在讲述了秦统一初期的社会状况后,设计假 若你是秦国国君(角色扮演),建国后面临这么多 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再引入秦始 皇是怎么做的?
⑶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等都可作为重要的情境题材。
2、巧用、活用地图,用直观形象历史图片,在对 历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促进理性认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地图、图片蕴涵的各 种信息,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 析现象,归纳结论。比如图4-1青铜器、图4-3战国 编钟、图4-7、4-8、4-9兵器装备,就可以有很多的 历史信息:材质、原理、规格、制作和使用方法(曲 目) 、什么场合谁来使用,文物发掘等等。课前可 分组让学生找资料作准备,思考中国古代文明有什 么特别之处?有什么感想?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如图4-4、4-6、4-19, 了解古今地名对比、培养识图能力。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秀州中学分校 胡燕娜
先秦和秦帝国→汉唐帝国→宋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⒈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夏商周(三代),周代成型;
⒉曾达到世界农耕文明之巅峰;
⒊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⒋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礼仪之邦);
⒌吸高分析、归纳、总结的 能力。如:可以提示学生从经济、政治、民族等几方面 来设计唐太宗大事记表,加深对“帝国新政”的理解。
5、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拓展教材内容,利用 校本教材,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崇 高情感。
⑴民族融合虽不是教材的主题,却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好素 材。汉唐民族关系复杂而辉煌,是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大 家庭的重要时期。通过了解现在当时民族与现在56个民族 的渊源关系,让学生从现实出发体验历史的深远影响,感 受中国统一的大趋势。 ⑵杭嘉湖地区特有的历史素材,比如丝绸的重要产地(丝 绸博物馆)、运河文化(运河博物馆)是杭嘉湖人、浙江人 的骄傲,教学中运用这些素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 教学活动设计
1、充分利用课文素材,通过展开课堂辩论、扮演 课堂情景剧,感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蕴含的人文 气息和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⑴课堂辩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的利弊、 三国鼎立的历史作用、科举制的利弊、大运河的利与 弊; ⑵课堂情景剧:汉武帝问河间王治国之道、“隆 中对”、唐太宗与魏征、阿拉伯商人在广州、诗人贾 岛和文学家韩愈“推敲”等。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 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2、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孔子、墨子、 孟子、韩非子等重要思想家的主张及其深远影响。 3、通过了解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秦的统一等重要事件,分析它们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三)教材内容、结构
礼乐文明的确立
(二)教材处理与学习方法 本课采取文明史的叙述与案例相结合的编排 方法,内容往往基于文明史的角度而展开,教师 可引导学生开展灵活的教学活动,也可结合校本 教材和地方史内容。比如“吴越争霸”,对杭嘉 湖地区学生来说,可结合更多的现实生活体验。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 新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和案例,努力 吸引学生全体、全程主动参与学习,可采取小组 合作学习、分组辩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 法。
3、发动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分组分任务搜集 相关资料,试写调查报告,引用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 充实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搜集、处理材料的 能力。
简单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要求通过查找图书馆资料、 网上资料等,初步了解历史事物的发展脉络,试写小论文。 如:匈奴的历史、胡服和铜镜、唐装和唐人街、中国农业 生产工具的发展、盛世文化(史学、文学、宗教、艺术)、曲辕 犁筒车或陶艺制作、敦煌与丝绸之路、古今大运河、世界上著 名的运河及其与京杭大运河的比较等等。
诗 歌
宗 教
书 法
绘 画
雕 塑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丝绸之路 中国与西方各国 的交流
大运河 中国南北经济文 化交流
意义:了解汉唐时期宏大的历史风貌,知道汉唐盛 世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影响 。
(四)教材特色
与旧教材的差异
⒈以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特点(汉唐文明的“鼎盛”) 来编写教材,突破了旧教材以朝代分段划分封建社会 发展的模式(初步发展→不断发展→繁荣→继续发展→衰落)。
①西汉、唐前期是重点,简述三国鼎立、北方人民的迁徙、南方 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丝绸之路、大运河被浓墨重彩地专列一节,是时代的亮点,从 “国内”“国际”角度反映了“盛世”局面。
③旧教材中又繁又难、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被纷纷省略。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外 戚宦官专权、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诸葛亮治蜀、吴国 开发江南、卫温去台湾、两晋统治、八王之乱、十六国战乱、 淝水之战等都没有介绍,五族内迁也只是一笔带过,不涉详 情。 隋朝没有提及文帝和炀帝的文治武功(大运河是例外), 唐朝则省去了玄武门之变、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朝疆域、 唐与边疆各族政权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唐后期的统治等。
2、将历史地图与民族关系、对内对外关系联系起 来,将历史图片、文物图片与汉唐的强盛联系起来, 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培养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西汉疆域图、三国鼎立图、南迁移民图、 丝绸之路图、大运河图等,注意边界四至、古今地名、交通 走向。 历史图片中,除了人物肖像图外,大量的文物图片以直 观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原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其 历史信息之外,尤其要将该事物与现实联系起来,引导学生 认识渊源关系。如“秦砖汉瓦”与建筑材料、昭君出塞张骞 出使与当今交通、农事图农具与现代化农业、铜镜瓦当筒车 的作用与当今生活、丝绸之路中的商队与如今的中外运输、 运河的古今变迁等等。
⒉“盛世”局面绝不仅仅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 素,与旧教材不同,新教材展现了一幅气魄恢宏的盛世 画卷,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穿插历史情景的复原, 激发师生的情感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⒊汉与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两个朝代,“繁荣与强盛” 是其时代特色。新教材围绕“盛世”主题,取材重点突 出,取舍得当:
4、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培养历史语言的表达能 力和思辨能力,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组织课堂辩论:
⑴周王分封的利与弊 ⑵礼乐制度留给后世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⑶孔子教育思想的利与弊 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对与错
第二课
汉 唐 盛 世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一、教材分析
新的大一统
削弱诸侯国势力 制度
加强监察
独尊儒术 思想
和亲政策 对外
出使西域
巩固新的大一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民族南迁
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中心南移
帝国新政
贞观之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举制度
盛唐气象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市民生活
饮食
娱乐
娱乐 生活
盛世文化
宗 教
秦朝一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