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毒品犯罪案件与一般刑事案件的区别

论毒品犯罪案件与一般刑事案件的区别

论毒品犯罪案件与一般刑事案件的区别人类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明,在追求光明的生活中,人类在用勤劳的双手谱写着生命的幸福。

但是,前进的路上,难免有路障——毒品。

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没有给人类带来过任何益处,相反地,它对人类的害处却骇人听闻。

如今,毒品犯罪与艾滋病、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困扰着整个人类。

它不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而且往往诱发抢劫、盗窃等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并且对社会的经济增长、和谐稳定和文化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如何防范和打击毒品犯罪,因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毒品犯罪案件概述要学习毒品犯罪案件首先必须对毒品有所了解。

(一)毒品的概念及种类1)毒品的概念: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毒品的特征:一般来说,毒品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1、依赖性。

是由于长期反复服用毒品使之与机体互相作用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表现为一种强迫性的或定期的使用该药物的行为。

2、耐受性。

是机体对毒品反应的一种适应状态的结果,连续使用有加大剂量的趋势;3、危害性。

毒品的依赖性导致毒品滥用及由此引起的毒品违法犯罪所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损害吸毒者个人身心健康,而且危及家庭、社会治安、国家经济、政局稳定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违法性。

这是毒品的法律属性,我国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以及国际公约等法律法规都对毒品犯罪做出了规定及处罚。

3)毒品的种类:按毒品来源可以分为:1、天然毒品。

指自然界植物体中含有的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的毒品,如鸦片、吗啡、大麻可卡因等;2合成毒品。

指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毒品,如安非他命类、度冷丁、氯胺酮、摇头丸等。

按药理学的分类原则可以分为:1、麻醉药品。

指连续使用后产生身体依赖性,能形成瘾癖的药品,包括鸦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及合成麻醉品类。

2、精神药品。

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细胞,使之兴奋或压抑,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又分为镇静剂、兴奋剂和致幻剂。

(二)毒品犯罪案件1)概念:毒品犯罪是指违反禁毒法,破坏禁毒管制活动,因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法律特征:1、犯罪主体多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构成。

2、犯罪对象,毒品犯罪案件是以非法交易为主,没有直接的被害人,其犯罪对象具有特殊的物态形式,多表现为毒品、毒品原植物或制毒物品。

毒品犯罪对象具有特殊证据作用,是案件最重要的证据。

3、犯罪主观方面为故意,不存在过失。

4、犯罪客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涉及毒品的、违反法律法规应受刑罚处罚的身体活动。

它是毒品犯罪案件构成中的核心内容——无毒品犯罪行为就无毒品犯罪案件。

3)法律规定:我国的刑法关于毒品犯罪共规定了包括“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毒品原植物种子罪”、“窝藏、转移、隐藏毒品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等12个罪名。

4)分类: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毒品犯罪案件可以分为经营牟利型毒品犯罪、非法持有型毒品犯罪、妨碍司法机关禁毒活动的案件、帮助毒品消费的案件四种类型。

也可以根据危害后果分为一般案件、重大案件和特别重大案件;根据贩毒数量分为大宗毒品犯罪案件和零星毒品犯罪案件等。

5)现状:近年来全国毒品犯罪案件呈现四大显著特点。

一是涉案毒品的数量增多、危害增大,即毒品犯罪大要案增多。

毒品犯罪有团伙化、家族化、集团化趋势;毒品犯罪再犯的比例也在增大。

二是毒品种类增多,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

除海洛因外,制造、贩卖“冰毒”、“摇头丸”的案件呈上升趋势。

同时,新类型毒品如氯胺酮(K粉)、美沙酮、安眠酮、三唑仑、盐酸丁丙诺啡(又名舒美啡)、普鲁卡、苯巴比妥、麻古(含甲基苯丙胺成分)、卡苦(主要含鸦片成分)等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

三是毒品犯罪形式多样化,呈现内外勾结态势。

我国西南地区毗邻世界主要毒品产地“金三角”,国内外贩毒集团利用这种地理位置及交通网络上的便利条件,将大量毒品从“金三角”地区取道我国境内转运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把我国作为毒品倾销地,大肆进行毒品贩卖活动。

周边毒源地渗透加剧,生产、制造毒品类案件也不断增加。

国内外犯罪分子相互勾结,进行双向走私毒品犯罪活动,形成制造、贩卖、运输、走私毒品“一条龙”。

四是特殊群体从事毒品犯罪现象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利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群体贩卖、运输毒品的现象,参与人员逐年递增,并呈组织化、集团化和规模化的趋势。

她们多数人受过一些反审讯训练,一旦被抓,则假报姓名、住址或以语言不通拒绝回答审讯,且以恶劣手段阻碍检查。

(三)毒品犯罪案件侦查1)概述:正是基于毒品犯罪案件的特点和现状、趋势,我国毒品犯罪案件侦查以“破大案、抓毒枭、摧网络、缴毒品、追毒资”为指导思想,坚持迅速适时原则、广辟情报原则、人赃俱获原则、协同作战原则,建立了“专案侦查与公开查缉相结合”、“查缉大宗贩毒与打击零星贩毒相结合”、“堵截毒源内流与查处易制毒化学品外流相结合”、“追缴毒品与追缴毒赃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并取得打击预防毒品犯罪的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2)特点:毒品犯罪案件侦查不是在接到报案后启动的,而是从获得情报、线索开始;多数毒品案件侦查不是围绕犯罪现场进行,往往涉及广泛的区域;毒品案件侦查使用“同一认定”原理的少,使用控制下交付的多;毒品犯罪案件侦查主要依靠“策略”和“手段”;毒品犯罪案件证据类型较为集中;侦破毒品案件必须采取公开查缉和秘密手段相结合来获取证据;由于取证困难,侦查人员须特别增强证据意识;当场缴获的毒品,应依据事实推定原则认定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情报建设和秘密力量建设在侦破毒品犯罪案件中是至关重要的,“禁毒工作,情报先行”,如果没有情报,无论是侦查破案,还是制定打击和防范毒品犯罪的对策,还是预测毒品犯罪的变化趋势都将失去依据,这是早已被侦查实践证明了的事实。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的具体情况将在下面的与一般刑事案件比较中说明。

二、毒品犯罪案件与一般刑事案件的区别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为了更加有效的查处和惩治毒品犯罪,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关于毒品犯罪的方方面面,下面就毒品犯罪案件至于一般刑事案件的特殊性及侦查、证据运用的特点展开讨论:(一)、毒品犯罪案件的特殊性1、毒品案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被害人,因而也没有特定的报案人。

普通刑事案件一般都有明确的“作案人”和“被害人”,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加害人与被害人属于矛盾对立的双方,其利害相反,泾渭分明。

普通刑事案件的立案,大多是通过被害人或知情人的报案而引起。

一旦接到报案,即表明犯罪结果已经发生或犯罪行为正在进行中。

由于被害人对犯罪行为有着切肤之痛,对犯罪分子极为愤恨,一般都积极配合侦查机关追究犯罪。

侦查部门也可以从知情人方面了解到有关案件的很多信息,利于及时破案。

而毒品犯罪案件却与其他各类刑事案件都不相同,最大特点就是买卖毒品的双方都是自愿进行交易,双方都明知违法,都是法律所追究的对象,也就根本谈不上谁是“被害人”了。

如果说毒品案件也有被害人的话,那便是整个吸毒群体和人类社会。

毒品交易具有隐蔽性,几乎没有第三者目睹交易可以作为证人,因而毒品案件一般没有特定的报案人。

尽管有少量的贩毒案件是经群众检举而破案的,但群众的检举只能提供可疑情况,这与普通刑事案件的“报案人”有明显区别。

在实际中,毒品案件侦查往往是从获取有关情报、线索而开始的。

2、毒品犯罪案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法案现场一般刑事案件发生后,通常都有特定的犯罪现场,有的还有若干个。

例如杀人现场、遗尸现场、抛尸现场等。

在犯罪现场或多或少总会不同程度地遗留下某些可供揭露犯罪的痕迹物证,例如血迹、毛发、指纹、足迹等。

因而从现场勘查的的角度看,一般刑事案件的现场具有稳定性,破案时可以使用“同一认定”的方法,直接寻找或认定犯罪嫌疑人。

而毒品犯罪的交易常呈现流动状态,没有固定的发案现场。

例如贩毒案件,一般是以“贩运”、“携带”、“买卖”等特殊的“贸易方式”完成,案件涉及的区域广、面宽、线长,有事一起贩毒案件会跨区、跨省、自治区,甚至跨国。

正是因为毒品案件没有具体特定的犯罪现场,双方交易时通常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物证,这就使得很难取证及通过鉴定痕迹、物证等同一认定方法破获毒品案件。

3毒品犯罪案件与一般刑事案件的表现形式不同。

普通刑事案件,一般是对受法律保护的客体直接加以侵害。

其客观表现就在于使被害人的人身或财产受到损害。

犯罪行为与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明确。

侦查机关顺着因果关系线索,就可能查获犯罪嫌疑人,进而破案。

毒品案件的表现形式则不同。

由于毒品犯罪的交易对象的具有违法性,决定了这种交易必然具有隐秘性、对抗性。

它的危害结果通常不会立即产生,但却会经过若干环节显现,如吸毒者身体健康的损害,吸毒者为筹措毒资铤而走险去犯罪,危害社会治安稳定。

这些危害结果与毒品交易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像普通刑事案件那样直接和单一,具有复杂的形态。

侦查机关很难顺着因果关系的线索去侦查破案。

4、毒品犯罪案件具有极强的对抗性毒品犯罪通常是一种有计划、有预谋的犯罪,而且往往是职业性犯罪。

犯罪分子,特别是老谋深算的惯犯、累犯,在每次行动之前都精心策划,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有的还配备了枪支或其他杀伤性武器。

一旦失手,都会与缉毒人员奋力反抗甚至同归于尽。

这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加大了缉毒工作的危险性。

5、毒品犯罪案件的证据更难获取由于我国《刑法》规定毒品犯罪属于严厉惩处的特别严重犯罪,犯罪交易双方都会处以重罚,最高刑甚至有死刑,这使得毒品犯罪分子一般都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用以与缉毒人员周旋和逃避打击。

例如,在毒品贩运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人货分离”的办法,雇佣“马仔”运送毒品,把毒品藏匿于很难被发现的伪装夹层或者货物中,有的的甚至利用孕妇、婴幼儿藏毒、带毒,这些都给缉毒人员取证设置重重障碍:一是通过常规检查很难发现藏匿在伪装夹层或隐蔽处的毒品;二是当场查获的毒品很难认定谁是真正罪犯;三是抓住了“马仔”却难以证实事实幕后老板,有些孕妇、婴幼儿“马仔”还不能拘留处罚;四是难以用已查获的案件证实其他走私、贩毒罪行。

难以取证,造成难以认定案情。

(二)毒品犯罪案件的侦破方式不同1、毒品案件侦查不是在接到报案后启动的,而是从获得情报、线索开始一般刑事案件是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经过初审认定后,再办理立案手续,随后展开侦查,即是在犯罪行为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危害结果已经或正在产生的情况下展开的。

是一种“过去时侦查”。

而毒品犯罪如上所述,往往没有特定的被害人和报案人,一般是从获取有关情报、线索开始,犯罪行为尚未进行,危害结果尚未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