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1、国际政治学与一般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政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的各种关系之总和
联系:对象基本相同;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
区别:
出发点各有不同。
研究行为体的政治联系、背景、行为、目的,属于前者范畴;
研究行为体的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联系,寻找一般规律、特征、趋势为后者范畴。
二、研究对象
1、国际社会(宏观层面)
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
体系内各大力量间的对比、组合形成格局
体系内运行的机制与规则,构成国际秩序
2、行为主体(微观层面)
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
对外政策、对外行为与对外关系
国家的职能、利益、力量构成、外交目标的设定、外交决策的依据与程序、影响因
素等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影响
3、问题领域的研究
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如:战争与革命、民族主义、全球化等
优势:
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
探讨发展变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
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一般规律的抽象与演绎
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利益论、综合国力论、外交学、国家对外战略论等 边际关系研究:相互依存论、国际冲突论、国际合作论、地缘政治学、沟通理论、博弈理论、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国际体系研究:国际机制论、国际制度论、一体化理论、均势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三、研究方法
1、传统研究方法
A.历史描述法(Historical-Descriptive Method)
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
以历史分析为基础,演绎综合并加以类比,以揭示其规律
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
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
B.伦理推理法(Philosophical-Ethical Rational Method)
从抽象的哲学伦理准则出发,通过分析推理,演绎出符合抽象原则的结论
人性“善”与人性“恶”
19世纪的理性主义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击碎
人性恶的观点流行:马基雅弗里、霍布斯、尼布尔等
C.法律分析法(Jurisprudential-Analysis)
从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出发,对国家行为进行分析评判,构筑国际社会的行为
规范和法律准则
将国际关系的弊病归于法律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主张用法律维护国际秩序
国际法是规范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产物
国际法律规范的实现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2、当代分析方法
A.系统分析法(Systems Analysis)
引进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将国际社会分成母系统和若干子系统,相互平衡与作用
国际行为体由单一的国家转为多元化国
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依存和合作存在的可能性
B. 结构功能分析法(Structural-Functionalism)
国际社会分成不同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各异,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
新功能主义及其在欧洲的实现
C.心理分析法(Psychoanalysis)
注重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的研究,探寻重大国际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根源
D.定量分析法(Statistical- Analysis)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综合和评价,对国际现象的性质和原因进行假设,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国际关系的评价:战争次数、军队调动动员次数、对外冲突死亡人数、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等
国内形势的评价:政府危机次数、暴动革命次数、刑事案件发生率、失业人口、对政府支持率等
3、常用研究方法
A. 归纳法(从个别中找出一般)
问题:崛起的国家是否都会发动战争?
B. 证实法(通过实践经验认识世界)
问题:中美两国进行战略合作的条件是什么?
C. 综合分析法(通过全面分析得出结论)
问题: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形成的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确立为现代国际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
2、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3、民族国家的诞生是国际政治学产生的重要基础
4、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国际政治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1、哲学(政治哲学)(卢梭、洛克、霍布斯等)
社会契约、天赋人权、人类理性等
2、政治学(价值观)(斯宾诺莎、霍布斯等)
主权、自由、平等、国家意志论等
3、地理学(拉采尔、马汉、麦金德等)
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
4、国际法学(让·博丹、格老秀斯)
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5、国际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6、历史学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章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节西方国际政治学主要流派
一、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m)
1、理想主义的理论渊源
♦理想主义学派也称规范主义理论(normative theory),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近代思想家格老秀斯、孟德思鸠、狄德罗、康德、边沁和圣西门等。
2、理想主义的主要思想
♦理想主义在哲学上主张“人性善”论;在政治上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张通过国际规范和国际合作来实现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
3、理想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理想主义最初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集中表现是1918年他
所提的“十四点计划”,主要包括:
◆公开外交、民族自决、集体安全、自由和平、裁军非战、航海自由、贸易平等、公
平正义、保证国际和平等。
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以确保避免战争、实现和平。
◆“十四点计划”实质是要建立一种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秩序。
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
崇尚理性和良知,人性可以改造
战争可以避免,提倡公开外交
利益可以协调,冲突矛盾不是人类的本性
建立世界政府、保卫集体安全
4、理想主义的历史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理想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一直居主导地位,但二战的爆发使其受到重挫并从此一蹶不振。
♦20世纪60年代后,受美国越南战争的影响,理想主义在西方国际政治领域有所抬头,但仍无法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抗衡。
5、理想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意识形态的输出和较量
人权观的冲突
世界秩序的构想
6、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不研究国际关系的“是”,只臆想“应当”
解决国际问题的乌托邦主义
忽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因素
二、现实主义流派(Realism)
1、现实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现实主义是在批判理想主义和反思二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古、近代思想家。
现实主义最早的代表是英国学者爱德华·H·卡尔。
主要代表人物除卡尔外,还有:汉斯·摩根索、雷蒙·阿隆、昆西·赖特等、亨利·基辛格等。
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
其理论的核心是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途径。
主要观点:
人性恶,需要一定的政治机制限制;
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不适于评判国家;
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国家间关系是权力关系
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际法
均势是维护国际和平的最佳选择
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区别
3、汉斯·摩根索及其主要观点
♦政治受“人性恶”客观法则支配
♦权力界定利益
♦利益是判断和主导政治行为的永恒标准
♦政治道德要服从于政治行为
♦普遍的道德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不能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政治范畴具有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
4.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实力的抗衡与对比
军备竞赛与核军备竞赛
对国家利益的全球界定和领有
军事同盟的组建
地区的争夺
5.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评价
理想主义: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理性与道德性
公众对外交决策的参与
忽视了国家利益分歧
实现政治理想手段不准确
现实主义:
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执行外交政策
在对客观事实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人类社会命运的悲观主义观念
将道德划分不同标准,政治家可以牺牲道德三、新现实主义学派(Neo-realism 70-80s
主要观点:(结构现实主义)
国家为单一的理性行为体
国际体系是具有无政府逻辑的自助体系
国际体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