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勤奋、求实、创新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国际关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2015年12月一、前言 (2)二、国际关系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3)三、国际关系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7)四、国际关系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特点与趋势 (12)五、国际关系学院推进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14)六、就业工作对招生、教育教学的反馈 (19)七、结语 (22)八、附录一:分院系就业基本情况和工作特色总结 (23)九、附录二:数据来源、指标体系、相关图表及问卷 (31)一、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历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
2015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国际关系学院积极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各项就业创业工作政策,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 号)、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及《关于做好201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 号)的文件精神,全面、客观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更好地做好2016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由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编制并发布《国际关系学院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二、国际关系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基本情况2015年我校共有毕业生845人,其中本科生648人,研究生197人。
1.本科毕业生规模与结构2015届本科毕业生648人(含结业4人)。
其中男生44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8.67%;女生20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1.33%。
其中北京生源10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5.43%;外地生源5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4.57%。
2.硕士毕业生规模与结构2015届硕士毕业生197人。
其中男生8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3.65%;女生11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6.35%。
其中北京生源1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6%;外地生源18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2.4%。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1.总体落实情况根据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纳入就业统计范围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签约、合同就业、灵活就业等,我校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就业率统计上报。
2.就业去向2.1本科生就业去向在确定毕业去向的587人中,国内升学读研148人,出国(境)留学92人,参军入伍1人;其余以各种形式参加就业,其中签订就业协议154人,签订劳动合同22人,灵活就业170人(含自主创业3人)。
表1: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1数据来源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及资源管理系统。
2.2研究生就业去向在确定毕业去向的191人中,国内升学读博1人,出国(境)留学4人;其余以各种形式参加就业,其中签订就业协议104人,签订劳动合同22人,灵活就业60人。
表2:2015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3.就业地域分布3.1本科生就业地域分布在签约就业1的本科毕业生中,在北京地区就业的有92人,占签约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59.74%,其他地区有52人,占33.76%,到西部地区签约就业人数为10人,所占比例为6.5%。
1为更加准确地反映就业质量,签约就业在本报告中特指以签订协议书形式参加就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及单位所在地落实户口和人事档案关系;下同。
表3:本科毕业生签约就业地域情况统计表3.2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在签约就业的硕士毕业生中,在北京地区就业的有69人,占签约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66.3%,其他地区有28人,占27%,到西部地区签约就业人数为7人,所占比例为6.7%。
表4:硕士毕业生签约就业地域情况统计表三、国际关系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一)就业环境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重点大学,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光荣历程,是国内外知名的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重点的多学科大学。
学校长期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为先,是没有实行大规模扩招的极少数全国重点高校之一。
学院拥有一支新老结合、忠诚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实行小班制教学和精细化培养,尤其注重外语基础、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教学传统,努力造就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大学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与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凭借一流的学科基础和卓越的师资力量,为国家政法机关、外事部门及教育科研等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关系学院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和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二)就业服务学校设立就业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服务、就业市场建设等相关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通过校园招聘会、专场宣讲会或就业信息网获得就业信息比例超过65%,成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和求职机会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就业单位性质1.本科生就业单位性质在直接就业的346名本科生中,进入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94人,国有企业35人,事业单位(含教育、科研单位)22人,三资企业31人,其它民营企业164人。
表5: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2.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在直接就业的186名研究生中,进入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57人,国有企业23人,事业单位(含教育、科研单位)22人,三资企业10人,其它民营企业74人。
表6:2015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四)就业满意度1.毕业生满意度1.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问卷数据显示,21%的毕业生从事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59%的毕业生从事与其所学专业基本相关的工作,20%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不相关;80%的毕业生从事与其专业相关或基本相关的工作。
图1:2015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1.2劳动薪酬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我校33%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5000元,42%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5000元至8000元,2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8000元以上,实际签约月薪平均值为5000元;而全国范围内2015届大学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5265元,实际签约月薪平均值为4793元1。
1.3就业状况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8%的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满意,其中49%的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39%的毕业生基本满意;12%的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感到不满意。
1数据来源为智联招聘《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图2 : 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满意度1.4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超过90%的毕业生对学校整体办学及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工作感到满意。
2.用人单位认可度用人单位认可度是衡量办学质量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改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根据我校对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等30余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和座谈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和保障工作表示满意。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认可度高,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整体就业竞争力强,认为我校的专业设置、外语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契合度较高。
(一)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
我校201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0.59%,比2014年下降0.6个百分点;研究生就业率为96.95%,比2014年上升2.33个百分点;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
(二)国内升学读研仍是本科毕业生的重要选择。
2015年我校本科生国内读研人数148人,较2014年增加47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22.84%;其中考取本校研究生75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50.7%;考取外校研究生73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49.3% 。
就读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学术科研机构。
(三)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整体人数有所减少。
2015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海外深造的人数出现整体下降趋势,本科生申请出国(出境)留学人数为92人,占本科生总人数比例为14.2%,比2013年下降4.67个百分点;研究生申请出国(出境)留学人数为4人,占研究生总人数比例为2%,比2014年增加1.5个百分点,创近几年研究生申请留学人数新高。
就读学校主要有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名牌大学。
(五)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多样化,行业结构更趋合理。
2015年,本科毕业生中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数所占本科毕业生总数比例为17.9%,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所占本科毕业生总数比例为35.5%,各类型企业仍是吸纳本科生直接就业的主体;硕士毕业生中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数所占研究生毕业生总数比例为40.1%,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所占研究生毕业生总数比例为54.4%,到各类型企业就业逐渐成为研究生的多样化选择。
(六)就业推进工作任务艰巨,期望值偏高仍是大学生求职的主要障碍。
2015年,我校待就业学生共有67人,其中本科生61人,研究生6人。
未就业情况复杂,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片面追求热门行业、发达地区、高待遇、专业对口,求职期望和市场需求之间仍有很大落差,就业推进工作任务艰巨,部分毕业生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现状。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部门全面协作助力就业工作1.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整体工作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中,列入每年校党委工作要点。
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切实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
书记、校长亲自主抓就业工作,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工作统筹开展,各院(系)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组成就业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形成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