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典型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

河南省典型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

2008.No566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河南几种易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河南 防治
一、河南地质环境概况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

(1)地质条件方面,本省处于北东向新华夏系、东西向秦岭纬向体系,南北向及北西向构造体系相互交叉,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地壳变形较为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形成大规模的断裂破碎带;(2)地貌条件方面,河南正处于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的地带,地貌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山区高差悬殊,沟道纵比降大;(3)气候条件方面,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累暖气流交替频繁,气象复杂多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一些较大的灾害往往遭暴雨后形成。

二、主要地质灾害的形式和分布
河南省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比较发育,笔者根据灾害多发地带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分为以下四类:
1、山地丘陵区。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我省主要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区和豫北太行山区,这些地区地貌类型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山体主要由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组成,受断裂及构造控制。

沟谷多呈“V”型,相对高差大。

①崩塌是指斜坡岩土体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是山区与黄土丘陵区较普遍的灾害。

它常常阻断交通,堵塞河道,毁坏农田和房屋,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危害。

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滑坡在省内山区和黄土丘陵区时有发生。

③泥石流是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的泥浆,由于震动或在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下,沿坡面或槽沟作突然的流动现象。

多发生在我省深山区。

2、矿区。

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产开发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

其中地面塌陷在煤矿区普通存在,在开采规模较大的煤炭工业基地表现的尤为突出,开采区地表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害到开采区内的耕地、村镇、道路设施及矿井安全生产,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主要分布在平顶山、焦作、义马、鹤壁、济源、永城等煤田开采区。

地表塌陷损害建筑物、公路及水利设施,使大量农田成为积水挂地,而且也对地下水和土地造成污染。

3、黄河及沿岸黄土区。

河南省境内黄河长711km,流域面积约3.6×104km2。

由于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下游,造成下游河床严河南省典型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
重淤积。

随着河床的淤高,大堤也不得不随之加高,呈现出越加越高、越高越险的恶性循环。

黄河下游已成为闻名于世的“地上悬河”。

目前滩面一般高出堤外地面3~5 m,部分河段如封丘曹岗附近滩面高出堤外地面10m。

据测算,黄河若在郑州-开封河段决口,洪泛面积可达2.8×104km2,受灾人口945万,京广、京沪、京九、陇海铁路将被迫中断。

决口后水沙俱下,河渠淤塞,良田沙化,一次决口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近千亿元。

我省黄土高原地区位于豫西山区,涉及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济源5个市的25个县(市、区),总面积2.7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68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其中,极强度侵蚀面积1284.5km2,强度侵蚀面积4765.31km2。

强度以下侵蚀面积17428.14km2。

侵蚀类型以沟蚀、面蚀为主。

侵蚀模数>5000t/km2·a的多沙区,面积6049.81km2,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地区及伊洛河下游沿岸地区,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营养元素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并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树木生产力下降。

4、城市。

我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飞速变化,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并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迅速扩展。

而城市的发展必然带来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处于地下水超采状态,长期的超采形成数个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三、防治建议
我省地质灾害频发,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已成为一件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分析全省地质灾害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如下建议:⑴完成310国道(洛阳—三门峡段)和陇海线洛阳以西地段、京九线大别山段、焦枝线宝丰—南阳段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

要进行如灵宝、卢氏、桐柏、林州市等典型市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前期勘查,提出治理方案,分期治理。

⑵在大型矿山,重点是煤矿采矿区进行环境治理及技术改造,避免矿山生产对环境造成破坏。

⑶在黄土丘陵、黄土塬(台)区及黄河沿岸大力加强绿化和水土保持。

⑷对于持续、大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及取水成本高的城市,应采取控制开采、分层开采,开辟新水源地等措施,解决城市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

⑸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群测群防体制。

⑹完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级防灾机构,增大灾害研究和防治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吕志涛,黄光寿,韩书记等.河南省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4)
3.潘懋,李铁锋.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张逸阳。

相关主题